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32333435363738394041下一页... 63 转到
    查看 198701 | 回复 626

    四百多篇古币入门~高手进阶~泉界新闻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0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5:00





    金朝的钱币
















    于倩(大河鉴宝专家、河南省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文图  金是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原来臣属于辽,常常受到契丹贵族的欺凌。后来女真人首领阿骨打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都上京,即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与辽对抗,遂又采取与宋结盟的策略,一举灭辽。金灭辽不久,看出北宋的外强中干,对宋大举进攻,很快包围北宋都城汴京,灭掉了北宋。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三月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今北京)。金宣宗贞?二年(公元1214年)七月迁南京,即汴梁(今河南开封),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被蒙古军联合宋军所灭,历9帝,120年。  金朝早期使用旧有的宋、辽钱币,直到金、宋间第二次议和后,战争暂告结束,才发行自己的货币。金铸行铜钱始于金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铸行正隆通宝小平钱,真书旋读,其中有一种俗称“五笔”正隆元宝钱(图一)较少见,钱径2.5厘米,重6.7克。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铸行大定通宝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币值,小平钱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纪年,版别较多;折二大定通宝钱(图二)较少见,钱径2.8厘米,重9克。  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泰和通宝真书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图三)共四等币值,均罕见。此间还铸行泰和重宝折三、折十篆书钱,折三钱(图四)直径3.1厘米,重8.4克,折十钱(图五)直径4.5厘米,重16.1克。  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铸行崇庆通宝、崇庆元宝钱,通宝钱有小平、折二(图六)两种币值,钱文真书。元宝钱仅见折五一种(图七),篆书,钱径3.5厘米,重11克。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至宁元宝钱,实物仅见折五钱(图八),一种币值,真书,钱径3.4厘米,重11克。  金宣宗贞?年间(公元1213~1217年)铸行贞?通宝、贞?元宝钱。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币值,其中折三钱(图九)有铁钱,极罕见,钱径3.5厘米,重11.4克。元宝钱仅见小平钱一种(图十),钱径2.45厘米,重3.55克。  在金朝灭掉北宋以后,曾扶植一个大齐国,建都大名府,后迁汴梁,皇帝是刘豫,年号阜昌(公元1131~1137年)。在此期间铸行阜昌元宝(图十一)小平钱,直径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宝(图十二)折二钱,直径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宝(图十三)折三钱,直径3.3厘米,重9.2克。均为真、篆书对钱。大齐国在金朝羽翼下虽仅存七年,但所铸钱币却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钱精整。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1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6:00





    西夏的钱币



















      西夏是西北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建都兴庆府,后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历10帝、190年。西夏行使的钱币主要以铜钱为主,兼用铁钱,少量使用白银。自铸钱少,多用宋钱。边远地区始终以物物交换为主。  李元昊即帝位后,创制了一套书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称之为蕃书,在西夏国内广为使用。蒙古灭西夏后,当地仍旧使用,时称“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19世纪初,学者张澍发现蕃汉文合璧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文得以初步释读。1914年罗振玉父子又在《西夏国书略说》中释读了福圣、乾?、天庆、大安宝钱。1937年,赵权之考证了贞观宝钱。近年,钱币学界对西夏钱的深入研究也颇有成效。  景宗李元昊在天授礼法延祚年间(公元1038~1048年)铸行西夏文钱币福圣宝钱(图一),直径2.4厘米,重4.1克。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行西夏文大安宝钱(图二)和汉文隶书大安通宝(图三),直径2.45厘米,重4.04克。崇宗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行西夏文贞观宝钱(图四),直径2.6厘米,重5.3克。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年)铸行元德通宝真、隶书小平钱(图五、图六)和元德重宝真书折二钱(图七),直径2.91厘米,重6.3克。  西夏古据中外陆上丝绸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贸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非常重视与宋、辽、金诸国和西方的贸易。《天盛旧致新定律令》规定优待西方商人。在仁宗天盛十年(公元1158年)设立通济监,铸行天盛元宝钱,有铜、铁两种币材。乾?年间(公元1170~1193年)铸行西夏文乾?宝钱(图八),直径2.41厘米,重3.9克;汉文真、行书乾?元宝小平铜钱(图九)和铁钱。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行西夏文天庆宝钱(图十),直径2.34厘米,重3.8克。另铸行汉文真书天庆元宝钱。襄宗皇建元年(公元1210年)铸行汉文皇建元宝钱(图十一),神宗光定年间(公元1211~1223年)铸行光定元宝真、篆书小平铜钱(图十二)。真书较多,篆书少见。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2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7:00





