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查看 7889 | 回复 86

    [讨论] 西汉小五铢与赤仄五铢关系小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0楼 发表于2016-01-03 21:33:05
    西斯:
    贴主的设想极具想象力,如能证实,则一举解决五铢发展史上两个久拖无解的课题,看了论证,确实很长见识。然而有一个瑕疵需要确认,不然有可能导致整个立论不稳固。  郡国五铢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偷工减料,导致钱轻,中央政府,采用惩罚性的1:5(假设赤仄1兑换郡国劣钱5)方式兑换,是可以起到抑制郡国劣钱泛滥的目的,毕竟郡国再劣,1:5兑换也是吃亏了,杀头的买卖有人做;吃亏的买卖没人干。如贴主推想,用5枚足重的小...

          感谢兄的意见,俺认为货币的职能是充当买卖的中介,货币不是用来换货币的,而是用来买东西的。郡国发行用轻劣的五铢钱,通过偷铜聚敛财富,商家和百姓们使用的时候肯定对这种劣钱有所不满。而京师发行五枚小五铢可换一枚京师铸造的行用五铢钱(注意是京师铸造的行用五铢钱),由于1:5的比例固定,币值稳定,且其铸造京师垄断,一时还不能大量仿造,有信用保证。所以在当时百姓肯定喜欢用京师铸造的五铢和小五铢钱来做生意,也就是说小五铢和五铢钱在一定时期内,广受百姓们欢迎,反之,百姓们就有不再使用薄劣郡国钱的意愿了。通过铸造这种子母钱,京师从而达到了收拢钱币铸造发行的权利,进一步削弱了郡国钱在市场上的地位,最终为货币的发行权收归中央奠定了基础。就和现在美元升值,全球资本都聚拢美国一个道理,这也是一种古代的货币战争。
           当然,两年后,地方以及私人也开始铸造小五铢了,因此,小五铢也就逐渐失去了其竞争优势,也就是后来文献所说的“是岁,汤死而民不思。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界废。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虽然说,暂时小五铢被废掉了,但是武帝通过这场货币战争,确确实实的击败了郡国五铢,并将铸币权名正言顺的收归了中央。这也是“一当五”没有引起王莽时期的那种“虚值货币”带来的灾难,反而使得中央增强实力的原因
        通过小五铢的成功发行,为西汉逐步建立五铢的子母相权体系积累了经验,一旦经济形势不好,就发行制作精整的“子绀钱”用于平抑物价。这也是以后宣帝以及其他时期都有小五铢铸造的原因。
        另外同样属于东汉时期的应劭用“子绀”钱来解释“赤仄”钱。也就是说子绀”钱在当时或者之前一段时间,是家喻户晓的。重要的事说三遍,子就是子母相权的子!子就是子母相权的子!子就是子母相权的!也可以当小的意思。

    离线 西斯
    实名认证
    好评
    2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5
    注册时间
    2015-10-10
    最后登录
    2024-06-06
    21楼 发表于2016-01-03 21:44:01

    经济学中有种理论,叫“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在钱币存在优劣时,人们的普遍行为是把良币收藏起来,而用劣币在市场上交易,导致市场上劣币大行其道,良币不见踪影。那么您的推论,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反其道而行之的基础上。意味着如果我有个铸币厂,我可以用官铸一半重量的劣币去中央换足重的5枚小五铢,然后我以此为原料,开炉再铸造出2枚劣币,再找您去兑换,您猜多少次之后,我能吧汉中央政权给搞破产?

    2021-10-09 转正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2楼 发表于2016-01-03 21:55:52

    回兄,没错,“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小五铢在发行两年后就被废掉了。但在当时,西汉中央发行小五铢的目的不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而是为了废掉郡国们的铸币权。通过铸造良币,达到平抑物价,聚拢人心的目的,从而为彻底废掉郡国们的铸币权收归国有而发动的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货币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武帝也确达到了实名正言顺地禁止了各个郡国铸币权的目的,在财政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国家进一步积累了财富奠定了基础。

    — 此帖于 2016-01-03 21:56:55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3楼 发表于2016-01-03 23:06:08

