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24 转到
    查看 33594 | 回复 238

    [讨论] 略论“武帝时期子母相权的五铢与小五铢即为‘赤侧’五铢”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5
    楼主 发表于2016-01-12 16:00:53
    — (佬藏) 设置高亮操作 (2016-01-13 10:31:38) —

        黑格尔曾经说过:“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段时间,参与了汩泉友“ 浅谈鸡目五铢”帖子的讨论,http://bbs.chcoin.com/show-9556667.html。自己也通过初步思考,写下了“西汉小五铢与赤仄五铢关系小考”这篇文章,作为对“赤仄”五铢与“小五铢”的初步认识的总结。http://bbs.chcoin.com/show-9635866-1.html。文章写出来后,很多泉友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王泰初老师以及很多泉友都在园地论坛中贡献出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与资料,这些都让在下受益匪浅。在此,我对参与讨论的所有泉友说声感谢!另外,通过这阵子的思考,与查阅文献,针对泉友们提出来的问题,再次归拢整合一下自己对于“赤仄”五铢的认识,欢迎各位泉友提出宝贵意见。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对郡国铸币权的失控。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元狩五年,《史记 · 平准书》载:“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熔焉。” 改铸五铢钱的主要目的是在市场上树立货币信誉,以稳定金融,使私铸者因无利可图而自动放弃私铸,从而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是,由于铸币权在地方诸侯各国手中,诸郡国的势力日渐强大,西汉中央集权的统治将会面临危胁,这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封建帝国的君王汉武帝来说,是绝不会坐视不管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想办法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削弱郡国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将会成为其时西汉政府的首要任务。
        元鼎二年《史记·平准书》载:“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这句话,不一定靠谱,因为,今所存世之郡国五铢,重量一般不轻,有些还很重,只有极少数轻薄者,所以史记所言未必属实。这句话应该是中央为了收铸币权为国有而作的托词,是愈加人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
        “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这里的“赤侧”就是后来大家说的“赤仄”,同样的事情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仄,一當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然而,对于“一当五”的理解,大家之前都把一当五看作一枚赤仄钱当五枚郡国钱来看待。但是多少年来,大家又从来没有见到过真正重量上能说的过去的一枚能当五枚郡国五铢的京师铸造的五铢钱。因此,俺认为可以换个思路,这里的“一当五”,不是指一枚赤仄钱当五枚郡国钱,而是指一枚由京师钟官铸造的五铢钱可以当五枚京师钟官铸造的小五铢钱,这一大一小的五铢钱,互为母子,子母相权,铸造精良,经过镟边工艺后,边侧均露出赤裸裸原铜光的钱币套钱就是赤侧钱。这样就可以实现五铢钱的子母相权,稳定物价。当然这时候的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的意思就是指在收取税赋的时候,以及有政府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只收京师钟官铸造的五铢及小五铢,而之前各个郡国铸造的五铢钱均不能参与政府流通,但民间私下里流通则不禁止。
        这时候京师钟官铸造的赤侧五铢应该就是图1—图7所列的式样。其中,图3—图5为满城刘胜墓所出的赤侧五铢式样。图6、图7为王泰初老师所收藏的武帝五铢及小五铢。







