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6 转到
    查看 22808 | 回复 150

    讨论宋钱铸造工艺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柏舟
    实名认证
    好评
    19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2-09-22
    最后登录
    2025-01-01
    20楼 发表于2005-07-17 00:26:00

    学习

    2024-04-19 转正
    离线 古泉新锈
    实名认证
    好评
    54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08-29
    21楼 发表于2005-07-18 03:49:00

    为何早期唐开元没有任何背范偏移现象,而到了晚期才开始出现?说明晚唐的铸钱方法和宋钱已经基本相同了,出现了用早期精美开元作为母钱,并添加背文铸造的“会昌开元”,而此时花穿钱和圆穿钱也开始大量出现。而在清钱中是万难见到一个花穿钱的(至少本人从未见过),而且背面移范现象也基本绝迹,说明清钱的铸造和宋钱肯定有很大不同。这是否说明了花穿的形成和背移范现象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为什么宋钱中几乎99%以上的都是背范移范,而面范移范的罕见?这说明什么问题?我藏有一个面范移范的皇宋(不在身边),面文极为模糊,基本已经是楼主所示的无文钱(背范清晰),但是可以依稀看出是皇宋面移范钱。估计当时背范只是一个如同半两钱背范那样的平板,而平板上印有浅浅的背廓,而面范是承担钱币全部深度的,因此宋钱上几乎看不到合范线。而清钱边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合范线的,这又是宋钱和清钱的一大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8 21:35:27编辑过]

    离线 wu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7-14
    最后登录
    2024-09-17
    22楼 发表于2005-07-18 04:16:00

    以下是引用古泉新锈在2005-7-17 19:49:17的发言:

    为何早期唐开元没有任何背范偏移现象,而到了晚期才开始出现?说明晚唐的铸钱方法和宋钱已经基本相同了,出现了用早期精美开元作为母钱,并添加背文铸造的“会昌开元”。而在清钱中是万难见到一个花穿钱的(至少本人从未见过),而且背面移范现象也基本绝迹,说明清钱的铸造和宋钱肯定有很大不同。为什么宋钱中几乎99%以上的都是背范移范,而面范移范的罕见?这说明什么问题?我藏有一个面范移范的皇宋(不在身边),面文极为模糊,基本已经是楼主所示的无文钱(背范清晰),但是可以依稀看出是皇宋面移范钱。估计当时背范只是一个如同半两钱背范那样的平板,而平板上印有浅浅的背廓,而面范是承担钱币全部深度的,因此宋钱上几乎看不到合范线。而清钱边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合范线的,这又是宋钱和清钱的一大不同。


    非常聪明![s:17][s:17]
    宋钱是二次印模。面深背浅!:0)

    离线 东京钱丞
    荣誉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3-07-28
    最后登录
    2025-10-13
    23楼 发表于2005-07-18 05:24:00

    关于范线问题,宋的一律都在钱背;清的基本在中间。所以宋钱面深背浅,清钱面背基本一致。

    离线 天启通宝
    四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24
    最后登录
    2025-10-17
    24楼 发表于2005-07-18 05:47:00

    真是高手呀

    离线 cx138
    四级发帖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10-23
    最后登录
    2021-04-10
    25楼 发表于2005-07-18 06:13:00

    有關花穿的問題錢丞說的對,是后加工銼外輪時四方軸不對中心位造成的,有人去研究花穿的版別是造錯路。圓穿只是流通時為繩子磨成,宋錢鑄量大有好多錢移范,面移范多拿去回爐,所以留傳下來少,背移范就多的是!有人認為宋母是木或牙雕成,有云是白銅,我傾向某段時間是用活字版造母錢法,解釋了對錢,字体錯,不正及版別多的成因,任何說法都未有定論。

    离线 lvbo
    实名认证
    好评
    1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4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5-08-12
    26楼 发表于2005-07-18 06:25:00

    补充素材:
    同样属于昂通版,但两枚钱的“通”字昂的角度有细微不同。




    200571722243439355.jpg
    200571722244631793.jpg

    离线 lvbo
    实名认证
    好评
    1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4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5-08-12
    27楼 发表于2005-07-18 06:38:00

    还有这枚元佑。
    元字与郭不在同一水平线,佑明显与宝字不在同一轴钱,通则退且俯。
    若是用母钱翻铸,那么母钱就是这样的情况。这里有一个问题:
    宋人在制作母钱时为什么偏离常规布局,舍近就远呢?


    200571722352655630.jpg

    离线 东京钱丞
    荣誉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3-07-28
    最后登录
    2025-10-13
    28楼 发表于2005-07-18 07:33:00

    很简单,因为选择的是普通木材做雕坯,遇潮自然膨胀变形的原因。这问题困绕我差不多十年才想通,又过了几年(是去年)才在关于中国印刷史的书上找到根据的。当时,就因此,毕生才试验不成功木活字印刷技术,当然,油墨也是 另外一个原因。木材膨胀是主要原因。补充一句:中唐开始,引用了“母钱翻砂法”(一般讲“发明”,翻砂工艺比用在钱币铸造上早。一直到南宋早期,分型面都在背模,而且铸钱不熏模,精度要求不高。到元晚期,出现了金属模,逐渐发展到明必须熏模,精度要求已经相当高。到清,技术已经很成熟完善。不需要熏模,但是,面背都可达到极高的精度,今天,技术的完善让人肉眼都不能观察出铸造误差了。

    离线 东京钱丞
    荣誉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3-07-28
    最后登录
    2025-10-13
    29楼 发表于2005-07-18 07:39:00

    偏离常规布局,舍近就远[s:06][s:06][s:06]鬼斧神工的匠心独用竟然成了....[s:19]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6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