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8 转到
    查看 42739 | 回复 174

    [讨论] 略谈两宋的钱荒、铜禁、钱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3-28
    20楼 发表于2015-01-16 20:42:35

    1唐代“宝文制”钱文的出现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重归大一统的重要时期。可是,隋王朝仅传二世即衰,以致群雄并起,战乱频发。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进占关中,经略天下,建立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隋唐交际,钱法败坏,民间行用历代官私钱币,轻重材质不一,以致商贾不行,物价腾贵。如何统一混乱的货币制度,成为摆在大唐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七百年的行用历史证明,以西汉官铸“五铢”为代表的圆形方孔铜钱,轻重材质相当,形制便于流通,为官铸钱币的成功典范,以此为标准来统一币制是最好的选折。

    不过,历经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不但钱法糜烂,度量衡的单位值也出现了变化,这对统一币制产生了影响。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测量现存秦汉时期的衡器遗物,可知:

    汉制

    一斤合今约250克,

    一两合今15.6克,

    一铢合今0.65克,

    “五铢”合今3.25克。

    选取遗存至今的西汉官铸 “五铢”铜钱实物,测量并计算其平均重量,结果与此基本相符。

    随着历史推移,衡制的单位与换算比率,未有变动,但“铢、两、斤”的实际单位重量则因为战乱和割据逐渐变化。至南北朝时期出现分化: 南朝,衡制实重与汉制相差不大;北朝,衡制实重却急剧增大,约为汉制的两至三倍。

    当隋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行隋“五铢”铜钱时,出现了问题。据唐人杜佑《通典·食货九·钱币下》的记载及注语:

    隋文帝开皇元年,以天下钱货轻重不一,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杜佑注语)后魏食貨志云「齐文襄令钱一文重五铢者,听入市用」。计一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則一千钱重十二斤以上,而隋代五铢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当是大小秤之差耳。

    这里,新钱"重如其文",则1000"五铢"应重5000铢,按24铢合1,16两合1斤换算,应重13斤左右,这与后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矛盾。

    从杜佑的批注分析可知,隋“五铢”钱,“重如其文”,指钱币重量符合旧汉制;“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则是以隋朝实际衡制记载了钱币重量。

        唐朝初建,百废待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统一衡制与币制都是首要面对的问题。

    当唐朝以北朝衡制(大秤)为标准统一南北(一斤合今约660/:汉制被称为"小秤",在医药方面仍继续使用)的同时,以西汉官铸“五铢”铜钱为参考标准,统一货币制度,也遇到了问题:

    如果采用记重制钱文,以“五铢”为钱文,那么铜钱的实际重量却只有新衡制下的两铢多,不利于衡制的统一;如果文如其重,新钱文为“两铢”,那么与历代轻重“五铢”旧钱相比,出现“币重文轻”的尴尬,不利于新币的推行。

    大唐统治者的自信在此得到体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放弃“铢两记重制”钱文,废“五铢”钱;令欧阳询制词及书“开元通宝”(另说为“开通元宝”)以铸新钱。中国古代铸币的钱文,由此进入“宝文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

    唐“开元通宝”铜钱,继承西汉官铸“五铢”的形制和材质,略增重量,枚重二铢四絫,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合汉制六~七铢。此后,“积十钱为一两”,使得“钱”逐渐取代“铢”,成为十进制的衡制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唐代货币上的文字,由“宝文制”取代“铢两记重制”,并非是主动的,是因为衡制的变化而被动变革;变革后的货币,又影响了衡制单位的变化(“钱”取代“铢”)。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3-28
    21楼 发表于2015-01-16 20:43:40

    2 一元一等货币制度

        行用“五铢”铜钱的七百年期间,虽然偶有政权铸行各式各质的轻重钱币,但大体上形成了“一元一等”的主流货币制度。“一元”指货币材质为金属“铜”一种;“一等”指货币币值仅有当一(小平),即每一枚铜钱作为一个货币单元,以枚计数行用。

    唐朝继承了“一元一等”币制,以“开元通宝”铜钱为货币单元,取代民间流通的历代官私旧钱,是一个缓慢、反复的过程。(注:现今考古发现的金银材质“开元通宝”钱,是唐朝皇室特铸的赏赐钱,并非正式流通货币。)

    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违法盗铸泛滥,市面恶钱增多。官方曾经尝试以一枚标准官钱收买五枚私钱,因私钱折值过低,遭到民间抵制,未获预期成效。由于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官铸“开元通宝”铜钱被人为大量收储,恶钱与旧钱流通于市,充当货币单元,以枚计数,物价高涨。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铸行“乾封泉宝”铜钱,枚重二铢六絫,一当旧钱十。这是唐朝第一次铸行年号钱,变更钱文,目的是取代“开元通宝”,以新币重建币制。

