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8839 | 回复 34

    隆重推出:古钱界名人轶事(不断更新)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0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2:00

    1982年钱币学会成立时,只有60几名会员,如今中国钱币学会的会员已达6万多人。钱币学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中国钱币学会实实在在的成绩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形象。
    不论是和戴志强当面交谈,还是看他的文章、人们都会感觉到他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
    戴志强接受的钱币学启蒙教育,可谓得天独厚。他的父亲戴葆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前辈钱币收藏家和研究家。戴志强从小就随父新出入古玩市场(上海文物商店),跟随父亲出席上海钱币学家的聚会,拜识了众多收藏家和前辈学者,亲闻他们的议论,得到他们的真传。戴志强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是他的本行。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安阳,他又有缘结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学家,新临殷墟发掘现场,在那里补上了考古学的课程。1984年,戴志强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公司,后又调货币发行司,对当代钱币的设计、印制、生产和发行,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样的经历和积累,使他对钱币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鉴定是钱币学的基础,这是戴志强在治学中始终强调的一个原则。他认为钱币鉴定是微观的,但不能就物论物,必须要有宏观的指导,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货币理论基础,具有历史、考古、金融、文献等各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历代钱币都有时代共性,主张借鉴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在钱币鉴定上引入标准器概念,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钱币确定标准器,从钱币的主要风格和特征与标准器是否吻合来判定其真伪和时代。这一方法使钱币鉴定走出相沿已久的单凭眼力和经验的狭窄圈子,具备了科学的精神。
    一段空白的填补
    翻开中国货币的历史,人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货币是由自然物充当的实物货币,海贝便是其中的一种。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态的青铜金属铸币,战国时期的楚国还使用过金版。这便给人一种假象,似乎中国古代货币的沿革,是由实物货币直接过渡到金属铸币,而称量货币出理得比较晚。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观点认为,货币的发展形态依次是实物货币、称量货币、金属铸币和信用货币。难道中国的情况属于例外?还是中国早期也使用过称量货币,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这个问题一直在戴志强的脑际萦绕。
    1983年秋,他终于在洛阳博物馆陈列的西周墓发现了类似的青铜块,并从洛阳博物馆工作队中了解到,西周墓葬中经常有青铜块出土,但发掘者都把它们看作是青铜原材料或青铜残块,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此后在宝鸡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青铜块,而且都同在西周墓葬或与西周文化有关的地层。于是他对自己的观点更加充满了信心,并把这些想法告诉了有关同志,以求得到进一步论证。
    这一结论解决了中国钱币学的一大悬案,也填补了中国货币史的一项空白。
    中国钱币史上有一些多年的难题,虽说不能与哥德巴赫猜想相比,但长久以来,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戴志强可以说是一位迎难而上的斗士,经他研究的问题,总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海贝是中国早期使用的一种自然物货币。戴志强经过对大量实物的考察,发现古代作为实物货币使用的海贝,多有人工加工的穿孔,而这些穿孔的大小不一,可以寻到不同的规律。根据考古资料证明,他提出货币有三个发展阶段:1、小孔式货币是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2、大孔式货贝是中期的形态,主要使行于商朝时期。3、背磨式货贝则是晚期的形态,出现在殷商晚期,一直到它退出货币职能为止。
    敢解难题,不怕“考试”,为戴志强的钱币学研究标上了鲜明的色彩。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1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3:00





    喻瑞祥












    在广西分行任职期间,当选为广西钱币学会第一届会长,曾任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名誉理事,是建立广西“中国历史货币陈列室”的倡导者。“中国历史货币陈列室”的建立,开创了在中国建立历史货币陈列室的先河,为广西钱币学会的繁荣,广西钱币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2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4:00





