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8831 | 回复 34

    隆重推出:古钱界名人轶事(不断更新)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楼主 发表于2006-08-26 03:09:00





    为了活跃论坛,激发广大泉友对古币的兴趣与爱好,小弟特开此帖,将所收集到的泉界名人轶事献上,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5 19:42:42编辑过]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1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0:00





    感悟历史传承文化——访钱币学家戴志强


    广西钱币学会 · 2006-1-2 19:00:00






     

    古钱币专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人民银行总行参事、
    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戴志强中、
    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 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相关著作:    简介:
       戴志强,1944年出生,研究员。196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河南安阳博物馆副馆长,安阳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公司处长,货币发行司副司长,现任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国家流通文物专家组成员,国际博物馆委员会委员,国际钱币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理事、亚洲地区主席,国际钱币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钱币》杂志主编,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并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高校讲授中国钱币学、货币史。     主持创建了中国钱币博物馆,从事钱币学、货币史研究30余年,在中国钱币学学科建设及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治学方法,而且积极创导并实践了钱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把科学考古、文献分析和现代科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典型器物剖析,把握历代钱币不同的时代特征,区域性及个性特征,在中国早期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以及历代金属铸币等学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中国钱币最高学术奖金泉奖,其中第一届获学术著作奖1项,科普著作奖1项,优秀论文奖2项,第二届获科普作品奖1项,优秀论文奖2项。   
       2005年11月,由中国钱币学会鉴定并监制,北京方泉斋发售了一套中国历代钱币实物真品集《历史财富》,12月16日,河南省钱币有限公司在郑州举办了有关《历史财富》研讨会。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参事、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戴志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河南省钱币学会会长计承江,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以及部分钱币专家出席了研讨会。记者借参会之际专访了戴志强先生。  记者:《历史财富》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成册发行了,为什么将这样一部钱币实物真品集取名为《历史财富》?  戴志强:财富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钱币是财富的一种,在人们的眼里,钱币就是财富的象征,因为有了钱可以换取生活所需,有了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中国的历史悠久,如果从夏商时期已经行使某些货币职能的海贝算起,中国的钱币已经走过了四千多年的历程。历史上的钱币,在它行使货币职能的时候,是财富的象征,当它退出流通领域以后,遗存至今,便成了文物,它仍然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历史遗存的财富,这便是取名《历史财富》的原因。  记者:有人称《历史财富》是一部实物教科书,您是怎样看的?  戴志强:《历史财富》是一部中国历代钱币实物真品集,依我看它更像一座小型的钱币博物馆。它经过提炼、筛选,从海贝开始,经历布、刀、圜钱和蚁鼻钱,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青铜铸币的形制统一为方孔圆钱,又经历汉、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的纸币和金属打制钱币,将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货币真品148枚(张)浓缩于此,跨越了中国钱币四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银、铜、铁、镍、铝、纸、陶、骨、海贝等十余种货币材质,向人们展示了泱泱大国的货币历史。同时,《历史财富》中的五万余言的文字说明,都是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撰写,经过严格的考证而定的,因此说它是一部用钱币文物编织出来的历史实物教科书当不为过。  记者:我们提及钱币时,常将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就是钱币文化,《历史财富》是如何体现钱币文化价值的呢?  戴志强:这些古钱币,我们称其为历史财富,现在装帧成册即成了现实的财富,但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文化内涵。中国的钱币文化积淀深厚,她包含着华夏文明的古老传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她和西方钱币文化一起构建了世界钱币文化。《历史财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指它的说明文字包含了有关历史、文化(文字、书法、民俗等)的内容,而且包装设计也凸显了它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它将实物与图文结合在一起反映历史,让人们在收藏中学习历史,在鉴赏中感受文物带来的几千年发展史的脉动。历史是学习的,历史也是感悟的,是每一个人的。我们的理念是要还历史于人民,创造那种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我想这应该是《历史财富》创意的初衷。  记者:我看到《历史财富》外包装既古朴大方又不失现代风韵,请您介绍一下它的装帧设计。  戴志强:《历史财富》的装帧是费了不少心思的,据我所知,曾设计过十几个草稿,均未获通过,最后还是请专业设计公司来完成。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历史财富》,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说明它的设计是成功的。  作为装帧,《历史财富》为竭力体现其博大与厚重、悠久和灿烂、既经典又时尚的设计理念,他们选用了紫檀、编织品、包银件等贵重品质物料,造型上采用明式家什的风韵,并刻意追求当今的审美意趣,使得整件包装散发出书卷的幽香之气。  记者:在《历史财富》中有中国钱币学会出具的鉴定和监制证书,好像以前中国钱币学会还没有为哪一个产品出具过鉴定证书?  戴志强:不错,这是中国钱币学会第一次为这样的出版物出具鉴定证书,这是为了保证《历史财富》所选148枚(张)货币的真实性。由于钱币征集的难度较大,这套书只能出600套,而这600套书中所选货币是钱币专家们从30多万枚古钱币中一枚枚拣选出来的。  记者:您认为《历史财富》的收藏价值怎样?  戴志强:《历史财富》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是中国4000多年的货币发展史的缩影。收入的钱币系统性强,文字说明准确,反映了近年来最新的学术成果,而且全部是真品、精品,所以说它的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2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1:00