    兄说“意味着如果我有个铸币厂,我可以用官铸一半重量的劣币去中央换足重的5枚小五铢,然后我以此为原料,开炉再铸造出2枚劣币,再找您去兑换,您猜多少次之后,我能吧汉中央政权给搞破产?
    俺认为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京师发行小五铢,不是用来兑换五铢钱的,要换也是换京师所铸的五铢钱。因此,这种小五铢的发行势必在私铸小五铢大量被仿铸出来前,能暂时把郡国五铢排挤出市场,让百姓只喜欢京师铸造的钱币。一但郡国五铢被排挤出市场,那么郡国诸侯们就是铸造再多的轻质五铢钱,也没有人会用物品去换啊。如此一来,能发行郡国五铢的郡国诸侯们就视小五铢这样的良币为洪水猛兽了。
    其实,这点也有文献证明。史记记载“(曲城)候臬柔坐为汝南太守知民不用赤侧钱为赋,国除。”也就是说,作为有铸币财政权的候臬柔告诉自己管辖的国民不收小五铢作为自己管辖地区的财政收入,只收自己发行的郡国五铢。因为这个和中央政府作对的事件,被汉武帝给废国了。候臬柔的国,指的就是郡国。就是因为候臬柔自己发行的郡国五铢因为钱劣,没人要,所以他就是有再多的铜也转化不成实物财富。因此,他才宣布在自己的国家不欢迎“赤仄”钱,而想强制推行自己的郡国钱,让自己的百姓们使用自己发行的郡国钱。实际上,货币发行权是最大的资本,现在也是这样。候臬柔宁可冒着国除的危险,以不要“赤仄”这样的良币为代价,也要推行自己发行郡国钱的权利。这说明,市场在当时是支持“赤仄”钱更甚于郡国钱的,老百姓都喜欢用“赤仄钱”而不用"郡国钱"。这就说明了“赤仄钱”在当时是良币,是受百姓欢迎的,是顺应民心的,所以武帝也就能轻易的废掉候臬柔的郡国。

    离线 谢峥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12-04
    最后登录
    2021-09-16
    24楼 发表于2016-01-04 01:30:36

    学习

    离线 金如意
    论坛版主
    荣誉
    2015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3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9
    注册时间
    2002-09-11
    最后登录
    2024-06-06
    25楼 发表于2016-01-04 10:53:27

    班固 《漢書》 卷二十四下 : (郡国)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  應劭曰所謂子紺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為其郭也 令錢郭見有赤者 不知作法云何也 一當五賦

    中央说郡国钱轻不够标准重量,多轻。(实是中央收归铸币权之托借) 一枚新钱兑换的是旧郡国钱五枚,如何用新钱五枚换一枚郡国钱?国家初兴汉武帝是收权缩政,压取郡国财赋,怎么会逆向做呢?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6楼 发表于2016-01-04 11:36:50
    金如意:
    班固 《漢書》 卷二十四下 : (郡国)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  應劭曰所謂子紺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為其郭也 令錢郭見有赤者 不知作法云何也 一當五賦

    中央说郡国钱轻不够标准重量,多轻。(实是中央收归铸币权之托借) 一枚新钱兑换的是旧郡国钱五枚,如何用新钱五枚换一枚郡国钱?国家初兴汉武帝是收权缩政,压取郡国财赋,怎么会逆向做呢?

    回版主,俺认为这里说的“一当五”不是说一枚赤仄换五枚郡国的意思。而是一枚京师铸五铢钱可以兑换五枚小五铢钱,赤仄只是京师铸五铢钱的一个辅币,而且政府的税赋只收京师铸造的五铢钱和小五铢钱。这样做目的是平易物价,稳定财政,兼做压缩郡国铸币权。武帝初期,中央和郡国的经济斗争我认为不是用明显的虚值钱来进行的,整个西汉时期,政府也没有像王莽那样发行过明显的虚值钱。用一枚赤仄换五枚郡国这样强硬的政策来收铸币权不仅会引起郡国群起而反对,还会惹怒老百姓(后面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前朝的七王之乱也过去没多久。所以说,如果我们还用以前政府杀鸡取卵式的思维来考虑史记汉书所载的这几句话,就只能是落入以前的思维定势,永远找不到“赤仄”钱是什么。毕竟赤仄钱的猜想已经千年,古人没有系统的考古学知识也没有现在信息社会的便利,情有可原。既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便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史实,换个思路重新思索一下这些历史悬疑,没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此帖于 2016-01-04 11:39:22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7楼 发表于2016-01-04 12:42:34