        而在元狩五年-元鼎二年京师铸造赤仄五铢之前,郡国铸造的五铢,如果铸造质量好的话,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如图8—图10所示。这也就是在《西安金融》“陕西省钱币学会西汉_赤侧_五铢学术座谈会纪要”一文中,有如下描述:“马飞海:西安对钱币研究最有条件。。。刘胜墓出tu五铢钱,是郡国五铢到三官五铢,郡国五铢是毛边没有磨边,赤侧五铢是光边磨光了,。。。蒋若是先生说,刘胜墓出tu都是三官五铢,郡国五铢都是没有磨过的毛边,。。。”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至少有部分郡国五铢是没有磨过边的,其行用年代有可能在赤侧五铢发行之前,就已经流通于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党顺民:。。。朱活先生《小五铢即赤侧五铢论》中列举了小五铢范母在长安窝头寨与五铢范同时出tu。”虽然俺没有找到朱活先生《小五铢即赤侧五铢论》一文,但在《四川文物》1992年第五期中找到了朱活先生的另一大作 赤仄五铢疑窦》。这这篇文章中,朱活先生认为“笔者早年提出孝武时所铸小五铢钱,实为一种赤铜(显非纯铜)精工铸造的小型流通货币。极可能就是找不到的赤侧五铢。由此观之,今见之“小五铢”即史志所载之赤侧五铢,胡可疑,安足怪。”然而,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却认为“一当五,实一枚小五铢当五枚郡国五铢,五铢仍为计重货币,小五铢实重一铢,与郡国五铢的比值,是一比二十五。。。。孝武赤侧时亦为高额虚币,并不是一枚五铢重或较五铢重的五铢钱。”由此文可以看到,虽然朱先生已经看到了,小五铢与赤侧钱一定有联系,但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一当五”之含义,未能提出一枚京师钟官铸造的五铢钱可以当五枚京师钟官铸造的小五铢钱这样子母相权的理论。
        到了元鼎四年, 《汉书·食货志》称:“是岁,汤死而民不思。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界废。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也就是说到了元鼎四年,在发行赤侧五铢两年后,一则,由于民间也开始铸造小五铢(私铸小五铢),以五枚枚私铸小五铢顶替一枚官铸五铢,导致物价贬值“赤侧钱贱”;二则,由于 “民巧法用之”,民间或者郡国铸币也学会了将不能赋税的郡国五铢也镟边,冒充赤侧五铢来赋税。导致赤侧五铢子母相权的货币政策暂时给中央造成了部分财政损失,造成使用不便。图 11图12即为民间镟边冒充赤侧五铢来赋税的郡国五铢。三则,五铢钱铸造的量约来越大,小五铢使用起来就比较不方便了,就和今天分分钱退出流通的道理一样。因此,就以此为借口,暂时性的废除了赤侧五铢子母相权的政策。当然,因为之前中央钟官铸造的赤侧五铢已经很多了,在市面上足以满足货币的流通量。所以,就“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彻底废除了郡国的铸币权,实现了“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完成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削弱郡国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的战略举措。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先前铸造的那些官铸赤侧钱,并没有销毁,仍然可当作“三官钱”进行流通,而郡国钱,则“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



        当然其后的一些时期,小五铢也并没有完全退出流通,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好坏,作为子母相权的辅币,时有铸造,百度上面明确说明“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Q1v41_vI5KXtkv5M3...uKCo-KteoK也就是说,丰年了,钱值钱了,那么京师就铸造小五铢;到了灾年,钱不值钱了,那么就不怎么铸造小五铢了。这也就是小五铢作为辅币一直持续到王莽时期,直到相同大小的小泉直一代替了小五铢,行使子母相权的货币政策。但小五铢虽然一直铸造,但量却远没有五铢量大。图13—图15即为西汉其后各个时期所铸造的小五铢辅币。



        以上一当五的记载也和小五铢的重量相当。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記載漢代一兩為15 .6 g。汉一两为24铢,也就是说,汉代的五铢应为3.25克。而精整的官铸小五铢,重量则在0.6-0.7克左右。所以小五铢的重量,刚好为一铢的重量。 所以五枚鸡目五铢,基本上正好为一枚五铢的重量,也就是完全符合《史记 · 平准书》记载的一当五
     
        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不光写了赤侧,还写了一当五。俺手中也有些精整的小五铢,也都是镟过边的。所以我认为赤侧钱是子母相权的套钱,就和现在发行人民币形制一样,既有五铢,又有小五铢,一当五指的就是京师发行的镟边五铢一个可换五个京师发行的镟边小五铢,其目的是稳定货币市场,而非单纯聚敛民财。而综合看西汉两百年的历史,中央政府在铸造钱币方面是很负责任的,就没有铸造过虚值大铜钱,正如前面俺所说的,正处于上升期的明君武帝,在收郡国铸币权的过程中,不会用大小重量相当的一枚五铢,仅仅镟个边,就一当五,这样的政策,只会激起民变,老百姓辛辛苦苦攒的钱,一夜间减少了5倍,说不过去的。另外,司马迁对于“赤侧”钱的描述也是准确的,赤,为红的意思,也有赤裸的意思。也就是说一方面,镟边的钟官铸五铢与小五铢钱的铜色可能偏红,另一方面,经过镟边的钟官铸五铢与小五铢钱,铜色赤裸外漏。因此,司马迁将在史记中就将这种子母相权的钟官铸大小五铢,统称为“赤侧”钱,仅仅用“一当五”来反映大小五铢的各自特性。
         到了东汉初期,班固是知道在西汉时期是发行过作为辅币的小五铢。但是距离当时已经近200年了,原先的赤侧钱边已经不再红了,原本裸露的钱边,也已经上上了包浆,已经和三官五铢等混淆了,仅仅剩下小五铢很扎眼。班固可能不知道当时镟边后钱侧是红的,仅仅以为刚铸造出来的小五铢是泛红色的,所以班固就根据小五铢将《史记》中的赤侧修正成《汉书》中的赤仄。赤,为红的意思,意思是说,小五铢的铜色偏红;仄,有狭窄、狭小之意。《汉书》有载险道倾仄,且驰且射。 仄小就是狭小,窄小之意。在汉书中赤仄钱之意就是铜质偏红的小钱。要知道,《汉书》为东汉班固所著,其所处年代也就是东汉初年。从现在的发掘资料我们知道,小五铢的铸造至少从宣帝持续到王莽时期。因此,身处东汉初年的班固之所以用赤仄而并没有沿用司马迁所载的赤侧,就是因为这时候的小五铢作为一当五的辅币,其性质早已被人所接受,因此,对于武帝时赤侧的理解,班固就认为描述成铜质偏红的小钱更为准确,所以用了赤仄二字。
       而到了东汉晚期,应劭在《汉书 食货志》中注赤仄所谓子绀钱也。注意这里的的意思就是稍微带红的黑色。《说文》解帛深青扬赤色,而字则明确的表明了赤仄钱的性质为子钱,另外也有小的意思,子绀钱也就是作为子钱的红黑色的小钱
         所以说,既有赤侧,又有一当五,就是说的京师铸造的旋过边的五铢和小五铢,这一套钱就是司马迁说的赤侧钱。其后到了班固和应劭,这个概念就已经有些走样了,忽略掉了旋边并露出赤裸裸红色边道的特征。虽说有些走样,但他两个都知道有小五铢这样子钱的存在。而到了东汉以后,经过黄巾军、三国时期的社会大混乱大崩溃,世人已经彻底不知道所谓赤侧”“赤仄是何意了。
     所以,从钟官铸五铢与钟官铸小五铢一当五的重量关系,以及赤仄”“子绀钱的字面解释,均表明小五铢在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五铢就是赤仄五铢中的子钱!
     