    见证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货币"专家王永生一席谈  













       如果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还是欧洲,最多不过十多个小时,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会感叹旅途的劳顿。试想,2000多年前,为了打通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古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时光荏苒,现代的考古学家,钱币学家、探险家们不断探索研究丝绸之路,希望更详尽地考证当年这条东西通衢的繁荣迹象。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批中外钱币学家开始研究丝绸之路货币,他们从货币的角度为探索丝绸之路打开一扇全新的门。日前,在新疆阿克苏召开的“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为这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系统的小结。会后,记者采访了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多年来致力于丝绸之路货币研究的王永生先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起源?    王永生:其实,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并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首先使用的,他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坶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以后德国的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在他著名的《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主张,应该“把这一名称(即丝绸之路)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叙利亚的道路上去”。他说“虽然在与东方的大帝国(指中国)进行交流期间,叙利亚始终未与他发生过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正如我们首次了解到的夏德研究的结果,尽管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也是较大的市场之一,而叙利亚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获得生丝的。”赫尔曼的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以格鲁塞为代表的欧洲汉学家的支持和阐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探险家到我国西北边疆进行“考察”、“探险”,如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他们不但多次使用“丝绸之路”或“丝绸贸易路”的名称,而且,在新疆及中亚一带还发现和找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欧交往的许多遗址、遗物,其中不乏钱币,    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样,“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向西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的总称。近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与研究的日益深入,又新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从而使“丝绸之路”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热门研究课题。    记者:怎样界定丝绸之路货币?    王永生:从总体上来讲,“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要实现这个“桥梁”的作用,它首先应当是一条路,也正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及沿线各绿洲点(贸易中转站)对彼此商品贸易差价巨额利润的追逐,才保证了丝绸之路的贯通,并使之不断地发展下去。因为是贸易之路,就存在商品交换,就有货币流通,换言之,凡是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货币就应是“丝绸之路货币”。    记者:丝绸之路货币研究的内容包涵哪些?    王永生: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东方的中华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及这条路线两侧的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通过商贸往来,彼此转播,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这就决定了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即“丝绸之路货币”应具有如下内容:    第一、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铸造的带有明显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特点的货币。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亻去    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属此类。是丝绸之路货币的核心内容。    第二、中原王朝在内地铸造,但因参与了丝绸之路贸易,在丝绸之路沿线(包括境外)出土发现的货币。如:新疆和田麦力克阿瓦提汉遗址出土的45公斤汉五铢钱,墨玉县阿克萨莱乡出土的8.5公斤宋代钱币,还有在中亚、非洲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出土发现的开元通宝、永乐通宝等钱币都属此类。    第三、境外国家和地区铸造的货币,伴随丝绸之路贸易而流入,后遗留下来的外国货币。如: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银币及贵霜钱币等都属此类。    第四、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曾充当过交换媒介或价值尺度的实物货币。如:丝绸、棉布、茶叶、食盐等。    记者:钱币是怎样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    王永生: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人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内容的重要实物。它记录着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方圆之中融入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蕴含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    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各地,回来后向汉武帝讲述了西域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情民俗,同时还提到了安息国使用货币的情况,并对货币形状进行具体描述:“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铸钱,效王面焉”。到了班固撰写《汉书》,则历数西域诸国,凡自铸钱者,大都述及,如安息、大月氏等,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中亚地区使用货币最早的史籍资料。从今天的钱币考古发现来看,记叙都是准确无误的。如1997年,洛阳从一唐墓出土了一枚东罗马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518年)索里都斯金币。而最近在阿拉伯半岛索迪东部发现了中国古硬币,也证明了在阿拉伯海湾港口与远东之间的贸易存在。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丝绸之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看作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3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2:00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博士








       
       黄锡全,历史学博士, 男,汉族,1950年农历冬月初四日生,湖北省江陵县(现为荆州市)人。1975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期间参加了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城址及江陵纪南城遗址的田野发掘。1975年8月-1978年10月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任文物考古队副队长,参与主持了湖北随州曾侯乙大墓及江陵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的大型考古发掘工作。1978年10月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教授,学习中国古文字学,分别于1981和1984年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5~1993年10月执教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任考古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及研究生导师,1988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5月晋升为教授。其间至杭州参加了国务院古藉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下达的重点项目《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的编纂工作。1993年11月调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钱币博物馆工作,现任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等。在古文字学、考古学、楚史楚文化、古代货币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楚系文字、楚文化及传抄古文、先秦货币等有浓厚兴趣。所撰楚器及楚文字的论文,多收入《古文字论丛》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二书。共出版学术著作10部(含合作与主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汗简〉注释》,曾获美国王安汉学奖助金,及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首届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奖。论文《三晋两周小方足布的国别及有关问题初论》,获第二届中国钱币学术最高奖――金泉奖。合著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及《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分别获1992年全国古籍出版优秀图书一等奖和199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多次赴欧美及港台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事学术交流。
    主要论著目录如下:                  
       著 作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著)···········中华书局,1988年2月 2、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合著)···············中华书局,1989年1月 3、《汗简》注释(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 4、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5、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副主编、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6、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合著,负责古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7、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主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97年1月 8、古文字论丛(论文集)···················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0月 9、先秦货币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待出) 10、先秦货币通论(专著)··················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待出) 附:国际流通货币全书(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    
     论 文(有关楚器、楚文字及传抄古文等部分论文)
    1、楚系文字略论·························《华夏考古》1990年3期 2、《包山楚简》释文校订··················1992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论文,收入《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 3、楚简续貂························《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4、读郭店楚简《老子》札记三则···········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9年10月於武汉大学 5、楚简“ 带”字简释·····················《简帛研究》第四辑(待出) 6、江陵砖瓦厂 M370楚墓竹简··············《简帛研究》第四辑(待出) 7、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简帛会议文集(待出) 8、郭店楚简《缁衣》札记三则··············20001年8月长沙简帛会议论文(待出) 9、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札记··············待出 10、“戚郢”辨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1991年 11、古文字中所见楚官府官名辑证············安徽《文物研究》第7期,1991年 12、楚公逆博铭文新释·····················《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4期 13、山西晋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钟铭文初释·····《考古》1995年2期(合作) 14、“救秦戎”钟铭文新解··················《江汉考古》1992年1期(合作) 15、楚器铭文中“楚子某”之称谓问题辨证···《江汉考古》1986年4期 16、新出晋“搏伐楚荆”编钟铭文述考······《长江文化论集》第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17、子犯编钟补议·························《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日 18、楚地“句澶”、“越章”新探·············《人文杂志》1992年2期 19、湖北出土两件铜戈跋···················《江汉考古》1993年4期 20、栾书之孙书也缶为楚器说补证···········收入《古文字论丛》 21、肴、啜考辨····························《江汉考古》1991年1期 22、楚币新探·····························《中国钱币》1994年2期 23、“ 无比堂 斤”布应是楚币··············《中国钱币》1995年2期 24、楚铜钱牌“见金”应读“视金”··········《中国钱币》1999 年2期 25、楚铜贝贝文释义新探···················江西《钱币研究》1999年1期 26、试说楚国黄金称量货币单位半镒·········《江汉考古》2000年1期;《古文字研究》  22辑,2000年 27、鄂王城戈铭应为“陈往”················《江汉考古》1986年1期 28、“滔前”玉圭跋························《文物研究》第8辑,1992年 29、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辑,1986年 30、《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之石经、     《说文》“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1992年 31、《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之《义云章》“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20辑 32、先秦货币中的地名····················《九州》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 ·········略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4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3:00