    古钱币鉴赏秘要





















      一、古钱时代风格鉴别  1、先秦钱币风格。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有以翻铸赝品。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汉钱币风格。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存世也少。伪造者取五铢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易于识别。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但能乱真者少。汉代的普通半两、五铢钱存世较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伪钱“五五”、“平平五铢”但翻造不精,肉质粗糙。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但仔细观察,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有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从整体上来讲,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有未见真钱,仅按旧谱翻造的“幼泉二十”伪钱,制作粗劣,容易识别;也有取旧钱改制的“壮泉四十”伪钱;还有照真钱翻铸的,这种伪钱虽较精致,但与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气,终能识别。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原来的“十”字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如“长乐未央”等,文字书法生动有致,非作伪者所能摹仿,但极少见。   3、魏晋南北朝钱币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在钱文上已打破了铢两相称的习惯,出现了一些国号钱、年号钱及古语钱,如“丰货”、 “汉兴”、“凉造新泉”、“大夏真兴”、“永光”、“景和”、“天清丰乐”等等。这一类钱由于奇货可居,伪造也多。“ 丰货”钱的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伪品则貌似而神异,真伪易对照。“汉兴”、“永光”、“景和”的直径在1.55至1. 7厘米之间,“凉造新泉”、“天清丰乐”的直径在2至2.2厘米之间,“大夏真兴”的直径在2.2至2.3厘米之间,若发现直径大于此者,基本上都是伪钱。“汉兴”有直接横读两种,文字亦有篆隶之分。“永光”、“景和”极为少见,解放以来未见有新的出土,且钱小穿大,容易破损毁灭,故现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数;两者以“永光”尤为难得,伪造者常以六朝五铢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凉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风格,可惜笔画间常残留流铜,钱文不甚清晰。若发现特别清晰规整的“凉造新泉”,倒要细心观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铢”以生坑为多,而伪品则多数做成熟坑(这非说凡熟坑的太和五铢都是伪品)。凡是传世流行的古钱,不论是携带或收藏,都是用绳索穿起来的,经过长时间的摩擦,钱的两面都一平如镜,若是人为的熟旧,往往字口轮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钱币风格。 唐代货币以开元钱为主。初唐开元大型精美,会昌开元铸工较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荆” 、“襄”、“蓝”、“越”、“宣”、“洪”、“潭”、“究”、“润”、“鄂”、“平”、“兴”、“梁”、“广”、“梓 ”、“福”、“桂”、“丹”、“永”等23种。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精美者少。伪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改刻成永字开元,故鉴别时要留心观察“永”字周围有无刀刻痕迹,若系翻造者又当别论。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有时凸出钱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时不能确释的会昌开元,但确是真品,非改刻伪铸者。唐代的大历、建中钱存世也较少,亦有伪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见。大历、建中钱的制作不及初唐开元。大刀钱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钱多数薄肉小样,大型厚肉的极少。   5、五代钱币风格。 五代时各地割据政权纷纷设炉铸钱,种类庞杂,由于连年征战,当局者为了应付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铅和低质合金钱,故五代时大钱多、铁钱多、铅钱多,制作精粗不一。如后晋时“天福元宝”大多薄小寙劣,制作粗糙;后周的“周元通宝 ”却精美异常,于初唐开元相似。凡“周元通宝”大钱及小平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者,皆系后代仿制,决非当时的行用品。又同时马殷的“乾封泉宝”大铁钱,其间精粗相差特别大。“乾封泉宝”大铜钱传世极少,所见伪钱文字过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细分辨即能看出真伪。   6、宋代钱币风格。 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有。两宋300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标准。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钱背以数字纪年,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总的来讲,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徽宗时期尤为突出,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又红又专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而背文以有纪地、纪年、纪值的区别,历朝以来,实属创见。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有否做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一种是上下圆角;另一种是上下方角;第三种是上圆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制成的赝品几能乱真,唯锈色、色浆不及,个别字文走形。   7、辽代钱币风格。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钱文旋读,字含八分,笔意古拙,铜色较红。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近一二百年间,钱文、形制均一脉相承,这说明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统性。辽代早期钱币如天显、应历、保宁、统和等存世极少,伪造者无从觅得蓝本,故伪钱亦少。有一种统和元宝伪品,与辽代风格相去甚远,亦易识别。   8、金代钱币风格。 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这与金人掌握了宋陕西炉的铸钱技术力量有关。金代的泰和通宝揩书大钱极为难得,数十年来,只发现二种版别,其书体甚佳,轮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见一种模仿细字版的伪钱铸得较好,显系用真钱翻铸而成,但为了掩盖新铸痕迹,外轮被敲击变形。小平楷书泰和通宝多数为白铜质地,亦甚难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钱未见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确有真品,然存世极罕;承安宝货铜钱未见真品。   