            其实对于“赤仄”钱的解释, 应劭 的解释最明确,也最符合史实。
           《汉书·食货志下》“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所谓子绀钱也。’ 如淳 曰:‘以赤铜为其郭也。今钱郭见有赤者,不知作法云何也。’”
           上面一段话说的是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食货志下》说:“应劭说“赤仄”钱就是通常所说的“子绀”钱,而如淳说“用红铜作为它的郭,现在的钱郭有颜色偏红的,但不知赤仄当时的做法是怎样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析出,应劭认为“赤仄”钱就是在他那个时期大家都熟悉的“子绀”钱。应劭是东汉晚期的学者,距离东汉早期的班固也就近200年的历史,在班固到应劭这段时期,东汉政局基本稳定,所以他对班固修正《史记》“赤侧”钱为“赤仄”钱的原因,最为清楚。另外,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推知应劭用子绀”来解释“赤仄”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应劭所出年代,大家都知道“子”钱是什么样子的东西,“子绀"钱应该就是当时行用的一种“作为子币的小红钱”,或者也有可能就是当时知识分子都知道的西汉时期所通行的“作为子币的小红钱”
           相反,如淳则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人,他所经历的年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已经和东汉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董卓都铸造过无文劣钱,吴国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蜀国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等货币。所以,在那个信息不甚发达的年代,如淳已经只能按照”赤仄“的字面进行解释了,当然,中国的汉字,一字多义,他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成”以赤铜为其郭也“,他已经”不知作法云何也“了。
           所以俺认为,既然班固、应劭都把”赤侧“钱解释成为”颜色泛赤的小钱“,那么结合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以及大家的收藏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赤仄“钱就是武帝时期发行的一种五铢钱的辅币——”小五铢“。

    — 此帖于 2016-01-04 12:43:23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离线 好水川
    一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04-13
    最后登录
    2023-12-05
    28楼 发表于2016-01-04 15:04:54
    金如意:
    班固 《漢書》 卷二十四下 : (郡国)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  應劭曰所謂子紺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為其郭也 令錢郭見有赤者 不知作法云何也 一當五賦

    中央说郡国钱轻不够标准重量,多轻。(实是中央收归铸币权之托借) 一枚新钱兑换的是旧郡国钱五枚,如何用新钱五枚换一枚郡国钱?国家初兴汉武帝是收权缩政,压取郡国财赋,怎么会逆向做呢?

    不逆向不吸引眼球

    — 此帖于 2016-01-04 15:06:54 被 好水川 编辑过 —
    离线 kensir117
    永久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8-26
    最后登录
    2024-06-05
    29楼 发表于2016-01-04 15:11:57

    以前大家都认为“一当五”是一枚赤仄顶五枚郡国,可多少年了,大家从来没有发现这种信史中所言的能明显“一当五”的赤仄钱。其实通过发行虚值大钱,来达到充盈国库的目的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很忌讳的事情。
           《国语· 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 年)天大旱,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谏 日:“不可。古者天降灾庆,于是乎量资币, 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 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 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 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 失其资,能无匾乎?民若匾,王用将有所乏, 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 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演污也 ……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翁其人也。” 景王不听,于是铸大钱。后人将单旗这番子权 母、母权子的议论称为“子母相权论”。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到,就是早在春秋时期,都有相当完善的货币子母相权理论了,都有达人意识到政府不可以随随便便发行虚值大钱的。从历史上看,凡是图一时之快发行虚值钱的都没有好下场。王莽就不说了,以后三国时期刘备、孙权又是当千又是当百的,最后也被保持货币稳定的曹魏晋司马给灭了;崇宁、大观折十也暗示出徽宗就要被灭国;咸丰大钱更是暗示着满清已经走入晚期。所以,以武帝这样的文治武功正走上上升期的睿智明君,怎么可能昏庸到发行“一当五”的虚值大钱呢?所以,仅仅从这点看,俺也不认可武帝会行使一枚基本同样重量的“赤仄”能换五枚“郡国”这样的货币政策。因此,对于“一当五”的理解,最合理的就京师铸重五铢的五铢钱为母币,而以重一铢的小五铢为子币,这样实现“一当五”的“母子相权”货币政策。武帝就是利用这种政策来平抑物价,确保中央铸币优势,最终达到收铸币权为国有这样的战略目标。

    — 此帖于 2016-01-04 15:15:34 被 kensir117 编辑过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