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老钱在2007-2-12 2:44:00的发言:这里讨论同模理论的缺点和优点,实在是不想大家进入误区...讨论双方 总有一方是进入误区. 是谁进入误区?不是先说先赢. 请用证据说话 别先说别人进入误区.搞的泉坛冷清,无人愿发好钱给大家共享收藏的乐趣...搞的泉坛冷清的人是造假卖假的人 不是讨论钱币真假的人.可叹!您这样无稽的指控.您不是说要谨言慎行吗? 奈何作此言?同模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有着这样一种情况:人们往往在看到一个伪品后,找出其特征,将有此特征的其他钱都称之为同模假钱。大家只要看看以同模定假钱的新老贴子就明白了。如方便的话可加上链接转到此处。在这些贴子里,血鸽先生说的那些应考虑的因素往往被忽略了。于是一时同模之剑横扫各论坛,人心惶惶,清代以后的各类方孔除却一眼傻瓜开门的,人们都要打个问号...对钱存疑 是买者应有的戒心.清钱论坛的发贴量大幅下降。我想这种情况是所有人包括同模论的提出者陈医生都没想到和不愿意看到的。我在一楼谈的正是同模理论之利弊,希望大家能正确应用此论。说句真话,近期我以同模论用于真钱稀有版别的比对上,还捡了个大漏...您的指控我不认同. 人的一生 是买假多 还是捡漏多?捡漏与吃药有时只是一丝之差. 人常常是以为捡了漏了才吃的药.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再之,网上看图论钱,除非一眼可看真假,不宜即下定论,可以存疑。大家都是爱好者,虽到此论坛目地不同,但慎言慎断,客客气气,既不伤人又不伤己,其乐无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想如别人也乱说你东西假,你高兴吗?...若是真心论钱 没什么高不高兴的.如您所说 [除非一眼可看真假,不宜即下定论] 您怎知我下定论时 不是"已知真假"? 又结论禁止有错吗?如您所言 正是造伪卖假者最喜欢了.至于上梁钱,有泉友不信卖主会自己作假。其实在福建及各地,曾听说过好的真钱,如让人压制一个橡皮泥模或做个模子,可得几百至几千元。卖主在卖我好钱之时,再卖模子给其他人的好钱,我手上有几枚。都是在买到钱后一段时间,又看到同模子钱才知道的。我的这枚上梁钱,确实被做了模,并有子钱,我两者皆有,只是实物留在福州,手边没图。当然,真假钱都见过的话,看实物则可一眼即知。cc先生的同治布,我看民国,自有道理。可将同治宝福局的流通钱,南城上梁圆形钱,同治上梁钱刀形币和同治布钱放在一起,比一比文字风格,铸造工艺,型制即知...此点(CC刀布的真假)尚待考 我不争辩. 但CC有刀布一对 我倾向于"后铸(同后期或光时再铸)真钱".我会另帖说明.wcm先生的两枚福建吉语背满文,早年见过,是有人用来作假钱的母钱。做出子钱后,再修,又在翻铸。。。,故有许多版.....此点我已一再举证说明 这2枚钱是同为一批的假钱 不是它们的母钱. 这2枚比其他同批假钱 并未特别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