9、元代钱币风格。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旧称供养钱。元末的至正权钞币值愈大(即钱形愈大),面背错范没有对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于一边的现象,但出于自然,无造作气。其背文笔画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伪造者常用真钱翻铸,由于翻造不精,背文模糊,与真者大相径庭。也有一种伪品虽刻意摹仿,背文特别清晰,同样失去原钱雄浑自然的风貌。历朝铸钱除特使情况外,铸量以千、万贯计,必然是熟练工人才能胜任,他们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伪者肆意模仿,顾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不仅书体极佳,铸造亦精。大义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大义通宝偶而也有精美者,但为数极少。以上五种都有伪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启和龙凤。有一种天启通宝伪钱是取天定通宝改“定”作“启” 而成,伪劣品的“天”、“通”、“宝”三字与“启”字有明显的不协调感。   10、明代钱币风格。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当时各局均有铸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别较多,如“通”字就有单、双点之分,背有纪值、纪地及光背等数种,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悬殊。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济、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点,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又如伪钱天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天顺在弘治之前,属明代的早中期,不应出现明末的钱风,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一律称通宝,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直至咸丰发行大钱时有恢复了元宝、重宝之称。   二、古钱币形制鉴别  在钱币的形制中,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有时代共性。这一规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  比如,有的“东周”“西周”圜钱,钱文是小篆体,也有“ 化”钱文为小篆体,显然都是伪品。小篆体是秦统一后“书同文字”,才推广到全国的,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周金文的基本写法; 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文也有“方头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一枚钱币上的字,同出于一人之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用拼合法造的伪币,很难做到这点。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没有这一特点,多半是伪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钱文应旋读,钱文对读必假,因为 “制不类”。同一币形,先后也有变化。燕的明刀币,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为止,明字长而狭。后期明刀币磬折形,把上的  二竖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狭长,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必为伪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决纹、出纹等记号,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铸星始于秦半两钱,铸月形、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祯钱上还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试以五铢钱为例;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下半星,至王莽钱止。 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至王莽钱止,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东汉时已无此制。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西汉尚无此制。西汉五铢、王莽钱无月纹,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但不多见。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多为假钱。   三、纸币鉴别  真钞纸张都是专门制造的,所用的原料和造纸技术都与普通纸不同,纸张坚韧耐磨,挺度好。为了防伪,在造纸过程中还采用一些办法使纸张具有某些特征,如水印纹,纸张内放有彩色纤维及安全线等,这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纸张。假钞用纸是普通纸,不结实,挺度差,长期使用易断裂,一般不具有真钞纸的防伪特征,即使有的伪钞仿制了这些特征,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真钞的油墨都是由专门的研究和生产部门在保密情况下调制的,色泽纯正美观,具有很好的印刷适应性。在油墨的调制中还加有某些物质,比如磁性介质材料,成为磁性油墨(美钞正面凹印部位黑色油墨就是磁性油墨),含有荧光物质,成为荧光油墨(港币钞票局部位置上就是采用荧光油墨)等等。伪造者不知道真钞上的油墨配方,都是选择市场上卖的普通油墨,质量差,复制出的颜色不佳,只能近似真钞。如果将真假钞一对比,就会看出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假钞也具有荧光油墨,但与真钞相比是不同的。   真钞的印刷一般是采用凹印与胶印相结合的方法,票面上主要图案、面额数字等部位多用凹印。有手工刻板和机器刻板,印制的图像墨层厚,有较强的光泽,线条精细,层次分明,凹印部位的油墨用手摸有凸起感。假钞一般都是通过照像制版胶印的(平版印刷),不具有真钞雕刻凹版印刷的特点,线纹油墨不凸起,手感平滑。真钞的底纹图案一般多用胶印,由于应用高性能专用印刷机和先进的工艺,胶印的花纹图案和社会上普通胶印图案是不同的,线纹精细,颜色复杂,看上去彩色绚丽,变化万千。假钞是照相制版,真钞上的细线纹有的照不清楚,票面有线纹空白或断线,显得发白。比如美元假钞正面人像面部线条粗糙,光亮处虚线看不清楚,光暗处线条又太粗,显得过黑。从总体上看,假钞的印制质量远不如真钞,有的假钞仿制较精,有一定欺骗性,但有经验的鉴别员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鉴别真伪钞一般使用比较法。有比较才能鉴别。首先我们要熟悉真钞的特点。另外也要了解伪钞的一般特点,经过比较就能识别伪钞。比较就是对比纸张、水印、图案、颜色、凹印线纹油墨的凸起感,防伪标志等。由于伪钞的仿真能力不同,在它仿真能力最弱的一个方面识别它和真钞的不同,再进一步识别其他不同点,就可剥其全部伪装。在检查钞票时,一般是通过手摸和眼看同时进行的,手摸主要是摸纸张,因为纸张有与一般纸张不同的质感和手感,眼看主要是看人像(或主景)特点,因为钞票一般都是凹版印刷,人像(或主景)线条精细清晰,有层次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3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7:00





