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关注好些天了,大师们讨论热烈插不进嘴,今天上班不太忙,俺也丢个丑:这个帖子里总共引发的问题我归纳包括这样几个:1、这枚布是什么?尖足?方足?2、这类布是什么?怎么形成的?是何原因?3、引申问题:尖足布的由来?方足布的由来?尖足布和方足布有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果有,谁先谁后?4、我想引申的问题:三晋的实首布币体系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这个话题很难说对,我尽力试试,估计多半要丢人)前两个问题我认为相对简单:1、这枚布应该是枚尖足布,判断标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足部的形状,而包括币形、文字分布、范线特点、信息承载方式等等多个角度;唐老师和董兄(北京泉虫)都已论述的很明确了,这里我不敢班门弄斧;(小弟初学先秦小布,实在肚子里东西有限)2、这枚布怎么来的?我相信建国兄的人品和泉识,肯定不会拿一个当代人截去足部的尖足布来逗我们大家玩;何况类似的情况在北京坑小布中不是唯一现象,我本人亲眼见过两枚类似情况,均为武平;我同意水归堂老师的说法,这是出于流通过程中方便考虑由古人进行的截取;说说重点: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我想做个一体讨论,由于本人在先秦货币理论角度功力尚浅,因此我不打算从单纯货币史的角度来论证,我想尝试一种用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进行推演,演绎一下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状态从而尝试推理三晋布币流通区域的货币演化进程,只是一种尝试,说错了望泉友们海涵首先,我们界定一下初始的状态:通过实物出土资料的证明,我认为可以猜定在三家分晋之后到战国早中期这一地区三个国家的基本货币状态是:韩/魏两国通行釿布,赵则从耸肩尖足空首布向后演化;这么猜定的基础信息是: 1、釿布上大量计重信息表明了它应当是金属称量货币向金属标志性货币演化过程中的早期产物:货币产生的实质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物物商品交换量日益增大,商品交换过程中需要一种特殊的商品来充当“尺子”,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一种其价值可以被整个社会体系广泛认可的商品,也就是常说的“一般等价物”,在早期,北方内陆地区使用海贝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有道理的,海贝在内陆地区不易获取,从沿海地区流入内地的速度有限,不会因为过度的流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引发通货膨胀;慢慢的,一些逐利者通过优化采集和物流技术的方法加大了海贝的引入,当海贝增加速度大于当地可流通商品的增加速度时,通货膨就发生了(注意:这时格雷欣法则还不起作用,因为等价物的品种将发生质的变化),这时的人们没有办法应对这种通货膨胀,因为金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货币也不是中央政权根据公债、金本位或者政府信贷能力进行科学计算基础上进行统一发行的,于是人们只有一个办法来维持商品经济的继续运行,就是更换一般等价物,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重金属;初始阶段,重金属作为商品交换媒介是通过称量的方式进行的,随着重金属越来越被商品交换过程的参与者所认可,各类商品对应它的“价格”也趋于稳定,这时货币的发行者(地方统治者或商业行会)就开始使用“固定重量-火耗”作为标准重量来发行铸币,开始阶段很容易想象,铸币的形式采用了金属的实用属性(刀、农具),继而为了便于携带,又将首部变实;而初期,这些铸币上更多使用了重量单位的标记来表明其流通价值;尊神泉友的观点认为釿布在方足布之后,我认为不妥,上述所说是原因之一,下文还有其他推理佐证; 2、我假设了空首布的铸行初始时间早于实首布,这个原因我想不用过多分析,上文的一些观点可以沿用至此; 3、实物出土记录向我们表明了韩/魏两国是釿布与方足布演化、赵是耸肩空首布与尖足布/方足布演化的关系,这点我们尊重可以看到的出土实物;好了,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继续推演:先看韩/魏两国:这时我们需要由猜想来证明釿布和方足布的产生顺序并且去证明我们的猜想;无非三种情况:1、釿布——方足布;2、方足布——釿布;3、同时开始铸行并流通;战国之世在货币发展过程中属于金属本位的诚实货币阶段,即所有货币均立足于其所附带的金属价值,同时也不存在象征性货币的形态(例如大面值虚额铸币或基于信用债权的纸币);我们都知道,从重量角度衡量,方足布的重量约为“半釿布”,首先,我想先推翻上述猜想中的第三种情况:釿布与方足布同时始铸行;论据:1、釿布中存在半釿布的品种,若同时铸行,方足布上应当承载更多的重量标示信息;2、釿布的实物出土记录看,一釿布/二釿布的出土数量远大于半釿布的出土数量,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一时期的商品价格体系中的主定价单位应该是“釿”,而半釿布多用于散货流通领域的“找零”或日常小额支付;因此半釿布的铸行数量远小于一釿布和二釿布;接下来我来推演第一种猜想釿布——方足布的可能:假设战国早中期韩/魏地区大量流通斤布(抱歉,我换个输入法,呵呵),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两件非常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事件:1、随着商鞅之后各国纷纷变法刺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国GDP增长速度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2、自秦孝公晚年首出函谷关之后,各国间战局频发;这两件事前者刺激了对流动性货币的需求量,后者则要耗费大量的铜、铁、锡等金属;这时出现的局面是:金属的开采水平仅符合货币需求量,而在战争消耗面前,将出现一个巨大的金属需求窟窿,同时在诚实货币体系下任何人都无法透支未来的债务,所以一个必然的情况发生了:通货紧缩!今天我们都知道,通货紧缩是现代经济的原子弹,一旦暴发很难用银行杠杆予以调整,但是我们依然比古人幸福很多,我们可以通过银行加大信贷能力(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保证金信贷)、提供次级信贷市场、调整基础货币对重金属本位价格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进行事先防范或干预。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就比较惨了,他们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全社会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生产消沉),这时,聪明的区域统治者想到了一个缓解人民心态的办法:基础货币减重并变型!通过将基础货币转换为半斤布,同时改变基础货币形状和上面所承载的信息,来使人民更容易的接受全社会商品价格下降的现实,于是方如今深受我们喜爱的方足布出现了;(这恐怕是那个年代最聪明的办法了);那么原来的斤布怎么办?收回?恐怕不行!那些地方统治者还不是秦始皇,其实好办的很,继续流通吧,怎么流通呢?跟方足布一起,发行者也不规定如何兑换,最好是半斤换一斤,呵呵,货币银行学里有一条屡经检验的定律叫:格雷欣法则,也叫“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就是说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同等性质、同等流通价值的货币之间,社会总是会有限选择质量差的货币(半斤布轻嘛),而将质量好的货币藏匿起来;于是,慢慢的斤布从流通领域消失了,方足布成为了韩魏两国的“主币”。再看第二种猜想:方足布——斤布;反过观点来描述上面的推理过程,这种演变顺序需要几个条件:1、由于方足布流铜时期的发行者不诚实状态,各地区商品交换过程需要在货币上增加记重标识,以便检验货币诚实性;2、战国之世出现通货膨胀,需要增大基础货币对金属本位的单位;(可能性不大,在诚实货币体系下东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金属本位货币的流动性膨胀,如果要进行说明可能需要另行文章,篇幅很长);3、斤布发行者强制回收方足布或废止方足布的流通来促进斤布流通;(格雷欣法则如果要倒过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行政手段强行终止劣币的流通);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这种猜想可以被否定;因此我个人的推演结论是:韩魏两国的货币演化顺序是:斤布——方足布;要去开个会,先乱喷这么多,一会再聊赵国的情况,我觉得赵国的情况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