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听过对布氏及其巨著的介绍,很是景仰,当时的《编年史》仅到雍正。还多方设法找到好一睹为快。现已经完成,确实对清钱收藏和研究有很大帮助,更想早日拜读。但是老钱先生介绍的布氏所持的上述观点如果从实物角度出发是绝对站不住的。因为铜钱是清代的主导货币,就不说了。单说各局的咸丰铁钱,就有多少种版别?宝泉的尔宝、缶宝、珍宝、四点珍宝,戴书小平的阔缘狭缘,山西发现的楷书(瘦金书)小平,宝福局铁钱的版式就更多了,这能用私铸或后铸来解释吗?私铸和后铸都要有其经济目的,但铁钱在咸丰时即已经无法推行,后人何苦干这赔本的生意呢?我认为对历史文献也要一分为二,是人就会有缺点或局限性,据老钱先生讲清代自乾隆以后对货币制造发行都有详细记载,其实不然。我举二例请大家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石渠余纪》作者王庆云是道光时人,历任户部侍郎和工部尚书,应该对货币的发行和制造都有较深的了解,但从其对祖钱和母钱的制造过程和工艺流程的描述看是无知的:“凡铸钱先錾凿块铜曰祖钱,乃铸无文而圜者曰母钱。然后印铸函方而成制钱”。《大钱图录》作者鲍康也是同代人,既是官员也是“玩儿钱的”,但对宝德局钱的铸地就不明白,误以为是湖南常德所铸。连当事人和当时人都有说不清楚的事情,后人的考证就更难了。所以必须结合实物去收藏和研究泉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