    郑家相集泉小记














                                     黄成(一)  郑家相先生,字葭湘,号玉泉真隐,别号梁范馆主,浙江鄞县人,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生。  少年时,家相先生继承父志,喜集古书法帖,专攻碑版之学。民国初,家有善本万卷,珍拓千种,已为甬地藏书大家。对于古钱,只是附带收藏,虽有千枚,只是读钱文、识时代而已。  民国五年,是家相先生收藏生活的转折点,追究其因,实是一场笑话引起。这一年,长家相五岁的鄞县同乡张絅伯收藏古钱已颇富,他邀友同宴,席中有家相先生作陪。杯觥交错时,张絅伯大谈收藏泉币之经验,时而说“皇祐”,时而道“成化”,讲得津津有味。家相先生正当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打断絅伯高谈阔论,说这些钱有何难得,我家也有。絅伯闻之惊喜万分,席间恳切求之,望一睹为快。第二天,絅伯至家相家中品视珍泉,大失所望,所谓“皇祐”者,“嘉祐通宝”也;所谓“成化”者,“洪化通宝”也。这次笑话后,家相先生遂整理家藏泉币,走上了专集古泉的道路。  家相先生集泉,犹如异军突起。其收古泉法,在初集时有四:  一为贴纸招收。家相先生在鼓楼前闹市开一元泰纸号,他收买古泉即以此店面为据点,每天,按他招贴广告而投售古泉者纷至沓来,家相先生坐镇店内,目注手择,进行收购。  二为请人搜罗。其时元泰纸店门前,有小贩陈信高,对古钱小有兴趣,家相劝其停小贩行业,为郑专门至各乡村收钱。陈信高用白布一方,绘泉图,注价目,肩荷此图,手敲小锣,一路行走,一路收购。乡人视图知价,纷纷投售,陈信高即拣择珍品而归。陈信高由本邑收至他邑,由本省收至他省,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家相先生古泉藏品初具规模,得他搜罗之力不少。  三为驻他处坐收。郑家相、张絅伯、张季山人商议,因甬地古钱精品,已为搜罗一遍,来源不畅,应谋他处收买。遍视浙东,以绍兴多文人雅士、幕有食客,古钱必不会少。于是三人集资,推张季山驻绍招收。张季山于绍兴城中花巷,租一临街小屋,贴广告收买,家相也亲往督阵。每天清晨,即有人持古钱来,至黄昏方止。驻绍收钱二月,得钱二千余枚,有莽刀、莽布、莽泉、六朝之丰货四铢、唐代建中、大历、十国之广政、西夏之乾祐,以及其他珍稀品。驻绍收购,使宁波集泉之风,播往会稽。  四为于小摊觅求。如郡庙前之叶大椿父子摊、王君义摊、甬东之方绍棠摊、绍兴行商陶老安都为郑家相提供珍品。家相先生之铅开元背闽字钱,小字折二篆书靖康通宝,南北宋铁母,嘉靖通宝折五钱等,都在此类小摊上觅得。  一年余,家相先生古泉收藏已具一定规模。(二)  民国六年起,家相先生先后入司法、财政、军事、商业、铁路各机关任职,足迹遍及浙、粤、直、鄂、晋、豫、苏、皖诸省,所到之处,不忘搜奇集异,积三十年,得泉万种。家相先生集泉,自有一套办法,今为之概括四条。  一是精于鉴定。民国七年,家相陪周笃夫购钱,为之选一崇祯通宝背敕二钱,此钱厚大,铜色金黄,文字深峻,明显带有凿刻痕迹,周笃夫遂疑为伪,家相先生花二元自购之。其实此乃雕母钱,用精铜雕成,为绝稀之品。  民国九年,方药雨得一半两式“三朱”,满身硬绿,费八十大洋。家相审之,乃半两钱伪刻,断处以生漆填之。药雨以小刀将填漆处一剔,果然一划断裂,刻痕暴露,药雨信服。  民国十一年秋,家相返甬,偶游城西冷摊,见有行书元丰通宝阔缘厚肉钱一品,较折二钱微大,细审之下,自忖元丰折二无如此大样,遂以小银圆壹角购之,携归比之于铁钱,证实此钱乃一铁母。家相先生凭鉴定之力得珍品于普通品中,自然快乐无比。  正是这种鉴定水平,使家相先生能在高手林立的钱币界出类拔萃,获得许多珍品来充实自己的收藏。  二是勤于访摊,救许多名品于冷僻之中。民国六年秋,家相先生客居杭州,一日至堂子巷访古泉,摊间陈列,皆普通品,家相一一检视,终于挑出裕民通宝背一分二字颠倒钱一品,咸丰当百、当十背满汉文浙字钱二品。民国九年,家相在天津,天津东北城角,地摊林立,陈列古泉不少,家相每日必到,每次必选购数品,作为配缺,一日选半两钱,一品绿锈累累,文字不明,花二个铜元购下,归后缓剔硬锈,赫然一枚文帝四铢颠倒半两,此乃访摊得钱之乐趣也。民国十二年春,家相返甬扫墓,在乡村各小店中,搜索制钱,陆续兑换达万枚,携归家中细细选择,得崇祯通宝背季二、江二、局二个一,虽非大珍,也属稀品。竟从兑换制钱中得来,岂不快哉?!访摊而得名品,乃家相先生可以自夸之处,得珍也实在不少,如民国七年得王莽货泉范,民国九年得大样厚肉之乾祐元宝,银质大朝通宝,中样乾统元宝,重熙清宁等辽钱,民国十一年得行书乾祐元宝平钱,民国十三年得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壮布、第布、阜昌通宝重宝等等,此类例子举不胜举。正是这种勤于访故肆冷摊的习惯,使家相先生能在摊肆之间觅得珍品,既得到了自己喜爱之物,又使这些珍品重见天日,不至终年埋没,家相先生可谓泉中伯乐也。  三是善于追踪,绝不放过偶然得到的泉币信息和可以觅求的机会。此事举一例即可明之。民国二十四年冬,家相先生在铁路局任职,居于南京,一日病休于寓邸,有客携数范来,乃面五铢,背四出之合土范,有段有片,或整或残,尽收之。询问而知当时通济门外因筑路填塘,为工人所刨出,家相遂再三嘱客复访现场,二日后又得十几范,皆大块而齐整,有列四泉者,有列八泉者,有款文者,又尽收之。家相一边嘱人代收,一边带病自上工地搜求,前后达到五个月之久,获范二千余方,整理得一百六十余种。此乃梁五铢土范也。家相收藏此种梁范名甲天下,人称土范富翁,名其居曰梁范馆,家相先生自此后遂以“梁范馆主”为别号。这种善于追踪的脾气,使家相先生能抓住苗头搜集珍品,并使许多同类品种系统化,为他的研究作了成功的铺垫。  四是乐于助人,此乃泉币界之美德,亦可谓之“泉德”。民国六年,家相先生得太平通宝钱一品,径三寸,重三两,色泽古旧,文字雄伟,颇为爱惜。民国八年,方药雨见此,托张絅伯相求,家相即首肯,此乃家相先生首次古泉转让,自谓:太平钱一失,从此藏泉遂不太平。据家相先生自己记载,割爱让人者极多,今举五例证之:  民国八年得天德通宝大钱,铜质厚重,色泽古旧,轮廓平整,制作尚精,面文隶分,遒劲有神,为一珍稀之品,民国十年赠方药雨。  民国九年得戴文节公藏泉拓本,此拓本乃戴熙弟戴煦手拓,何其可贵!民国十一年,在上海知陈叔通专集泉拓,慨然赠之,补陈叔通独缺戴氏拓本之憾。  