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观点。《管子·国蓄》记载:“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西周-春秋时期珠玉也是和朋贝一样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的。“重一两 十二 一珠”的解释就很合理了。这里用的是“珠”而不是“铢”足以说明“珠玉”的货币职能。另外,《鲜尊》铭文“……王才成周司徒淲宫,王易(赐)鲜吉金……”;《丰尊》铭文“……易(赐)丰金、贝……”;《登卣》“……铭文大矩易赐登金、贝,用作父辛宝尊”,这些铭文中的金指吉金——铜。既然金、贝通通是货币,那么这一时期的“金”就有可能是以铜的形式出现的货币。那么西周时期与货币“珠”“贝”同时在墓葬中出现的货币“金”只有铜鱼了。
《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一文中就有“椁室内装饰品丰富,椁周壁悬挂由青铜鱼、玛瑙珠(管)、陶珠、石贝或海贝组成的串饰,且东西两侧板间横拉4条与椁周壁相同的串饰,平置于外棺之上而悬于棺椁之间,其中3条串饰保持下葬时的状态,且在东西椁板上用矩形铜板固定。串饰有2种组合:一是10枚左右陶珠加2枚石贝穿成的小串组成一组串饰,2条铜鱼与3组串饰间隔悬挂于东西两侧板;二是10枚左右陶珠加若干玛瑙珠(管)加2枚海贝穿成的小串组成一组串饰,2条铜鱼与3组串饰间隔悬挂于椁室南北两端侧板。串饰组合较清楚的共305组,据初步统计,铜鱼609条、玛瑙珠管1800、海贝520、石坠800、陶珠3900余枚(颗)。”
在下还收藏有一枚西周-春秋早期的一面铜镜,其上就有青铜鱼的纹饰,这和之后的春秋镜上装饰有贝纹有异曲同工之意,均表示货币财富的象征。就是到了西汉早期,也有种镜子在上面铸造“千金”文,也表示货币财富的意思。另外,不仅铜镜上有这样的纹饰,西周晚期的一些龙盘上,也会有相类铜鱼的纹饰,表达与贝文相似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