    对钱艺术








       所谓“对钱”,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
      对钱制作风格相同,显示出对称的美感。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两枚钱币钱文相同;二是使用两种书体,其中篆书必居其一,另一种书体为隶书或行书等;三是除钱文书体不同外,两枚钱币币值相同,形体对等,即钱形大小、钱身厚薄、穿孔大小、轮廓阔狭、钱文位置、字体大小、铜质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致,可以成双配对。
      对钱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一般认为南唐嗣主李王景铸造的“开元通宝”篆书、隶书对钱是最早出现的对钱。北宋是对钱铸行的鼎盛时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首铸“天圣元宝”真篆书二品对钱开始,至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止,104年间北宋政府先后铸造发行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治平元宝”等对钱25种。每一种对钱还有版别之分,有的对钱版别还相当繁杂,如“元丰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对钱版别多达四五十种。
      我国古代的对钱艺术在北宋徽宗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宋徽宗铸行的各种钱币中,除崇宁、大观钱没有出现对钱品种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钱币都是成双成对的,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堪称空前绝后。南宋初年继续铸造有绍兴、乾道等对钱。但自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开铸纪年钱后,钱币钱文采用呆板的宋体字,曾经盛行一时的对钱渐趋消亡。南宋初年伪齐政权刘豫曾铸“阜昌通宝”、“阜昌元宝”钱,均是篆书、真书对钱。西夏也曾铸行篆、真二体的“光定元宝”对钱。
      最早发现“对钱”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古钱学家翁树培。翁氏在其所著《古钱汇考》一书中首次收录了100多对对钱。其后,日本的古钱学家安田而唐、朽木龙桥、山田孔章等人相继进行了排比、配对及定名等研究。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钱谱》、《符合泉谱》、《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等对钱专著的问世,引起了世人收集和研究“对钱”的更大兴趣。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4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8:00





    五代十国钱币特征




















      五代十国混乱时期,钱的种类却很多,也较乱。史书上多无记载,只有凭历代古钱币学家的钻研使我们知道当时钱制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   五代时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遗留极少。后唐有天成元宝,也是很罕见。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传世数量较多,天福钱铜质薄小,字文昏昧。当时允许民间私铸,所以遗留下来的多是私钱。汉元钱则比较精美。   十国中除了吴越等国四国外,其余都曾铸钱,楚曾铸天策府宝铜铁大钱,又有乾亨通宝铜钱。通宝钱遗留不多。铅钱有两种,一种光背,薄而大,为广州所铸。另一种背有"邕"字,为广西邕州所铸,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和光天元宝,王衍铸乾德、咸康、均为元宝。后蜀铸广政通宝铜钱和铁钱。   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数量较多的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三种。 北方刘仁恭父子,盘距幽州,称燕。铸有永安钱、铁五铢、铁货布,铢岐天元宝。永安钱有几种;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都有。铁五铢是用隋五铢范,铁货布用莽范,但背上加铸有"三百"两个字;铢岐天元宝用史思明的钱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两种。永安一千大铜钱少见,因而常有伪品出现。 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但也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唐朝除在乾元年间这样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当千。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小,而这时铁钱流通最大。这个时期铸币质量不高,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以前认为周元钱是毁佛像而铸,可以祛病镇邪,后代仿制极多,如见周元通宝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后,皆为后人仿制的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5楼 发表于2006-08-26 05:49:00