        子母相权赤侧五铢的推行,其目的就是配合其后“均输平准的财政政策,达到平稳物价,收铸币权为国有而作的前期准备,而绝非简单的发行虚值货币,收敛钱财。
        元鼎年间,与匈奴的大规模战役虽已基本结束,但汉政府与南越、东越、西南夷、西羌的民族矛盾又不断凸显。为此,桑弘羊于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建议汉武帝试行均输法,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蕃货长财,以佐边费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即通过稍稍置均输以通货财的办法,为汉武帝解决民族矛盾提供财力上的保证。事实证明,均输法试行的前五年,汉武帝不仅完成了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的统一大业,而且国家财政还取得了收支基本均衡的显著成效。所以,至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桑弘羊又将其配合与平准法一并推向全国。

        何为均输?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均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乃是一种把贡品按商品处理的作法,即把以往各郡依例输送京师方物的行政办法,改为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而使方物商品化的经济手段,最终使西汉政府在方物的易地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的商业利润。何为平准?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也就是说,由官府垫支本钱,通过吞吐物资,来平抑物价,并最终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
           赤仄五铢的推行正是在元鼎二年,不加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均输平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采用币值稳定的子母相权的赤侧钱,并且税赋只收赤仄赋官用就成为加强中央财政控制力的必要手段。而不是简单的发行虚值大钱,发行虚值大钱,只能使得金融动荡,不可能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赤仄钱以及均输平准政策的联合推行,也就直接导致了元鼎四年“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使得政府最终收回了郡国铸币权。






     

    — 此帖于 2016-01-12 16:18:27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5
    1楼 发表于2016-01-12 16:35:25

    两篇五铢与小五铢共出的文章,这两篇文章说明,在西汉时期小五铢是作为行用的辅币和五铢一起殉葬的。
    一篇是《考古》1972年第五期,一篇是《考古》1979年第五期。如下: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5
    2楼 发表于2016-01-12 16:38:10

    山东莱州也有五铢与小五铢同时出的情况。七枚五铢与一枚小五铢同时出。这点很重要,这完全可以说明小五铢不是冥币,而是行用制钱,因为再穷也不可能专门卖一枚冥币去陪葬的。正是因为五铢和小五铢都是行用钱,所以主人随便找了几枚陪葬了事,其中就有一枚小五铢。




    离线 古币富翁
    实名认证
    好评
    4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6-08
    3楼 发表于2016-01-12 16:45:41

    先贤朱活先生在【古钱新探】以及【陕西金融,五铢专刊】都有论及楼主的观点,他是最早提出小五铢是赤仄五铢观点的人,蒋若是先生在很多论述【请参照蒋老先贤的一些著作】也参与了赤仄五铢的研究,在五铢的早期研究中,陕西钱币学会的很多仁人志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没有网络的那个时期,那是最好的研究铢两的平台,这其中,王泰初,党顺民,姚世铎等等老师都被现在的人淡忘,这里重拾旧事,向先贤致敬的同时也提醒,很多观点早在八十年代就已有,并不是今人之观点,沿用引述请注明出处,数典忘本是不好的,也是对一些先贤的著作权的尊重和敬仰,园地藏龙卧虎,小可多言,望各位海涵和原谅!!