民国九年得齐造邦六字刀背上字与化字传形各一,甚为珍稀,秋,方药雨病,家相赠之此二刀,药雨感激之至,相谢曰:“承惠二刀,得速疗吾疾,古泉之魔力,诚伟大哉。”  民国九年,得一精美绝伦之徽宗御书崇宁通宝钱,铜色青白,赤仄乌白,肉间点点翠绿,甚为可爱。因方地山专爱徽宗钱,有徽宗功臣之称,遂赠之。  民国九年,得一咸丰重宝背满文宝济当百钱,铜色青黄,面文隶体,“丰”字左右,各具星文,为孤品也。此时同乡张絅伯已专集清泉,即赠之补其缺。  割爱而成全泉友,此是何等胸怀。家相先生的泉友遍海内,这与他精湛学识固然有关,但其成人之美的“泉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三)  家相先生集泉,并非停留在单纯猎奇访异的兴趣上,而是进一步研究探讨,著书立说,从而使他成为泉币名家。家相先生几十年辛勤笔耕,收获颇丰,有《中国古币考》、《上古货币推究》、《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古布釿字之研究》、《明刀之研究》、《半两之研究》、《五铢之研究》、《古化文字汇编》、《梁五铢土范考》、《泉家小史》等论著。家相先生泉识渊博,文章过人,故四十年代能以其名望而担任《泉币》杂志主编,泉德泉识天下公认。《近代古泉学家与谱录》称他:“阐明古币之源流,创立系统之学说,并断定铜贝刀布之时代,以文字形制及出土地点而分别其何贝何刀何布属于何时何国何地,辨别精详,系统分明,为自来泉学一新耳目。”评价公允,无可指摘。  家相先生对泉学刻苦钻研,故学术成绩硕果累累。其治学可嘉者有三:  其一,实事求是,不护友人短,不受名家误。  方药雨,与家相为忘年交,友情颇笃。药雨藏品,家相为之一一过目,见有伪品,从不隐之,均直言道破。药雨也能从谏如流。惟有数泉,虽屡次评伪,药雨仍收入《古化杂咏》和《言钱别录》。为免贻误众人,家相遂在《梁范馆谈屑》中公开指出:“宁字布、宝字布,制作恶劣,文字粗率,不合战国时物,虽铜色尚旧,也属后铸,药雨强入于秦,可谓惑也。一大样铜永安一千,文字柔弱,与铁钱不符。药雨已得永安一千小样,永安五百,永安一百,永安一十,独缺此大样一千,故收入强为凑数。”  丁福保,海内泉界泰斗,与家相友好,然丁氏失误,家相也公开披露。民国十年,家相见一清泰元宝,钱形大如折三,面文对读,元字在右,铜质微黄,色泽甚旧,索价太巨而未能购。民国二十四年,钱为戴葆庭先生得之,丁福保先生定为后唐末帝钱,辑入《历代古钱图说》。家相作文批评:“清泰年号,仅见后唐末帝。改元亦仅二年,但五代钱无元字在右者,制作固不符,铜色也不类,可断其非是。钱文元字在右,始见南宋隆兴铁钱,至景定咸淳,元字皆居右……此铜质微黄,亦类元钱,无锡丁氏采入《历代古钱图说》,列为后唐末帝钱,明眼人其谁信之。”王荫嘉先生读后称之:“此钱非宋以前物,往常疑莫能明,郑君断为元钱,文字制作悉合,遂定论矣,佩服,佩服。”①  李佐贤之《古泉汇》,出版于清同治三年,是清代重要钱币学专著之一,李氏本人及其著作均为后人推崇。民国九年,家相先生曾与友人访罗振玉。罗氏藏有《古泉汇》书所举之泉,共十六函,每函七、八板或十余板,每板列刀布二、三品至五、六品,列圆钱十余品至二十余品,计有千余枚。看到实物,对照李佐贤之《古泉汇》遂能定孰为改刻,孰为后铸,于是知《古泉汇》所列,不可相信者颇多。家相先生遂一一录出,作《古泉汇伪品》一文,以使众人,不受名家之误。  其二,随时总结,著书立说,以利提高,以利传播。  民国九年,家相先生在数日内收圆折明刀四百余枚,尖首刀八十余枚,成白邯郸刀四十余枚和博山出土方折明刀二十余枚。他将两种明刀细细比较,发现出土地点与文字制作有一定联系,圆折明刀出土在京师、易州与辽阳,为战国时燕地,当属燕铸。方折明刀惟见出土于博山,为战国时齐地,且刀之背文有铸齐字者。当属齐地所铸。即作《明刀之研究》,提出一为燕明刀,一为齐明刀的新观点。此说至今,犹为定论。  同年,家相先生得齐造邦六字刀,即墨之法化刀、安阳之法化刀、齐之法化刀、齐法化刀、齐之化刀共六十余品,此批钱为陈斋旧藏,曾辑入《古泉汇》中,家相先生细审之下,发现“齐之化”刀为“齐法化”刀改刻,刀痕隐约,此品亦收入《古泉汇》,于是知《古泉汇》所载之“齐之化”刀乃伪物也。经过对诸多齐刀之分析,家相先生认为:齐刀之分类,可按边缘与“之”字来分,边缘不断者,莫不曰“法化”,边缘断作隆起者,莫不曰“之法化”,“齐之化”刀,边缘不断,不可能有“之”字,要有“之”字,边缘必须断而隆起。规律何等鲜明!可惜1957年出版的王毓铨先生大作《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图版34,依旧将此“齐之化”一品列入。  其三,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失误,不隐瞒,不掩短,常常作文公开,以益于人,也使自己获取新的知识。  民国七年,家相先生已小有名气,一日得龙瑞太平钱一品,疑为厌胜钱而弃之。后据友人告知,龙瑞太平乃安南李日尊年号,时在北宋嘉祐年间,为海内孤品。先生失一珍品,已为可惜,但他却对自己的疏忽作了总结:是重其所经见,而忽其所不经见,对创建品尚没有能够把握②。此后,他对创建品则不轻易放过,往往能较人多思三分。  民国十年,家相先生在沪任职,一日黄昏在五马路古玩市场遇三钱,一天德通宝,一龙凤折二,一造历平钱,遂费二百五十元购之。归家细审,发现除龙凤为真品外,天德、造历均伪。不由感叹万分,认为只知名誉钱之可贵,好贪便宜,莫不上当,告诫自己与众人,搜集古泉不可不慎。  家相先生涉入泉币界后,从历史角度考察泉币,认为只有对大量行用的普通货币作考证,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真正确定货币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认为:“近悟古泉学问,不在珍稀而在普通,盖珍稀品仅能得其一时期之制作,而不能求其全盘之系统。”故作《半两之研究》、《五铢之研究》,此乃真正治学之道,也为今天的古泉研究者立一楷模。  注释:  ①《泉币》第二十二期。  ②《泉币》第十八期。(录自《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5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4:00