    夏、金、辽、元朝钱币特征介绍




















      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对中原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等。由于他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政治权,所以对一这个时期的币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兴建的国家。公元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国家,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建国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辽所铸年号钱中,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宝。这些钱流传极少。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宝,还有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钱币全是用的汉文。辽钱的制作都不精,钱背常常划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个钱上有两种字体。辽钱珍贵一些要算天显、天禄、应历、保宁、统和等。  目前辽币统和已有伪品。金朝是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的政权。金灭疗后,继而灭北宋。金朝在币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响。它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铜钱、白银、纸币。铜钱方面,最初是用辽宋的旧钱,海陵王时自铸正隆通宝,仿宋的小平钱。世宗铸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背面间有申字和酉字。金人虽有文字,但他们的钱文,都用汉字。铸钱工艺水平极高,正隆通宝已很精整了,大定通宝更胜一筹。金代钱币很珍贵,价钱常至千元,有的更是无价宝。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6楼 发表于2006-08-26 05:50:00





    从雍正宝苏局小平大样钱说起








       清世宗雍正年间铸造雍正通宝,书法俊美,钱文直读,背为满文纪局。因铜源紧缺,钱局由康熙朝的24个局减为19个局,铸量也少于顺治、康熙,而且只铸行小平钱。于是出现了雍正朝钱局少、铸量少、小平大样钱更少的“三少”状况。不用说小平大样钱罕见,就是晋、武、川、济、台、武、黔等局的小平钱也是少见。
      马定祥先生在丁福保先生编著的《历代古钱图说》中批注道:“另有宝苏局阔边大样者仅见。”但也是只有文字介绍,没有钱币拓图。这不仅说明雍正通宝大样钱的稀罕程度,就是宝苏局的小平宽缘大样钱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笔者收集到一枚宝苏局的雍正通宝小平宽缘大样钱。该钱黄铜质地,钱径28毫米,穿径6毫米,钱面缘宽4.2毫米,钱背缘宽4.5毫米,重5.5克,背左满文“宝”,背右满文“苏”,钱文字体流畅,包浆熟旧,层次丰富,传世品,有流通磨损痕迹。
      据记载,雍正朝宝苏局铸造雍正通宝小平宽缘大样钱的原因,一是作为进呈中央的进呈样钱;二是作为在铸造流通钱之前有纪念性质的试铸品;三是作为进献上司或朝廷的宫钱,当然还有其他成因在内。
      查阅诸钱谱得知,宝苏局铸造宽缘钱好像已成惯例,而且清代连续几个王朝所铸造的宽缘钱都比较珍稀,历来为泉界所重视。张志中先生编著的《古钱手册》第327页,录有宝苏局乾隆通宝宽缘钱的拓图。该拓图中钱径28毫米,缘宽4.5毫米。第330页录有宝苏局道光通宝宽缘钱的拓图两枚,一枚钱径27毫米,缘宽5毫米;另一枚钱径29毫米,缘宽5.3毫米。宋志强和王立新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币库》第517页,录有宝苏局嘉庆通宝宽缘钱的两枚拓图。一枚钱径28毫米,缘宽4毫米;另一枚钱径29毫米,缘宽4.2毫米。袁银龙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币收藏鉴赏》第414页,录有宝苏局咸丰通宝宽缘钱的拓图。该拓图标注:径28毫米,特征是宽缘;第451页又录有宝苏局祺祥重宝宽缘钱的拓图。
      在宝苏局的影响和波及下,从乾隆朝起,有些钱局也开始铸造宽缘钱。如宝泉局的乾隆通宝宽缘大样钱。该钱钱径27.5毫米,穿径6毫米,缘宽4.3毫米。另外,还有宝浙局乾隆通宝宽缘钱,宝直局嘉庆通宝宽缘钱等。这一类型的宽缘钱虽然比上述宽缘钱的存世量较多,但也是少见之品。但是有些版别特殊的钱币实物是“可遇而不可求”,一味猎奇,就会走入死胡同。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7楼 发表于2006-08-26 05:50:00





