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2720 | 回复 79

    [讨论] “桥梁币”或为春秋战国之“钱”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楼主 发表于2015-09-17 02:46:45

        记得前些年在古泉园地有过几次关于“桥梁币”是否为当时的流通货币。大概有2/3的朋友根据桥梁币通常作为棺饰出来,且与铜璜形制相近,因而认为其就是“壁 (翌女)”之类的冥器。因此否认这种物品为流通货币。
        在下关注桥梁币也有些年了。关于这种物品到底是什么,俺只想通过以下一个方面来考证考证,如有偏颇,希望大家也提出宝贵意见。
        大家知道,早期的货币基本上都是从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齐国渔业发达,人们在捕鱼结网的时候广泛使用削刀,因此当地最早的货币就由削刀演化成了“刀”。 《管子·国蓄》就提到:“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另外《地数》、《揆度》也曾提到“刀布”和“刀币”,战国时齐、燕、赵等国也都铸造过刀币,那时的货币“刀”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刀币。
        而布币,则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鎛[bó]演变而来,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鎛就是商周春秋时期除草的一种短柄锄,或者铲。一说,阔口锄。《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这里的布,就指代现在所说的各种布币。2010年嘉德就拍卖过一品春秋原始空首布,就是由工具“鎛”向空首布演变的实物(图一)。
        战国中晚期流通的圜钱则认为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圜钱又称为“环钱”,钱面上铸有文字。主要流通地区为东周、西周、秦、燕、赵、魏、齐等国。圆形的钱币,在当时又成为“泉”,《管子·轻重丁》:“故君谨守泉金之谢物,且为之举。”后来的货泉就是王莽托古而造。
        另外,早期还使用帛作为流通货币,那时就称为“币(幣)”。《说文》:幣,帛也。《孟子》:事之以皮幣。也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左传·隐公八年》:宋公以幣请于卫。还泛指财物,《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


    — 此帖于 2015-09-17 02:47:18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1楼 发表于2015-09-17 02:48:23

    由上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布”就是现在的各类布币,“刀”就是刀币,“泉”指圆形的圜钱,“币”则为布帛之类。
    然而,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就会发现对于当时就出现的货币名称“钱”,目前大家还指代不清。
    最早记录“钱”的文献《国语• 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 年) 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注意,这里用的不是“贝”,不是“币”,不是“刀”,不是“布”,不是“泉”,不是您所见到的所有战国货币形式,而用的是“钱”。
    钱——《诗•周颂》庤乃钱鎛。古人写文章,惜字如金,一个字就代表一个东西。可以明确“庤乃钱鎛”中,“钱”就是钱,“鎛”就是鎛。从前面,我们知道“鎛”就是春秋时期除草的一种短柄锄,或者铲。那么“钱”是什么呢?对于“钱”当然有解释。《传》钱,铫也。东汉《说文》铫也。
    再看铫——《莊子•外物篇》銚鎒于是乎始修。这说明铫应该是鎒草的一种工具。《詩•周頌•庤乃錢鎛疏》世本云:垂作銚。宋仲子註云:銚,刈也。同样也表明了铫是一种刈草的工具。同样。【註】銚,七遙反。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又他堯反。《爾雅•釋草》長楚銚芅。这些都说明了铫类似戈镰一样,是一种割草的农具。
    “钱”字古体的右边从“戈”,说明了钱最初应该就是戈状的割草器物。和铲状的“鎛”应该是不同的两种农具。“鎛”被认为是空首布的原型,有铲状的原始空首布作为“鎛”的例证,那么“钱”呢?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学者们都没有考证出“钱”是何物钱币,只能笼统地将“钱”和“鎛”含混地认为是同一种除草农具,认为都是空首布的早期原型。从前面的论述可知,这是不科学的。
    既然“钱”在商周时期是銚,是刈草的工具,和戈有关系。那么最有关联东西就是“镰”了。国家博物馆馆藏这一个战国时期的“镰”及“镰”范(图二、图三)。从这两个战国时期的镰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镰,应该是一边为沿,一边为刃,且中间有折。看到这两个镰,大家是不是觉得如果把镰把也换成镰的另一边,是不是就与我们经常说的“桥梁币”很相似呢?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2楼 发表于2015-09-17 02:49:40

    本人正好收藏着一品带特殊符文的“桥梁币”,恰好其形制也是一边有沿,一边有刃(图四、图五)。而图一的哪品“鎛”币的边缘,对比这枚“钱”币的边缘,这两枚形制基本一样,都为三角沿。由此可以看出其和由“鎛”演变出来的空首布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这种一边有沿,一边有刃的“桥梁币”还有很多,不过多都无文。有“文字”的“桥梁币”俺所见也有一两品。其中一品为通行泉货友的藏品,其上代两个阴刻的铭文“屯金”(图六、图七),即纯铜的意思,含义同圜钱“共屯赤金”,说明它铜含量很高。2012年嘉德也拍了一品带“卯”字春秋桥梁币(图八)。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3楼 发表于2015-09-17 02:54:41