    — 此帖于 2016-01-12 16:46:12 被 古币富翁 编辑过 —

    身份证已确认:陈长安 安徽省淮南市

    离线 说铢道两
    实名认证
    好评
    2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3-10-01
    4楼 发表于2016-01-12 17:00:28

    这篇有意思 学习

    身份已验证: 郭子麟  天津市

    离线 蜻蜓
    一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9-18
    最后登录
    2023-05-23
    5楼 发表于2016-01-12 17:06:36

    学习

    离线 五子登科
    一级发帖
    好评
    1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05-31
    最后登录
    2021-10-22
    6楼 发表于2016-01-12 17:19:34

    学习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15
    7楼 发表于2016-01-12 17:58:34
    古币富翁:
    先贤朱活先生在【古钱新探】以及【陕西金融,五铢专刊】都有论及楼主的观点,他是最早提出小五铢是赤仄五铢观点的人,蒋若是先生在很多论述【请参照蒋老先贤的一些著作】也参与了赤仄五铢的研究,在五铢的早期研究中,陕西钱币学会的很多仁人志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没有网络的那个时期,那是最好的研究铢两的平台,这其中,王泰初,党顺民,姚世铎等等老师都被现在的人淡忘,这里重拾旧事,向先贤致敬的同时也提醒,很多观点早在八十年代就已有,并不是今人之观点,沿用引述请注明出处,数典忘本是不好的,也是对一些先贤的著作权的尊重和敬仰,园地藏龙卧虎,小可多言,望各位海涵和原谅!!


           感谢兄提出的这些宝贵意见!‑对于朱活、王泰初等先生的研究俺绝对是尊敬和敬仰的!再次先向各位先贤及园地里为研究“赤仄”五铢、以及小五铢做过努力的前辈、泉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其实,在两个礼拜前,俺压根就对“赤仄”“小五铢”的研究一点兴趣都没有。以前也从来没有参与过讨论,只是知道关于这两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人说的明白,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在前几天,自己参与了一个帖子的讨论,才有了点想法,最初也是利用百度直接搜索出一些知识,揉吧了揉吧,贴出了自己的思路。兄知道,百度上的内容可是很少表明出处的,不像期刊文献那样注重著作权。前两天,通过在自己开的帖子里和各位热心泉友的讨论,才逐渐地理清了自己的头绪,觉得应该更完整的梳理下思路了。所以这两天才认真的查阅了一些期刊资料,才发现自己的有些观点和朱活等前辈有相近的地方。因此,今天的文章,专门提到了朱活等前辈的观点。但是,朱活前辈的观点仅仅是说“小五铢是赤仄”,并没有提出钟官五铢和小五铢子母相权的论点,对于“一当五”也没有解释清楚,甚至说一枚小五铢当五枚郡国五铢。至少到现在我没有看到任何文献说“钟官五铢和小五铢子母相权均为赤侧”的观点。而在铢两研究中,现在最权威的观点都是汉代五铢钱是单一钱,更进一步的,也是这十几天才了解到王泰初老师认为小五铢有货币职能并断代到武帝初铸。非常感谢王老师毫无保留的在园地里贴出了他自己辛辛苦苦的资料,正是这些宝贵资料,才让我们打开了研究“赤仄”和“小五铢”的不同以往的另一扇大门。另外,对于如何由“赤侧”到“赤仄”,再到“子绀”的论述,我也没有看到有人合理的表述过。
        解释了这么多,俺只想说,我在论坛里,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没有藏着掖着,用真实名字发表在更有影响力,更能受到版权保护的正式期刊中,其实和王老师贴出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料一样,只想通过和各位泉友的讨论,为揭开“赤仄”“小五铢”这一历史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只有大家毫无保留的一起讨论,才能更快更完善的更全面的解答出这一历史难题。至于说像期刊论文那样一字不落的,没有偏差的,完全地引用各位先贤的成果,俺只能说能做多少,尽量做,但不强求,还是上个帖子说的话,网络文章,不计一分一厘,为的是大家共同讨论,共同提高,仅此而已。至于说“数典忘本”呵呵,只能就此解释一下了:)

    — 此帖于 2016-01-12 17:58:57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决战黎明
    实名认证
    好评
    28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6-04
    最后登录
    2023-01-01
    8楼 发表于2016-01-12 19:08:40

    欣赏 学习

    身份已验证:樊常君  山东广饶

    离线 古币富翁
    实名认证
    好评
    4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6-08
    9楼 发表于2016-01-12 19:42:30


    发帖提示包含敏感词句,截图发之,希请管理员原谅理解

    身份证已确认:陈长安 安徽省淮南市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24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