    钱币学家——马定祥










     






    1945年马定祥创办“祥和泉币社”时留影
      为了获得更多的珍稀钱币,更好地“以泉会友”,马定祥早就盼望能象不少朋友那样,拥有一家自己的钱币店铺。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他好歹凑足了100万(中储券)资本,就在重庆中路60号乙,开了一家“微型”的钱币铺,号为祥和泉币社。
      这家店铺可能是大上海最小的店铺了,小得可怜巴巴— 门面只有两米宽,店堂只有五六个平方米。相对这个不大的店来说,店门口倒有一个不小的橱窗,橱窗里的“货”都是些毫不含乎的实物,诸如盒装的全套七枚民国纪念币(即有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军阀的头像的银币)、三鸟币(即正面有孙中山先生的头像,背面有着三帆船和三只飞鸟的银币)、战国刀布、大明宝钞、户部官票等等,都是货真价实的热门货。
      这家店堂小到这个份儿上,可是往来的顾客却很有“规模 ”—有全国数一数二的钱币收藏大家,如李伟先、罗伯昭、李荫轩、孙鼎、沈子槎等等。马定祥的工作室写字台右边的墙壁上,钉了一排洋钉,上面挂着一串串用线绳串起来的古钱。每个钉子上都标着名字,诸如罗伯昭、李荫轩、孙鼎、沈子槎、朱绍森、赵权之、何雨霖等等,都是上海钱币界的名流,名字下面挂的钱,都是按照他们各自的“胃口”,从各地为之觅来的。
      写字台的旁边,还有一个有十多个抽屉的长立柜,每个抽屉也都各自有主,贴有标签,是为另外一些喜欢收藏银圆、铜元和纸钞的收藏家们准备的“货”。他们是李伟先、施嘉干、耿爱德、王亢元、康际文、丁福成、陆世百(柏文)、吴筹中、任益芳、管江民、丁林虎、康际武等等。圈内人一看这名单,自会掂出份量—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上海钱币收藏家的供货中心。
      其实不仅是收藏钱币的藏家跟他交朋友,到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钱币商也都愿来跟他交朋友。因为他做生意只要东西好,从来不还价,牌子一旦作出了,大家对他有信任感,所以各地的一些钱币商到上海来,就不再一家一家地去敲藏家的门了,索性直接奔祥和泉币社了。自然每天的信件也不会少。有一次有一封外地泉友来信,把重庆中路错写成了重庆南路,而且没写门牌号码,只写了马定祥的名字,结果仍然收到了。当时泉币界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如果要成为一流的钱币收藏家,必须要跑祥和泉币社,只要有马定祥帮忙,肯定能成功。
      马定祥爱交朋友也是出了名的。小店里常来的不仅是钱币界的朋友,还有艺术界、演艺界、棋艺届的朋友。如京剧名角名票黄桂秋、程君谋、陈大镬、赵树楠、王玉田、汪可强等等;有当时非常走红的电影明星小生徐风,红星顾兰君、顾梅君姐妹、顾兰君的丈夫李英;有著名的评弹演员张鉴庭(评弹张调的创始人)、薛调传人、琶王郭彬卿;有著名的画家吴湖帆、唐云、程十发、钱君 ;围棋大师顾水如、象棋国手谢侠逊等等。还有一帮子上海滩上很有名的笑星,如张樵侬(即大公滑稽剧团“四大笑星”之一,其他三人是杨华生、笑嘻嘻、沈一乐)、刘侠声等等。上海著名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活菩萨》、《三毛学生意》、《大李小李和老李》等都是他们演的。也有举世无双的“怪人”、当年荣家的合伙人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先生。经常来访的还有两位国外的特殊人物,一个是奥籍机铸币收藏大家耿爱德(又称依康)先生,他是专门收集中国近代金银镍币的专家,其藏品之多,无人能够企及。另一位是美籍鲍尔先生,他是上海美国花旗银行经理,专门收集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钞票。中国货币史专家、《中国货币史》的作者彭信威教授也是这儿的常客。马定祥的终生好友张璜先生(后来任香港钱币研究会会长),更是三天两头往这儿跑。
      所以人家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马定祥则是“店不在大,有客则灵”。每当听见有人敲门,楼上就会传来一声欢快的“来啦—”,伴随着一阵“咚咚咚” 的楼梯声响,接着就是“开门大吉”,满脸欢喜,几句寒暄后,就把来客高高兴兴地迎进屋来。
      当初这个小店开张的时候,第一个来到店里的顾客,竟是著名电影明星笑星韩兰根。以前马定祥还不认识他,只是听说过其人。那时韩兰根演电影还兼做生意,在淮海路重庆中路路口开一家瘦西湖菜馆(重庆中路原来叫百尔部路,菜馆在68号),离马定祥的新开店只有一箭之遥,听说来了个新邻居,过来看看。
      只见他瘦瘦的个子,穿着中装,晃悠晃悠到了店里,东张张,西望望,磨磨蹭蹭地买了两样东西,都是不很值钱的钱币。一样是一把战国时齐国的三字刀币,他一边看,嘴里一边说:“这把刀,我拿到店里厨房间好派用场!”另一样是一枚有孙中山头像的三鸟壹圆银币,这种钱,一般人家是讨吉祥的。他掏钱要付钱,马定祥说不要,说你是大明星,又是敝小店的第一个顾客,开门大吉,送给你吧。他说不行,一定要付,而且付了双倍的钱,说是新店开张,应当祝贺的。从此他们认识了,韩兰根没事时就过来坐坐。
      马定祥对朋友是不嫌多的,与朋友谈得有劲了就大声哈哈大笑,高兴了就要请人家吃饭。一旦有从外地来的朋友,那就更加起劲地请客吃饭。人云其性情豪爽,有燕赵之风,不像南方人。
      有了这么一群收藏界、美术界、演艺界的朋友,又有了祥和泉币社这么一个“活动基地”,马定祥的生活就更丰富了,店里经常是欢声笑语不断,几乎成了一个“微型”的综合艺术沙龙。
      当然,钱币收藏在他生活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客人多数情况就在店堂的小沙发上落座了,只有少数人能走到楼上。著名收藏家罗伯昭、沈子槎、李荫轩、王亢元等等,都无数次地来坐过他的小沙发,每逢这个时候,定是马定祥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他跟来客讨论起钱币来,彼此都兴味十足,钻劲十足,动辄就是一个小时,几个小时。有时店已上了牌门板,他们的问题还没争论完,主人和来客都没有“停战”的意思,那就要争论到深更半夜了。直到大家都筋疲力尽了,这才心满意足地“拜拜”,然都其乐融融。
      工作中的马定祥永远是精神抖擞,满脸热情的。他一生中还始终保持着非常清洁、体面的仪表。衣着一定要整洁,深藏青色的长袍一尘不染,西式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丝毫不乱,一双黑皮鞋隔几天就要打理一次,叫小儿子拿到路口的擦鞋老山东那里,擦得锃亮。他那和善、真诚的谈吐配以落落大方的君子风度,使街坊邻居都对他十分好感,甚至称他为重庆中路上的“梅兰芳”。
      当然,不愉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每逢过年过节时,当地的地痞流氓就要来敲竹杠,不如他意就要给你看点颜色。祥和泉币社的后边住着一个看弄堂的人,姓吴,原先在租界捕房里当过巡捕,弄堂里的人管他叫吴巡捕。此人像是弄堂的总管,过一段时间就要来收“保护费”。有一次马家没能令他满意,他把粪便泼在马家的店门上,叫你无法安宁。
      这个有趣的、深受朋友们欢迎的小店存在了11年,曾经收购和卖出了无数珍稀金银币、古钱、铜元和纸币,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并入了淮海中路629号的新龙古玩商店。
      公私合营清产核资时,马定祥的这个区区小店,除了自己的收藏品不作核资外,里面的“家当”竟评估为7000多元(戴葆庭的戴葆记古玩店评估为2000多元,其他古玩店的钱币资本就更小了)。当时3000元资本以上的就划为资本家了。7000 元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是那时一贯大明宝钞门市价才卖2元钱,清产核资中只算 1、5元钱,现在已经值一万元;一套民国纪念币(即有袁世凯等大军阀头像的纪念币)当时门市价仅卖50元一套,清产核资是按成本价来计算的,仅算三四十元,而现在已经卖到五六万元,增值了一百多倍。况且,人家做钱币生意,都是在做古玩生意的同时兼做的,只有他马定祥,别的都不做,一生专门做钱币,亦足见他的苦心。所以,论门面,他家最小;论价值,却是全国钱币行业的“旗舰”。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6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5:00