    但是“乾封泉宝”的推行过于激进,将官铸“开元通宝”钱与私铸恶钱一概视为旧钱,不仅未能平抑物价,反而加剧了币制混乱,因此仅八个月即回收罢用。随后“开元通宝”钱复行如旧,民间盗铸依然严重。

    《旧唐书·食货志》收录了唐高宗停用“乾封泉宝”时的诏书,现全文转录,对理解此次短暂的币制改革有所裨益。

          乾封二年正月,下诏曰:“泉布之兴,其来自久。实古今之要重,为公私之宝用。年月既深,伪滥斯起,所以采乾封之号,改铸新钱。静而思之,将为未可。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之钱,令所司贮纳,更不须铸。仍令天下置炉之处,并铸开元通宝钱。”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政府制定律法严禁民间铸钱,严禁旧钱恶钱流通,严禁买卖铜锡及制造铜器,增加标准官钱的铸造量,出官钱和官米收买民间旧钱恶钱以回炉改铸,币制整顿取得一定成效。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禄山起兵叛变,揭开了持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序幕。次年(公元756),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逃亡蜀地。太子李亨于灵州自行继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

    天宝十六年(公元757),唐将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唐肃宗回京,于次年改元“乾元”。由于军费开支巨大,中央财政亏空严重,唐肃宗于乾元元年(公元758)从御史中丞兼铸钱使第五琦之请,铸行“乾元重宝”大铜钱,每缗(千枚)重十斤,一当旧钱十。

    乾元二年(公元759),再铸行“乾元重宝”重轮大铜钱,每缗(千枚)重二十斤,一当旧钱五十。

    加上原有“开元通宝”铜钱作为最小货币单元,形成了三等币值钱币“母子相权”,同时流通的新币制。

       

       “乾元重宝”当十钱,枚重接近两枚标准开元钱,“乾元重宝”重轮大钱,枚重略高于三枚标准开元钱,因此,大钱比值明显虚高,《旧唐书·食货志》亦称之为“虚钱”,行用不到半年,私铸泛滥,物价暴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修改币制,调整大钱比值,“乾元重宝”重轮改为一当三十,“乾元重宝”和“开元通宝”同为一当十。此处等于将最小货币单元“开元通宝”也调整为“虚钱”,实际换算比率为:

    1枚“乾元重宝”重轮=3枚“乾元重宝”=3枚“开元通宝”

    本书为叙述简便,将此次币制改革称为“上元币改”。

     

    “上元币改”并未解决货币危机,唐代宗即位后,宝应元年(公元762),再次调整大钱比值,恢复原有货币单元“开元通宝”的币值,“乾元重宝”重轮改为一当三,“乾元重宝”改为一当二。


    1枚“乾元重宝”重轮=3枚“开元通宝”

    1枚“乾元重宝” =2枚“开元通宝”


    令人费解的是,此次调整后轻重相当“母子相权”的币制,却未能沿用形成定制。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代宗即位,乾元重宝钱以一当二,重轮钱以一当三,凡三日而大小钱皆以一当一。

    此后,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乾元重宝”重轮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钱,实际币值超过法定币值,必然退出流通领域,起到了统一币制的效果。本书为叙述简便,将此次币制改革称为“宝应币改”。

     

    “宝应币改”未采用三等币值“母子相权”的原因。

    首先在于官铸“乾元重宝”钱的实际重量,并非都是依照乾元初年之规定。根据现存钱币实物分析可知:“乾元重宝”钱,“上元币改”之前为当十,官铸者重量符合史载标准,为大钱;“上元币改”之后,其币值调整与官铸“开元通宝”一等,重量亦相应减为与开元一等。所以,“宝应币改”时,“乾元重宝”钱官铸者轻重大小不一,如果不加区分,均以一当二,势必引起更大的币制混乱。

    再从铸造数量上分析:“乾元重宝”重轮钱,官铸者重量符合史载,所铸未多;“乾元重宝”钱,符合史载重量的大钱应为“上元币改”前所铸,数量有限。

    因此,唐朝政府不坚持三等币值,颁布政策使数量有限的“乾元重宝”重轮钱、“乾元重宝”大钱退出流通领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折。

    自此,乾元元年(公元758),由第五琦主持铸行乾元大钱所引发唐朝币制的混乱,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恢复为原有“一元一等”币制,通行“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两种同等大小币值的官铸铜钱,大钱退出流通领域。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占据东都洛阳,先后铸行“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大铜钱,一枚当开元钱百枚。传世另有“壹当百钱”大铜钱,钱型文字风格均类似于得壹、顺天大钱,虽无史料记载,可推测同为史思明所铸。

    由于中原地区在“安史之乱”中遭受严重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因此以上大钱并未广泛流通,并随着战乱平息而退出历史舞台,对唐朝“一元一等”币制未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除了几次短暂且不成功的试验以外,唐王朝近三百年间一直实行以“开元通宝”铜钱为主要货币单元的“一元一等”币制,并最终取代了历代官私铢两旧钱。