    满城黄金闪,西汉巨量黄金为何突然消失?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论,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但到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物交换,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后世学者作了种种推猜和考证。   一种认为是用于佛事。"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一种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赏赐外人)",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一种说法是埋葬于地下。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   战国至西汉,商人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汉末王莽时,"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匾,尚有六十匾,黄门、钩盾、藏府、中尚书、处处各有数匾"。   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之量大确实惊人。为什么他们贮存巨量黄金而没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以备用,二是西汉未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   一种认为文书上所说的西汉巨量黄金其实并非真正的金,而是黄铜,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8楼 发表于2006-08-26 05:51:00





    南明两种钱币小考













       在中国钱币史上,明代钱币以其形制标准、式样规整、鼓铸甚多而成为钱币的一大重要系统。南明钱币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明代钱币中的晚期品种,南明钱币将明代钱币形制标准、式样规整的特点发展到了顶峰,而且由于铸地偏远、铸行者各不相同,使得南明钱币又带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而这其中又以铸行于西南的“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最为突出。
       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都是西南反清势力的铸币。其中,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图1、图2)。《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兴朝通宝和永历通宝一样,也是乱世的产物(图3、图4)《明通鉴•附编卷五附记五•大清顺治六年》记载:“明在籍御史任亻巽,议尊(孙)可望为国主,以干支纪年,铸兴朝通宝钱。”可见,兴朝通宝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以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由此可见,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而兴朝通宝则是农民起义军的铸币,两者在早期的性质是不同的,只是由于后来孙可望决定率部联明抗清,才使得兴朝通宝摆脱了“僭伪钱”的地位,成为政府正式承认的通货。
       正如其他钱币的出现一样,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的出现是有其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的。17世纪晚期的中国经过长期战乱,各种政治势力充塞海内,而真正的国家权力几近真空,呈现出了一种只有两个王朝武力更迭时才有的无政府状态。为了保全明王室的尊严,为了向世人宣示大明帝国还存在,铸行明朝年号的钱币就成为其打出“光复明室”大旗的关键步骤。而作为张献忠养子的孙可望,在其势力控制下的云南铸行兴朝通宝,不仅有如上述一样称制建国的目的,更是对大西政权的一种嗣续。
       经济决定政治。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经济情况,也反映出货币铸行者的经济意图。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据《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到1633年(明崇祯五年),仅从菲律宾流入的白银就高达200万比索。而当西班牙政府削减马尼拉的贸易时,白银减少引起了明代中国的货币危机,明末用银量之大可窥一斑。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是货币体制的改变:开放银禁,停印大明宝钞,而更重要的是规定铸币的面值。与前朝的制钱相比,晚明钱币特别是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已发展出一整套面值兑换体系,面值完全以白银折兑,而不是用“钱”来表示。永历通宝面值有四种:“小平(一钱)”、“二厘”、“五厘”、“一分”。此处“二厘”、“五厘”、“一分”均指“折银二厘”、“折银五厘”、“折银一分”。兴朝通宝则为“小平”、“五厘”、“一分”3种。可见当时的货币需求量之大。
       尽管如此,由于明中央朝廷的苛捐杂税、地方藩王的巧取豪夺,加之战乱连年,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各地财富匮乏。为了维持政治和军事开支,南明诸王和各地豪强开始铸钱,永历政权和孙可望集团也在此列。由于铸工较好,面值合理,实钱实值,使得永历通宝“官民乐用”,由此铸量庞大,长期流通西南。由于孙可望集团控制云南,加上兴朝通宝的铸工和币材选用较好,因此在西南各地也颇为流通,而自孙可望联明抗清之后,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也就更加并行不悖了。
       在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铸行之后,这两种货币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永历通宝完成了其政治使命,使得历史承认了永历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并以其“敕书钱”而脍炙人口;而兴朝通宝则要周折复杂得多:“大西军”的影响固然深入人心,但孙可望预期的“众望所归”的“禅让”闹剧也在唾骂声中草草收场,不了了之,留下更多的则是对他个人野心的鄙夷。但无论怎样,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充实府库、资济军国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除了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较为突出外,纯就钱币学角度来说,其特点也有很多。首先,由于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的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王番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其次,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的类别繁杂。除上述的形制繁多、面值多样、背文各异外,所谓版别也多种多样,其中永历通宝可谓是“独占鳌头”。仅面纹的文字差异就有数种:有所谓“二水永历”(“永”字写成上“二”下“水”)者;“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者;“双禾一目”(繁体“历”字内写成上为双“禾”字,下为一“目”字,而正确写法应为上“林”下“日”)者,还有“双禾一日”等。兴朝通宝也有诸如“方口通”之类的异品。
       此外,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的铸量庞大,但其流通领域较小。这主要与永历政权和孙可望集团控制区域的客观闭塞性和主观排他性有直接关系。永历政权和孙可望集团都僻居西南,而西南(尤其是云南)铜矿资源丰富,取材方便,故一直在西南一隅大量鼓铸,加之各地方政权相互排斥他家铸币,使得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只能困行西南,造成了“大铸量、小流通”的矛盾局面。
       永历通宝与兴朝通宝实实在在地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变为对人民有益的经济工具,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最终跻身于末世铸币中少数成功者之列,成为历史的功臣。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2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5-05-21
    359楼 发表于2006-08-26 05:52:00