     




    泉学无涯 藏者有域——访世界硬币大奖评委、中国钱币学会理事李铁生




























      李铁生先生是我国广大钱币爱好者熟知的钱币学家。近10年他出版了10本世界钱币著作,热衷于介绍世界钱币文化,《中国金币》杂志与中国金币网曾多次刊载其文章。李老对金币行业有关活动的邀请从来不遗余力,竭诚而为。李老的博学、和蔼深得广大收藏爱好者好评。现应大家要求,本刊就钱币收藏话题对李老进行了采访。   关于硬币分类  记:李老您好,作为世界硬币大奖评委和硬币研究专家,对于货币分类,您能否对此做个详述?   李:关于货币分类的问题,我曾在2004年弘扬金币文化座谈会上参与探讨,按照货币各自行使的基本功能,提出了流通币、收藏币、投资币三分法观点。会后这一观点曾引发了钱币界较为广泛的争论,例如有的币友指出该三种币存在交叉性的问题。广大藏友能够就一些学术性问题各抒己见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样的百家争鸣的迹象,个人认为是我们的金银币收藏群体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货币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分类的标准和具体的分法服务于所针对的课题,弘扬金币文化座谈会上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收藏课题,我因此提出了突出收藏币的三分法。对于流通币、收藏币、投资币三分法的交叉性问题,例如流通币是否可以成为收藏币,收藏币是否也包含有投资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材料标准,它与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不同的概念。当然,单就收藏而论,现代金银币如何进行分类更有利于理论的研讨,以进一步指导集藏活动的开展,大家可以继续展开研究。  关于集币的专题选择  记:我国国内的贵金属纪念币收藏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不少初涉集藏的朋友反映面对琳琅满目的金银币世界,感觉无从下手,您能否为大家提一些指导性建议?   李:99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专题集币刍议》的文章,对此进行过一些思考,文章的初衷偏重于世界硬币。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经验与国内金银币的收藏也不乏相通之处,因此希望同样能对大家的集币活动有所裨益。  我在文中说,币海无涯,而吾生有涯,财力和知识也有涯。因此集币开始一个阶段后,应选定一个专题方向方为明智之举。专题选择是一项因人而异的事情,收藏者应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和自己的财力、学力、精力量力而行。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专题方向包括有地区、年代、面值、材质、形状、特殊工艺和图形等,例如形状方面,据我所知,克朗(Crown)币就是一个国际热门专题,这种直径38至40毫米,重量30至35克的硬币(尤其银币)在世界上有广泛的追崇者;我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的形状以圆形为主,但也不乏梅花、扇形等异型币,我想选取其中的一种作为个人集藏的方向也颇有意味。此外,专题的选择可以是前有来者的,也可以是独创性的,例如国际上就有人专集本人出生年代的硬币,还有人在自己孩子出生时开始为他收集该年代的各种硬币……总之,专题的取向不一而足。专题划分的宽窄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及预期的最大可能。广大币友一方面要防止做一名随波逐流“买藏”者,同时也要防止做一个门类冷僻、难以进展的孤独者。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远追寻,才能乐在其中。  关于参与者群体划分  记:您能否分析一下我国贵金属纪念币当前的参与群体?  李:首先,收藏的诉求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即自我满足,增进知识,积累财富。因此,钱币爱好者在经历一定阶段之后,将形成三个不同的群落:收藏家、钱币学家和钱币商。三者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彼此交叉的,这种交叉既包含了作为收藏者个体的诉求的多元化,也表现为三者间可转化的内在联系。  收藏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我满足,他们醉心于收藏活动的乐趣、集藏过程中的悲喜,或钱币本身的美学价值;钱币学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个人或社会藏品的研究探索增进知识,其乐趣在于个人的创新发现及学术价值;钱币商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得经济上的利益,他们关心的主要是钱币的市场价值。简单说来,一个关心“情趣”,一个关心“知识”,一个关心“利润”。  爱好是需要的朦胧阶段,也是一般收藏者加入钱币行列以及三个群落形成的诱因。国际上许多钱币商精通本行,在促进收藏与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开拓钱币交易,互通有无,繁荣了市场;他们配合专门领域的研究者,促进了学术交流。由此可见,钱币商在经济上的获利与他们对钱币的热爱、研究是休戚相关的。我在弘扬金币文化座谈会上说“要想从金银币中受益,首先要了解金银币,热爱金银币”,戴志强先生指出“经营者应培养‘儒商’气质”,都是同样的道理。  针对我在弘扬金币文化座谈会提到的一些对钱币投资的观点,有的币友提出异议,并与我进行了交流,向我介绍了当前国内金银币行业和市场的一些具体现状。我听了很受启发。贵金属纪念币为何在我们国内会产生与国际上不同的发展情形,我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因为国际上金银收藏币与投资币是两个不同领域,而我国金银投资币未真正进入贵金属市场,而以金银收藏币作为投资手段,所以产生了一些独特现象(包括大量沉淀的礼品币)。