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载三品一出,盗铸骤起,不几年处罚犯禁者逾百万,假品仍铺天盖地,最终淹没了这次币制改革。如此大规模盗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普及的铸钱设备和技术,2.易得的原材料。第一项由于文景二帝几十年允许私铸钱币历史刚结束,不成问题。第二项则可能是找出答案的一个线索:A.或许古代所谓的银锡非今天的银锡,否则只有官家少府有藏,民间不易得,或成本过高,难形成上述规模。B.或许三品材质各异而统称白金。此处在晋代史家对三品作解时的一条记载值得重视:(白金龙币)直三千。索隐晋灼按,“黄图直三千二百”,----此处是说白金三品不全是白的,即除银锡外还有其他材质(或成色),从而为盗铸留下空间;C.或许盗铸用材与正品极相似,且极易得.....总之此处值得方家动脑筋,揭开白金材质之谜。
二, 后人索隐三品形制的记载中出现“好”的概念。如说龙币“肉好皆圜”、说马币“肉好皆方”、说龟币“肉圆好方”。我们知道“好”指孔或穿,若果真如此,则目前见到的一套与史载的就完全不挨边儿了。不知这一条是否算一条线索。
三,关于三品币背上的戳记。前面有泉友也谈过,截至西汉初年,基本没有在泉品上冷砸戳记的记载或实例,只有在封泥、陶器或牲口上打烙印的记录。恰恰在古罗马等地区盛行过在金银铜等金属片上打模的历史。现传三品上的戳记,从图上看为篆书“少”字(有版别之分),但是否代表少府,代表少府为何省去一字?从存世古官印及记载知道,封建朝廷等级森严,对官衙职属及其印章有严格规定,不会允许随意减省。据我所知迄今为止,我国还从未发现过汉代一字官印或其记载。所以鄙以为“少”戳记代表少府说仍显牵强。
以上是本人一些杂乱思考,拿出来与泉友共议。
[s:1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27 16:55: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