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本版热帖“大观折三改范大定通宝”,https://bbs.chcoin.com/show-17657330.html。意识到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改范钱的存在。战国就有明刀改范,汉代有大泉五十改的大泉五铢,开元改范乾元、改范天汉、天福等等。北宋以后的改范钱就更多了,比如元代的至大元宝,明代的大中通宝大定手等。实际上,对于大定通宝,除了园地这枚折三改范钱外,还有其他版本的折三改范钱,以及折十钱。2014保利秋拍就拍过和此枚大定折三同样类型的改范钱。2021年永乐春拍就拍了一品43.2毫米的大定通宝折十钱,其文字风格与泰和楷书折十如出一辙,非改范。所以说,金代利用前朝钱币铲字翻范再刻字,铸造出一批工作母钱来试铸,或者直接设计钱文上蜡模木模作为母钱试铸,都有可能。
忽然想到西安有位老藏家手中也有一枚至宁元宝改范钱,直径34毫米,重11.3克,铜质偏红,制作精整,包浆老道,明显非后代仿造。虽然目前公认的至宁元宝仅国博所藏一品,是品四枚文字风格相近,非改范而成。但考虑到上面所述大定折三改范钱的存在,不排除至宁元宝也存在改范现象。所以,近日咬牙也把这品至宁元宝改范钱收入囊中。关于至宁元宝,网上描述很详细,也大致整理一下方便大家查阅。
至宁元宝铸造于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统治末期(1213年),时值金朝内忧外患,北方蒙古崛起,国内叛乱频发,政权动荡。至宁元年五月,完颜永济改元“至宁”,至宁是卫绍王的第三个年号,至八月被毒杀只用了三个月。所以,至宁年号使用时间很短暂,外加战事频繁,无暇顾及铸钱事宜,故此币存世极罕。
至宁元宝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珍罕无定价。学界推测其或为应对财政危机的虚值货币,面值“折五”(即一枚抵五枚小平钱),但因政权短命,实际流通范围极小,铸造量极低,后世罕见。
至宁元宝直径3.5厘米 重11.4克,目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铜色紫红,表面多覆绿锈及黑漆古包浆,背光素无文。 钱文“至宁元宝”为楷书直读,字体遒劲,笔划刚健,与北宋崇宁通宝楷书风格高度相似,但“元”字右挑特征明显,“宁”字末笔短促,整体布局严谨,兼具金代瘦金体遗风。
“至宁元宝”,最早出现在北京琉璃厂,同治六年正月,为王祖源在北京广文斋购得,王祖源是近代著名的鉴藏家,其子王懿荣也是中国著名的金石文学家,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谥号文敏,《清史稿》有传。当时泉界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佐贤、鲍康认为是崇宁钱改刻。两人力主为赝品,鲍、李二人的著作都不曾将其著录,以至此钱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王祖源去世后,所藏钱币归于其子王懿荣,王懿荣在庚子之变中殉国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但此钱却消失了很长时间。
1921年,泉界又出现了一枚金代大钱篆书“崇庆元宝”,史志不载。郑家相在津方地山处见崇庆元宝大钱,叹为瑰宝,但京沪诸多泉家仔细推敲,觉得仍不免匠气,皆审为赝品。郑想300金买下,方地山说此为押品,到期不取再说。可惜质押期未满,郑家相未能如愿。以后,郑家相应上海某公司之聘去任职,已忘掉此事。
同年秋天,消失了二十多年的“至宁元宝”出现在山东,又辗转到了天津,泉学家张炯伯见到至宁元宝,以行家之眼识破迷雾:"制作平整如官铸,文字精好无匠气",认为虽无绿锈,色泽甚旧,制作平整,文字精好,无可疑之点,以五百金买下,送方若看,并说,这样绝无仅有之钱,而《古泉汇》不录,李、鲍两人,何其浅陋。方药雨以干金转买下来。此钱遂归方药雨。南方的张叔驯在上海听到以后,曾打过电报求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后方若马上去找方地山买下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大钱,郑家相与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大钱失之交臂,既感慨,又惋惜。后来郑家相在文章中说:“至宁,崇庆二钱,本来都是可以确信无疑的。前人之疑至宁,是前人的疏忽;今人之疑崇庆,也是今人的疏忽。要是没有至宁钱的出现,崇庆钱几乎被埋没。崇庆因至宁而打消疑虑,至宁因崇庆而加深凭信。至宁证崇庆不伪;而崇庆也证至宁不伪。二钱互证,方显于世。这两枚钱能够存在于世上,也是值得庆幸的。”
后来方药雨的钱币都转让给陈仁涛,解放前夕陈携宝物赴港,五十年代初期,陈氏有意出售其珍藏钱币,提出以半捐半卖形式,将整批1700余枚古钱币以八十万港币之价售予国家文物局,其中包括“至宁元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方若在著作《药雨古化杂咏》中写道:卫绍王钱获其二,篆为崇庆楷至宁,谁云至宁崇宁改,如此谰言何可听。
对比国博至宁元宝,两枚钱币铜质均偏红,大小、重量都相当,两枚均为老生坑钱币。也就是生坑出土,然后被盘玩熟润。个人认为这两枚钱币和大定折三与折十一样,均为当时的试铸品。敬请师友品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