    铜质北宋大钱不是雕母








       辽宁一位泉友收藏一枚崇宁通宝大钱,直径较大,泉友称其大约有37毫米,宽缘,穿口齐整,钱文稍深峻。据他介绍,如用放大镜细看,钱体上有类似刀痕的纹迹,泉友认为是一枚雕母。近年来曾遇到有的泉友把品相好、字口深的崇宁、大观大钱称为雕母或母钱,究竟北宋大钱有没有铜质雕母或母钱呢?至今未发现过。笔者曾于去年12月25日给贵报投稿谈过自己的看法,如今再说此事,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泉界先贤丁福保在上世纪30年代成书的《古钱大辞典》中,就曾描述过北宋木质雕母,他在文中写道:“一木雕崇宁大钱,与铜钱无异,而精又过之”。2002年和2003年的《中国钱币》上,两次刊载文章,介绍四川广元发现宋代木雕祖钱。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戴志强认为:“在两宋时期,不但采用了先进的母钱翻砂法铸币,而且还发现了直接采用有别于金属的木质雕母祖钱为模,翻砂铸造子钱这一确凿例证”。翻砂铸造子钱是需要大量母钱的,有了木雕祖钱,就可以大批翻铸母钱,为铸子钱备好模具。崇宁通宝(重宝)和大观通宝大钱,铸造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地铸造母钱,在砂型上印出钱型。这些母钱到底什么样子呢?《宋史·食货志》介绍,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时,蔡京恢复相位,他主张铸造崇宁、大观大钱以解财政危机,“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锡母是锡质或铅锡合金铸的母钱。关于北宋铸钱用锡母,当时的《山堂考索》中也有过记载: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乔年言“诸路监现铸小平钱,并依旧料例,仍今崇宁监别铸样,臣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上述记载证明,北宋翻砂铸钱使用的是锡质母钱。锡金属熔点低,延展性强,在空气中不易起变化,铸出的母钱易于修整,并能反复熔铸母钱。
      了解了宋代铸钱的方法和制作祖钱、母钱的材质,就可以帮助泉友们掌握辨认崇宁、大观大钱雕母、母钱的知识。一些品相极佳的流通钱,很可能是头炉钱或是精制的呈样钱。沈阳的老宋雕刻过铜质的崇宁通宝大钱,但那是工艺品钱样,只能当个欣赏的物品而已。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铸钱的第二高手,他铸的钱多数精致,地章平整,缘廓及钱文深峻俏丽。品相好的折十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与同时铸的崇宁通宝铁母、清代铸的母钱相比毫不逊色。因此,有的泉友把品相极佳的崇宁、大观看成雕母、母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32333435363738394041下一页... 63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