国内金银币收藏活动要得到广泛发展,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文化修养。首先必须依托国民收入的提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其次,我们当前的文化现状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国贵金属纪念币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题材资源可供挖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国民对民族文化漠视的程度却相当严重,这也是我国贵金属纪念币收藏群体长期以来得不到明显壮大的症结所在,尤其成为广大有闲、有钱阶层未能加入金银币收藏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的来说,我国金银币集藏群体的壮大、集藏氛围的兴起,要有待于“基本条件”的改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参与者应有清醒的认识。   关于“爱币”与“爱钱”的问题,“爱币”的人是不是可以爱钱,或者“爱钱”的人是不是可以爱币,我想答案都是肯定的。这里的“爱币”特指收藏家,“爱钱”特指钱币商。所以说“爱币”的多了,“爱钱”的少了,事情就好办了。反之,收藏者少,钱币商多,怎们可能走出“砸在手里”的怪圈?早在1995年我写的《钱币与投资》一文中,我就对钱币投资进行过客观的探讨;2001年发表的《收藏品与收藏情》一文中,我也对钱币的投资、商业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贵金属纪念币毕竟不是一种准投资品,国际钱币行业的惯例如此,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任何一国央行和政府发行金银币的初衷也是如此。社会性的投资(如股票、房地产等)的运作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金银收藏币。它不应当得到倡导,金银币行业也无法承受。  关于壮大集藏群体  记: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多方面原因,我国当前贵金属纪念币的收藏群体还相当薄弱,中国金币总公司召开的2005年金币工作会议也将“壮大集藏者队伍的措施研究”列为弘扬金币文化的重点课题之一,对此,您有何高见?   李:收藏既是一种个人需要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的需要来源于内在要求与外在刺激。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自己开始收藏活动总是在某种外界条件刺激下形成的,而不是个人凭空想象,心血来潮所致。儿时父辈赠送的一枚银币可能成为收藏的起点,邻舍因贩币而发财可能使人动心,走上了从事钱币交易的道路。这就是外在条件的暗示性和认同感。从这种意义上说,为了推动钱币收藏活动的发展,应该重视钱币学会、协会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会的作用;繁荣钱币著作出版,加强大众传媒宣传工作;做好老、中、青三支队伍的结合与培育,协调和完善集藏群体的结构等。具体的措施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有阐述,广大币友提供的意见和建议也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言。  关于提高藏识  记:据我所知,您多次强调过“藏识”在收藏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藏识,您有何建议?   李:收藏的乐趣不仅在于藏品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对藏品的了解。一枚珍奇昂贵的币品不仅表现于其具体的材质、形制、品相、制作工艺及稀缺程度,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如何对待藏品与藏识,投资“硬件”与“软件”,是每位集币爱好者在起步时都应多加思考的问题。集币者在收藏生涯是否能步入坦途,或大器晚成,与藏识的修炼是密切相关的。  提高藏识的首要途径是购书。我接触过不少泉友,他们热衷于购币,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却不愿花数十元购一本币书,他们大量藏币,却很少藏书,长此以往,藏品虽日渐丰富,藏识却长进不大,阻碍了他们在集藏活动中进一步达到更高水平。  其次,要多观摩实物,多与泉友切磋交流。因此开展群众性的钱币学会活动是促进收藏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金币行业要由金币总公司牵头,成立集币协会,推动集藏活动的发展。  关于收藏体会  记:对于收藏活动,您有何体会?   李:关于收藏活动,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精辟论断。99年我曾辑录了一篇《收藏小语》,所辑之言可谓妙语连珠。有不少如今想来仍颇可玩味,如“善救物者无弃物。人取周鼎,我宝康瓠”,前句为冯友兰引《道德经》真言所做的诗句(即“感恩诗”),后句则取自贾谊的《吊屈原赋》,二者合一,巧妙地蕴含了“藏品无贵贱”的道理;又如“收藏是一种永远遗憾的爱好”,则描述了收藏的残缺之美。梁贻斌先生曾引述王国维阐述诗文创作的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集币,也着实是惟妙惟肖。至于我个人的收藏体会,我在《人生收藏 收藏人生》中提到的“相遇常系偶然,相知重在追求,相融贵在玩味”,即为写照。  收藏体会如同集币的专题选择,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但“人生收藏 收藏人生”,加强收藏活动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和体会应是收藏爱好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7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6:00





    万选青钱乐不疲——怀念古钱鉴定家唐石父先生









       

