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活字法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后人的猜测,并不可能在当时使用,关于活字法的文章我看过,在《中国钱币》上,但没有得到大多的钱币爱好者的赞同,在03年3期戴先生的文章里,提到了会昌开元单字模印法,是应该有的,但不代表北宋的母钱是用这个方法制造出的,我想,宋代的母钱应该用铸母铸钱,而活字法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在《夢溪筆談》中的记载,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它不是《食货志》,而活字法在古籍善本中,都有较大的疏漏,在国家法定货币中使用,是不太现实的。试问,就为了在一定的程度上去提高铸钱的数量,而放弃钱币的质量是不可能的,在宋史《食货志》中,关于钱币的质量是有相当严格规定的,各个钱监是不可能做的。有的人认为活字法,造就了钱币版别的多样性,但锡雕母钱同样可以,因为雕工们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关于钱文高出外轮的钱币,不一定就是活字法所为,在清代的钱币中也有,不过不太明显,在说,要是活字法在铸钱上,可以保证钱币的质量和数量,为什么明清时还使用母钱翻砂法,而不用前人的高科技发明,把这种方法延续下来呢?也许这些疑问,只有哪一个钱监故地,出土一些泥字和光背的钱型,才可能清楚吧!在大家认可的关于母钱的文章,现在太多,也达到了一定的共识,母钱所具备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标准,而北宋的铜母钱可能就在我们的眼前,只不过我们没有一个可以信服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北宋的母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宋元-----圣宋期间,用的应该是铜母,(二)在崇宁时,为了将徽宗所创的瘦金体,更好的体现在钱币,而用手雕锡母。(三)宣和起,因国力的衰败,易制的铜母又重新使用,但锡母的工艺并没有完全消失。以上是本人的拙见,有不妥的地方,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