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234567891011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4853 | 回复 109

    求教:青铜刀上的文字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0楼 发表于2004-09-30 20:24:00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2004930122429484.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1楼 发表于2004-09-30 20:26:00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2004930122555240.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2楼 发表于2004-09-30 20:27:00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2004930122719743.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3楼 发表于2004-09-30 20:28:00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2004930122828427.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4楼 发表于2004-09-30 20:30:00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再论燕明刀的演变轨迹

    2004930122959363.jpg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5楼 发表于2004-09-30 20:33:00

    引:
    懒禅先生语:现在不少泉家认为燕明刀是由削刀——尖首刀——明刀演变而来,东胡意下如何?
    东胡同意您的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韩仁信先生,内蒙古钱币学会已经仙逝的卫月望先生,内蒙古钱币学会扬鲁安先生,内蒙古考古所李逸友先生等早有论述.
    是否再添加燕明刀是由削刀——圆折明刀——磬折明刀演变而来,欢迎大家讨论.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30 19:41:56编辑过]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6楼 发表于2004-10-01 03:38:00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4-9-9 13:37:34的发言:
          相关的文字符号就暂时的上传到这吧。还有很多的文字符号待上传。这批文字符号有民间的收藏与研讨,还有考古所的藏品待发表。这些年我应朋友之邀,去寻访释读这青铜削刀刀文的高手,凡是见到这刀的有关的专家和学者都说,这把刀上的文字符号即便我们现在暂时释读不了,它也是无愧于中国目前为止的第一刀了。
    1,它,刀型完整
    2,其上有70多个文字符号,在这么小的面积上呈现70多个文字符号,了不起啊。
    3,刀身上的文字符号不是镏金也不是错金而是敷金,又为中国的冶金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它无愧于中国第一刀的称呼。。
    但是我总觉得这是个遗憾,专家们给了我另一个信号,又开始了探讨中国北方民族削刀为刀币的源流,从这个领域去探询其究竟。
    待叙
     





    关于相关文字符号的发现与介绍: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记我的古代骨器收藏(古文字篇)

          在古代骨器收藏的道路上,多年来,受几位文博界老前辈和史学界大师的指导和帮助,基本梳理出了用古代骨头制做的货币、工具、乐器、文字符号和礼器五个收藏亮点。
          如果收藏界同仁能够在我这多年苦与乐的收藏趣事中,吸收点有用的东西,我将聊以自慰;如果在此结识一批有志于此项收藏与研究的同道之人,将是莫大的乐趣;如果几年后,我收藏的藏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话,将告慰已故的几位老前辈在天之灵;同时也是几位史学界大师辛勤指导的回报。下面将我的骨器收藏的过程做一回顾,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敬请前辈和同仁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30 19:39:47编辑过]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7楼 发表于2004-10-01 03:43:00

    引子:       我是1968年由天津到内蒙古赤峰(原昭乌达盟)插队落户的知青。当时我们青年点三男四女,一起下地干活和生活了约四年,现在都各奔东西,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现在还记起同青年点的一个知青,叫###,他喜欢集邮,大多是盖销票,有时候把他收藏的邮票拿给我们欣赏,对邮票发生了收藏兴趣。以后,在天津邮票市场又见到了有人收藏古代货币,又迷恋上宋徽宗的瘦金体的书法。那时侯收藏古币,只要是与图谱一样,几乎都是真币,可以放心购买。通读了《古钱大辞典》以后,写了点关于钱币记事类的东西,逐渐认识到,大辞典编著于1937年,那时候,人们正在花银大洋,俗称袁大头,古钱大辞典上标价是壹元的古钱币,在八十年代可卖到几十元人民币壹枚,这是当时许多卖大钱的农民和废品收购站所不了解的。因此,就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下乡串户到农村和乡下废品收购站去买大钱,利用钱谱上的银元标价与实际市场价的错位或称差价,收集了一部分钱币。但是真正走上骨器收藏的道路是在拜读了上海复旦大学吴浩坤、潘悠二位老师所著的《中国甲骨学史》以后。该书介绍了中国甲骨文的发现,搜集,流传,研究成果等等。这本书我读了几年,其中影响我这后半生的是该书第一章第二节:早期甲骨的搜购和流传。尤其是中外学者和传教士抢购甲骨风之烈,最高时价每字酬银二两五钱即三块大洋,这是壹百年前的大事,因此对甲骨文的惊人价值这块,头脑中有了深刻的记忆。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8楼 发表于2004-10-01 03:46:00

        大约是85年春的一个星期天。一农民用破布包着几个破陶罐,几块石器和几块骨头片在赤峰市三道街邮局前文化市场卖。当是市场上几乎没有几个人懂什么古代文化,大多数人只知道铜大钱上年号是哪个朝代的,能卖多少钱,无人关心询问这堆破罐子,破骨头片。     记得我当时随便翻腾一下,发现有一个直径约3cm,椭圆状,空心的一个骨头节,上面好象有一个刻划的符号,当时我脑子里就闪了一下,这可能是甲骨文,一个字就是三两黄金啊,经过辩认,这椭圆形的骨节上确实有刻划的符号,呈“ ”状,该符号已释出,另文发表。经过讨价还价把这堆破烂都买了下来,没花几个钱,可能不到拾块钱。买完这堆东西后,我没有让这农民走,这农民还很害怕,因为邮电局旁有个派出所。这农民一个劲解释这堆东西是在山上捡来的,不是盗挖古墓得来的。我也给这位农民解释,我在学校教书,是教师,只想了解一下这东西到底怎么来的。不是送他去派出所。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9楼 发表于2004-10-01 03:51:00


    (有刻划符号的骨贝)

          待到中午邮市散集了,我把这位农民留下来共同吃了一顿饭,还喝了点酒。这位农民很健谈,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这几个陶罐,几片骨头片的来历。八十年代,国家搞“三北”防护林建设,农民承包荒山种树,最初是按农民的人口分配的种树指标,农民种上就不管啦,到秋天,树活不了几颗。后来政府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植树的成活率高,乡政府把荒山承包给了农民,种的树必须保证成活率,如果达不到要求,到秋天就要被罚款或罚粮食。这样一来,农民就把种树的土坑挖得大一点,深一点,为的是雨天多蓄一点水,成活率就高一些。因此,许多地层较浅的古遗址就被翻扬开来。农民也不懂保护什么古遗址,只知道把承包荒山的树种活,到秋天不被罚款罚粮就行了。这农民还告诉我这样的石头和骨头片山上多啦,有的是,根本就不用拿钱买,只要有功夫去捡,就能捡很多。他卖的这些就是捡来的。他是到市里来买化肥和种子,看到这市场有卖大钱的,就上山捡了点来卖,他还给我讲了几个地方,如何走,等等。
    2004930194954263.jpg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234567891011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