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明天考试的内容又背了一遍,实在睡不着,再说几句。
看了东京前辈的回帖,很长知识,前辈就是前辈,比我这样还在摸石头的厉害多了,关于前辈所说的一些问题我还在思索中。
清代的母钱与样钱我认为也是不可混淆的,“母钱就是母钱,样钱就是样钱,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只有是不是的问题”,这是我以前常说的话,有些泉友总是在问“够不够母?够不够样?不够母钱那够样钱了吧?”,其实这类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说是,为什么是,要说不是,为什么不是,不能含糊。清代下级呈上级的有“试铸样钱”“进呈样钱”,都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上级颁给下级的有“部颁样钱”,也有自己的特征,还有直接下发“钱样”的,这些都是样钱,即使有些钱在本质上是雕母或母钱,但其样钱的性质是无法改变的,清代的样钱有一部分是无法辨认的(例如新疆进呈的进呈样等),与普通的母钱或子钱完全一样,一旦流出皇宫就无法辨识出是样钱了,但其性质还是样钱。
宋代的样钱也应该有一些是流出铸钱司或铸钱监后就无法辨认的,对于这类样钱我们无法辨识,既然无法辨识,讨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有样钱特征且可以辨识出的样钱,我认为这类样钱的讨论方向有如下方面:
1,出土情况。
是遗址出土还是某地窖藏集中出土,出土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对于研究样钱的性质很重要,如果是某地窖藏集中出土,例如东北五常,五常为什么竟出好东西?不仅出好辽钱,也出好宋钱,特别是好徽宗钱,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不是没有原因的,金灭辽、灭北宋,不仅把财物全部搜刮回老家,而且几乎把能用的、能抓的都带走了,记得东北曾出土一方北宋山西某县的九叠篆官印,连官印都不放过,存档的样钱能幸免吗?我认为可能性不大,而且北宋的存档样钱很可能全部在东北,不是我有地域偏见,从五常的出土情况来看,我认为是这样的,而且我认为五常出土的一些孤版怪版,其性质就是试铸上呈样钱。北宋存档的样钱是什么样钱?或是自留存档的“司颁样钱”、或是进呈样钱或试铸上呈样钱,我叫的名称不一定准确,但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钱缘先生的样钱,东京前辈认为是“进呈样钱”,我暂且保留意见,如果出土情况没有错的话,我认为还是上级传达给下级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部颁样”或“司颁样”(部颁式母样),两个碗扣着一个小钱,证明是要特别保护的,如果呈给上级机关,就呈一个小钱吗?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两个碗扣着一个小钱,特别保护起来,这证明这个小钱可能还有用得着的时候,怎么用?我认为照样刻祖开铸的可能性较大,为什么不用了小心埋起来?我认为可能是改了年号用不着的原因,又不好扔,只好这么处理了,由此推断应该不是用来上呈的东西。
2,传递方向。
是由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这也需要结合出土情况来分析,看钱是看不出方向的,不一定质量精的就是下级用来糊弄上级的,质量不精的就是上级用来命令下级的。清样钱证明,进呈样钱只是些经特殊加工的精铸大样钱,是最“马虎”的样钱。
3,钱本身的特征。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
(1)全身各处皆精修,一丝不苟,背郭修法奇特(特别是郭四角),我认为钱缘先生与单于先生的样钱都应该归为这类,当属“部颁式”样钱。
(2)也是全身精修,但仔细看却可发现修法与(1)是不同的,特别是背郭修法与(1)明显不同(注意郭四角),此类多为孤品、珍版,这类钱个人倾向于铸钱司试铸的带有御审性质的试铸样钱,如白杨先生的行草宣和。
(3)修字口,修穿,修地章,修轮,修郭,但却只是修局部,这类钱个人倾向于进呈样钱,版式不奇。
(4)修穿,不一定要修字、地章、轮、郭(甚至允许有少许背移),也有修的,但不明显,这类通常都是些稀少版,个人倾向为上呈待批或存档用的地方性试铸样钱(也有没上呈的)。
我是从“可辨识”的角度来分类的。不修穿的,品相再好也没人认;第4种修穿而不一定修其他地方的,版别一定要稀,如果不稀,容易与母混淆。我的分类没有考虑到用料,什么“白铜样钱”……这一类的“样钱”我没法承认,没证据的东西只是个“噱头”,没意义。
另外有些珍版不修穿或是与子钱修法没什么两样,这类钱是否为样钱?我不知道,也没法考证,但价格不菲是肯定的。
以上样钱的讨论还只停留在徽宗时期,因为徽宗钱看起来很难,其实却是最易入门的,也是北宋样钱的突破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1 0:09: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