     

     

    公元907年,朱全忠胁迫唐哀宗禅让,唐朝灭亡。朱全忠改名朱晃,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此后,中原地区历经军阀混战,先后延续存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史称“五代”。

    五代历朝,均视自身为中原王朝正朔,没有像割据政权那样滥铸铅铁材质的贱金属钱币,大体上仍旧沿用“一元一等”币制。存世有“开平通宝”和“开平元宝”大铜钱,罕见,未见史书记载,应为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1)某次短暂试验性的产品。尔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先后铸有本朝“宝文制”的“一元一等”货币,与“开元通宝”参用。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天下,建立北宋,继承下来的正是“一元一等”货币制度。

    — 此帖于 2015-01-19 12:14:54 被 梓泉 编辑过 —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03-28
    22楼 发表于2015-01-16 20:44:21

    3 与货币相关的文献用词释义

     

    在进入正题之前,笔者将唐宋文献中常用且与钱币有关的词汇,如“钱”、“小平”、“千”、“贯”、“缗”、“文”、“陌”、“足陌”、“短陌”、“省陌”等逐一介绍,梳理其含义的演变。这对理解复杂的两宋货币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钱”,名词,由于汉唐以至北宋初年,“一元一等”币制一直占据主流,一枚铜钱同时是一个货币单元,因此,在没有定语修饰的前提下(:铁钱、大钱……),“钱”默认为当一铜钱。

       “小平”,特指作为基本货币单元的当一铜()钱。

      

       “文”,常被误解为货币单位量词,实际是数量单位量词,其意同“枚”。

         举例: 一文折二大钱,折合两文小平钱。

     

       “千”,单位数词。古代对钱计数,常有十万、百万、万万计,后来为方便计数,将“千”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用。

     举例: 赏钱十万=赏钱百千。

     

    “贯”,原意为贯穿,动词,由于五铢以后的中国古钱,采取外圆内方的形制,常用麻绳穿成串便于携带储存,因此“贯”逐渐用于钱币计数,其意同“千”。

     举例:折二钱十万贯=小平钱二十万贯。

     

        “缗”,原意特指穿钱的麻绳,后用于钱币计数,其义同“千”。

     

    再次强调,特别注意,“文”、“贯”、“缗”不是货币单位量词,避免查阅古文献时出现理解歧义。

     

     

    “陌”同“佰”和“百”,数词,用法同“千”。

     

    “足陌”、“短陌”、“省陌”

    在古人的实际生活中,应付一百文,实付一百文称之为“足陌”。这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当丰收之年,农民将获取粮食换取商人的货币时;或者其他物资急于售出时,买方拥有主动权,在支付货币时,常常是不足百钱按百钱支付,这就是“短陌”。

    官方也学着这么做,是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开始的。由于官府财政开支不足,故每百文克扣二十文支付,即“八十为陌”。到五代时,官方再扣三文,“七十七为陌”。北宋建国后,继承了此项制度,并规定“七十七为陌”(即770文为贯)为官方收支标准,由于北宋各项规定常出自三司省,故称为“省陌”。

    然后,在两宋民间商业活动中,标价是标价,实际支付又是一回事,有时需要支付“足钱”,有时以“省陌”为准,此外不同的行业还有不同的短陌标准……

    因此,两宋老百姓自小就有一项生活必须技能需要掌握-----换算不同的短陌标准与省陌的钱数。

    离线 老丁
    正式会员
    好评
    29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6
    注册时间
    2004-10-08
    最后登录
    2024-04-26
    23楼 发表于2015-01-16 20:48:24

    宋泉的研究文章值得多写。

    论坛版主
    好评
    3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1-12-01
    最后登录
    2024-04-26
    24楼 发表于2015-01-16 21:05:21

    好研究,期待下期分解

    离线 xyany
    论坛版主
    荣誉
    2018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9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04-26
    25楼 发表于2015-01-16 21:08:49
    deep14:


    唐代 虚值 钱的问题,老弟认为是短期出现的特例:)

    你错了,不是特例,也
    不是短期的,是持续了百多年的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4-05-21
    最后登录
    2024-04-27
    26楼 发表于2015-01-16 21:22:59

    不错

    离线 xyany
    论坛版主
    荣誉
    2018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9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04-26
    27楼 发表于2015-01-16 21:25:09

    对宝应币改,大家都有个认识的误区,等我改天就这个问题再回复你。

    离线 蔡镇仲
    实名认证
    好评
    8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24
    最后登录
    2024-03-31
    28楼 发表于2015-01-16 21:27:59

    好!

    信誉较好(2014-3-25提升)

    离线 古泉骑士
    实名认证
    好评
    5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3-10-19
    29楼 发表于2015-01-16 21:31:50

    学习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8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