        另外,“字的古体,也包含有桥梁币的因素(图九)。图十这个字,上面那部分描绘的就是一只手拿着草的。末就是指草的尖尖,本末倒置的成语就是根和尖尖颠倒了的意思。图十一这个字,上面的那部分也是把“钱”,下面的那个像不像蒜苗?下面的是根,中间的是蒜骨朵,可惜露出图的那部分蒜苗被“钱”给刈了,下面这部分代表的就是被刈了尖尖的蒜苗。和前面的那个字是一个意思。

        从这两个象形字也可以看出来,” 草的工具。其形状和我们常见的桥梁币非常相近。而大量出现的素工桥梁币也在量上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东西就被称为
    很多朋友习惯把俺贴的这样形制的钱币叫做璜状物,或者磬状物。其实,不否认有一部分带虎头工的或者其他装饰边缘的是从璜演变出来的。可是也有一部分形制古朴,一边起缘,一边带刃,就像这品币的形制,应该就是,也就是由 用内刃割草的农用器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个和由演变出来的空首布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只不过大家被呀给迷惑了而已。

        请把这枚桥梁币立起来看,是不是象戈,是不是象镰呢?呵呵,其实他就是多少人都离不开的:)




    — 此帖于 2015-09-17 03:00:27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4楼 发表于2015-09-17 03:11:04

        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还存在很多小的方国,这些方国都有自己的流通货币,五花八门,但逐渐形成了以铜为基本货币载体。其演变过程也应该是从最初的大小不等的以重量作为价值基础的无文货币向固定重量的有文制式货币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有文货币和无文货币同时流行的时期,最终在秦统一中国后,统一重量的制钱才在统一的国家中确立了法定地位。很多文献也都记载了西周时期就有货币,从朋贝到钱镈,只不过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形制,例如,陕西地区基本上就不出空首布、原始刀币,而大量出的铜鱼与桥梁币。这些铜鱼与桥梁币应该就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货币。
        另外,鱼币、桥梁币这些无文货币出量很大。这点大家都有感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量,还是和当时人口所需的货币流通量是有关的。
        春秋战国时,人口约2000至3000万;经过多年战争,秦苛政,楚汉相争,汉初人口下降至约600万。但西汉人口增长迅速,平均年递增率达1%左右。至西汉末年,人口达近6000万。
        从以上人口变化也可以知道,西汉五铢的量是何其大的!而西汉末年人口也才6000万,而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就有2000-3000万。那么作为流通的货币来说,大家知道就带文字的那些个钱币,远远没有西汉五铢的量大!可春秋战国那时候的人口却也仅仅是西汉末期的1/2。这么多人用多少量的货币来流通呢?俺认为,不仅仅是带文字的货币,桥梁币也是一起参与流通的,绝不仅仅是棺饰

    — 此帖于 2015-09-17 03:11:27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5楼 发表于2015-09-17 03:19:49

    至于大家一再纠结的是桥梁币经常在棺椁上被发现,这也很好理解。就是应为桥梁币曾作为钱币出现过,那么古人将这种钱币编织成网状,覆盖在棺椁上,也有冥币的意思。当然,就和后来的花钱一样,有钱人就越做越精致,越做越漂亮,没钱的直接用无文的“钱”来做。这些精美的由“钱”演化而来的“铜璜”并不能否认其为“钱”币的变体。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6楼 发表于2015-09-17 03:25:42

    另外随便找一找,几联的桥梁币多的很,本人就见过十几枚桥梁币一起的。下面的文献也说明了桥梁币是叠在一起出的,这些应该就是钱币的码放形式。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7楼 发表于2015-09-17 03:42:59

    其实拿桥梁币和玉璜来比较,出发点就错了。只考虑了其装饰作用,但为什要用这些装饰,这个原因则没人考究。在西周时期,珠玉本来就是财富,就是硬通货,就是可以当作货币流通的,就不是简单的装饰物。《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幣。也说明了这点。最早在西周时期,用作棺饰的就有玉鱼,也有铜鱼。有钱的贵族用玉鱼这样的上币,没钱的贵族就用下币——铜鱼。到了春秋战国,铜鱼渐渐退出流通,取而代之,即可当货币,又能作为财富陪葬的就用“钱”币了。当然,这个“钱”币就可以做得更漂亮些,挂在棺椁上,也可以直接作为货币财富“钱”码成堆陪葬。因此,仅仅把桥梁币作为装饰来看,感觉就是盲人摸象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此帖于 2015-09-17 03:44:28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20
    8楼 发表于2015-09-17 03:48:57

    补 图八


    离线 热河泉子
    实名认证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1-21
    最后登录
    2022-09-09
    9楼 发表于2015-09-17 04:20:42

    好文章

    2014-01-23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