       2005年春节刚过,传来了唐石父先生病逝的消息,由于先生临终前嘱咐家人自己身后不要惊动各方,丧事从简。收藏界的同仁们因没能亲自为这位钱币界泰斗作最后的送别,痛惜不已。  唐石父,天津市人,生于1919年。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会、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中国钱币》杂志编委、天津市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唐先生世居津门,其父、兄、姑父皆好收藏古钱币,朝夕待坐,得以薰陶,自幼即酷爱古钱,炕席下面的压炕古钱,老太太们缠线用的古钱成了他最初的藏品。上中学时他经常光顾天津北马路上的古钱摊,并结识了古钱商贾蝶生,贾商为人憨直,无市侩之气,故唐先生曾在贾处买到过不少好钱。当时能作为参考的资料是惟一借到的一本《泉货汇考》。30年代河北第一博物院举办“货币展览”那千姿百态的历史货币使他流连忘返。不久先生所在的中学举办“珍玩展览会”,他作为一名中学生,竟展出自己收藏的稀有古钱,颇引起师生们的羡慕。  1947年唐先生执教于天津崇化学会(今文庙),结识了同任教的著名书画家、古钱币专家陆辛农先生,成为陆师的弟子。早在二十几岁时,唐先生还曾结识了王襄(纶阁)、陈荫佛(宝村)、方若(药雨)等老一辈考古学家,向他们学习金石考据之学。1957年,唐先生在其执教的天津市第五十中学主办了“中国货币展览”,在展品的陈列上他以马列主义的观点,以历史顺序排布,上自商朝的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圜钱,下至明清朝的方孔圆钱,布置井然有序,更有历代农民起义军铸造的货币。这一展览除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外,还受到天津钱币界的老前辈陈铁卿先生的好评,从此得和陈先生过从甚密,常就古钱问题进行切磋和讨论。  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时,先生被选为常务理事,经常出席各地的钱币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一些学术书籍的编撰工作。正是由于他的涉猎渊博,故而对古钱的研究时出新解,他的著述经常发表于众多的学术刊物上。《古钱读法》、《武德钱文制词的考察》、《武德钱文研究》等分别收入《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第二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隋唐五代卷》等,他用多年心血编撰的《唐石父古钱常用辞典》也已问世。他是第一届、第三届中国钱币最高学术奖“金泉奖”的获得者。由于他长年不懈的努力,成为饮誉钱币界的古钱鉴定大家。  清代钱币学家鲍康曾有诗云:“万选青钱乐不疲。”这句诗不仅被唐先生当作“座右铭”并对鲍康的“治学态度谨严、鉴别精严不苟,资料不自秘,能奖掖后生”之风格极为推崇,曾著《鲍康学风简述》一文对鲍康广为赞誉,其实唐石父先生的个人治学作风亦是如此。笔者自天津市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即有幸地结识了唐石父先生,由于早就仰慕先生之盛名,故常就古钱、金石书法方面的问题请教于唐先生,每当此时先生也总是耐心地给予引导。由于笔者当时年龄尚幼,初生牛犊,有时常就一些疑问固执地和先生分辩。我怕先生对我有什么看法,就悄悄地问时任副秘书长赵继明先生,“唐先生对我持有的看法如何?”继明师对我说:“唐先生很喜欢你的这种固执。”也正是由于唐先生的这种偏爱,每当和先生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问:“最近又研究什么课题?又有什么新的作品?还有什么难题?”唐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就是收集再多的东西,死后一样也带不走,但你的肚中所学是别人所取代不了的,平时应多注重学识的积累,这样你才不会错失你所能见到的一切。”我为先生的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敬重不已。1992年唐先生为我的钱币收藏展欣然题写了“泉”字墨宝,如今这成为唐石父先生一生中传世不多的书法作品。  如今虽是北斗星沉,但先生的谆谆教诲,谨严的治学作风,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亦为典范。唐先生的逝世是天津钱币研究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钱币学界的重大损失,人们为失去了一位德高望众的师长而痛惜,愿先生德望常昭!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8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7:00
















    [s: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5 19:45:31编辑过]

    在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4-28
    9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8:00





    方若








       方若(1869-1955),浙江定海城关镇人,字药雨,号劬园,别号古货富翁。其本名城,字楚卿,小名偈宝,曾任知府,,永定河委员,北洋大学堂教授,《国闻报》主笔。方若曾因抨击清慈禧太后弊政,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同遭同缉,避于日本领事官,继尔出走日本,后幸赖朝廷有力者周旋而得免,遂回国创办《日日新报》于天津,并开设利津房地产公司等,天津沦陷时期,曾出任天津治安维持会筹备委员兼伪高级地方法院院长等职。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金石考据之学逐渐兴起,其时泉家辈出,著述如林,古钱学研究盛极一时。著名学者如初尚龄,戴熙,李佐贤,立喜海,鲍康等辈,对后代影响颇深。方若集钱之初,时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值前辈名家藏钱散出,少有人问津之际,遂大肆收罗传世名品,珍罕古钱,盖以新出北魏“天兴”金钱,宋大礼银等而成当代巨富。旋既与杭州钱币收藏家张叔驯,重庆钱币大收藏家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谚语:“北方,男张,西蜀罗”,名噪泉坛,蜚声海内外。    方若平生爱好金石书画,尤喜古钱,嗜古成癖,自喻不贫于古,故晚号古币富翁。每有公余闲暇之时,考究历代铸钱之源,验证百家圜化之说,对古钱大小,质地,色泽,版别,纹饰,轻重,文字,伪劣,无不悉心研究,。前代金石学家,钱币学家向有秘不示人之积习,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一大障碍。但方若不为事习所染,既无门户偏见,又不垄断资料,每获有新钱,既拓赠诸友,已传古为乐。所著书稿待印者盈柜,就中巨如:《古货菁华》《旧雨楼古货全稿》,《古货今说》,《古金银谱》等,皆足补前谱之遗缺,所著《言钱别录》,《言钱补录》两书于民国十七年(1928)相继刊行。其书一扫前谱凌乱芜杂之弊。凡所列之论说,多有前人未发现者,尤以考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等五代钱,博得国内外钱币学界的赞同。    方若《方家长物》一书,以原钱墨拓入书编之,内收王莽六泉十布,挈刀,金错刀等三十六品。该书成书较早,据闻当时仅印二十余册,历经沧桑,鲜见传本。所著《药雨古化杂咏》一书,钱币界推崇备至。是书系名拓工谭某手拓,从数万枚古钱藏品中汇集珍稀品百枚入书,其上始东周至于清,上下二千余年。所选之钱皆精绝之品,原拓墨色均亭,纤细毕现,仅成四十余册分赠同好,海王村贾人争购之,一日而尽,展转增值,册至百金。是书每钱各配七言绝句一首吟咏,可谓珠联壁合之佳作。如《东周》“西周见后复东周,两地圜金一日收,互证布文可断自,荒唐太古说从头”《临安府钱牌》“临安行用省钱文,南渡军兴济困时,准百自书一三五,却因误二谱传疑”。从中可见方若采古人论说,在钱币上有独特见解,堪称古钱学佳作。    方若藏钱既丰,目光锐利,然其间赝鼎亦不少,时郑家相,张炯伯在天津,曾指出《药雨古化杂咏》一书中,“宁字布和宝字布,两布制作恶劣,文字粗率,不合战国之物,虽铜色尚旧,亦属后铸”。但毕竟瑕不掩瑜,不会因为某些不足而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    方若善画,尝卖画赈贫三十年,世人只知钱币学家之方若,而不知由议叙通判累迁知府之方城也。方若画法取张僧鲧,画笔摹范华原,嗣得北苑观瀑图及敦煌所出之唐画,画益与时趋相远亦。曾著有《校碑随笔》,《设画录》,《访印随笔》,《墓志类聚》,《印萃》,《陶文》,《续古玉汇考》,《药雨丛刻》等著作,尤以《校碑随笔》一书,海内外鉴赏家推崇为空前之作。    方若除收藏古钱外,所集古器物颇丰,如商小臣等,皆为稀世之珍。丁巳八月,洪水为患,水退鱼跃于堂,遂自题其堂曰:“来鱼堂”,戊午改建更名为“旧时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方若将所藏全部古钱转让给陈仁涛,对此,人颇非议,旋既悔之,无奈之下再事收罗,不数年复有规模且多异品,    方若旧藏钱币解放前夕由陈仁涛携至香港,五十年代国家以重金收回,交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批国宝才幸免遭流散海外。(作者盛观熙)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