    罗伯昭和他的钱币收藏群体








       在收藏界,钱币的收藏是具有普及性,民间性和群体性的了。一九二六年张叔驯,程文龙等人创办了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性质的钱币收藏组织,还创办了《古泉》杂志,也是同仁性的刊物,仅出版了一期。古泉学社和《古泉》杂志虽然影响不大,但上述的三性已经表现出来。一九三六年由丁福保,叶恭绰,张叔驯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其寿命比《古泉》杂志长得多,出了五期才告中断,和前者相比,总算有了一些发展。罗伯昭等人在一九四0年创办的中国泉币学社是第三个泉界收藏组织。    泉币学社的创办,大家公认罗伯昭出力最多,贡献最多,并把他的寓所作为学社举行例会的活动场地,学社的刊物〈〈泉币〉〉也出于对泉界前辈的尊重,罗氏率大家公推丁福保为社长,囫伯昭为副社长,郑家相为总编辑,王荫嘉担任校对,戴葆庭为会计员。这个组织早期为十三人,个个都是实业界和钱币界有影响的人物,由于抗战时局的动荡,他们是从四面八方到上海滩的。    为了寻找罗伯昭的行踪,我来到安福路七号中国泉币学社生地,一幢三层楼小花园洋房,斑驳门上已钉了许多人家的信箱,说明这地方已是“七十二家房客”了,惟有那合抱的绿树,和久经风雨的小洋房相映衬,还能忆起小楼的主人和钱币收藏体在这里聚亦乐,散亦东的生活。    在小楼前,我伫立良久,心想这个地方真该成为纪念馆的。    寻找罗伯昭  巧遇宣古愚    在二00二年上海博物馆举行的收藏家迎春会上,我遇到多年不见的宣森,他原在上海参事室任秘书,专门为老参们服务,后又到友谊商店负责古玩字画工作。我知道宣森和我同年,以年龄而论还不能成为收藏家,更不可能对上海博物馆有特殊贡献的收藏家。“你什么时候成为收藏家?对博物馆有何贡献?”我脱口而问。“我不是收藏家,我捐献我祖父的收藏。”宣森说。“你祖父是宣古愚?”我又一次脱口而出,在写〈〈杭人唐云〉〉时,我接触过宣古愚的材料,收藏甚丰,宣森所捐献的是他祖父的,祖父只能是宣古愚,不会是别的宣姓。“你写唐云八把曼生壶,有一把从我祖父那里得到的,我祖父有曼生壶,但唐云那把绝不是我祖父的,”宣森眼睛瞪着,似乎要和我辩论的样子。“好,那改日我去你那细细地说。”我说。再次见到宣森听他细说的时候,才知道宣古愚——罗伯昭——宣森,原来是连锁式的忘年交。    宣古愚(1866-1942),江苏高邮人,清朝监察大员,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以清朝遗老的身份做了寓公,居住在当时属于法租界的淮海路。他的祖父是有名的盐商,父亲单传,到他这一代兄弟三人,只有他为官。袁克文曾拜他为师,跟他学诗词。抗战期间,地下党员徐平羽以为宣氏抄书保管古董的身份常住宣家,他们都是高邮人,为乡情所系。    张宗儒作〈〈宣愚公先生传〉〉    愚公先生,名人哲,字古愚,高邮宣氏,晚号愚公,而名亦删首一字,貌奇伟,腹大腰圆,望之不似南人也。以清生,援例试吏为主事,分陆军部,清光绪丁末,京师筹备各级审叛检察厅,奏调法部,任京师地方检察官,都城五方杂处,地检厅为刑事总汇,先生博闻多识,尽知民间情伪,侦察重案,每为老吏所惊服。辛亥事起,挂冠南下,思天下将大乱,乡居似非乐土,乃斥售旧业,移寓上海霞飞路,邻多园林,遂署曰花园里,读书养志,不复问人间事。家藏书画古董甚富。先生精鉴别,遇有佳品,不惜兼金易之,所聚益多。无何忽屏除众好,而专以其志于古泉币,上自周秦,下逮光宣,旁及海外诸国,收藏美备,近代圆钱,颇重辽金元,集元代小钱万富,为海内之冠。    宣古愚业余善画,好收藏,以藏古钱为主,曾为某一枚铜钱,三次去张家口,买到方甘心。他所藏的元朝供养钱最有特色,这种钱又叫瑜,用风磨铜为原料制造,据说可以驱邪避灾。但这种钱在市场不流通,只在建房架梁,女儿出嫁当作压箱钱,讨个吉利。元朝已使用纸币,铸钱逐渐减少,这就给元钱的收藏带来困难。宣愚公对元钱有研究,曾著有《元钱秘录》,宣愚公到了上海,基本靠他自己的积蓄生活,仍然继续收藏钱币,对罗伯昭等他视为小辈,但对泉社他也给予很多关心。到他儿子这一代,过的是坐吃山空的生活,靠变卖父辈的收藏过日子,到了孙子宣森这一代,家藏文物不多,但他收藏的元朝供养钱还有一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徐平羽到北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就动员宣森将其祖父的收藏整天捐献。这样,宣愚公所藏的元代供养钱一百四十枚精品,经其孙子宣森之手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宣愚公著作除了《元钱秘录》,还有《论钱绝句二百首》和《古玺之源》,他认为在秦统一六国前,平民用的印都叫玺,秦始皇当了皇帝后,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用的玺就只能称之为印了。宣愚公还藏有三代古字千余,经研究认为,玺的文字尽管有其千变万化,深入分析皆从“敬,事,信,诗,封,行,玺”七个字变化而来,自成一家之言。张宗儒在《宣愚公先生传》中写道:“终岁衣一大布袍,手污面垢,不事洗,而肴馔必丰,食兼数人量,海上学者凡治金厂,训古式,又词章书画或精鉴赏,无不竞趋先生之门,每月必治具小集,谈论古今,时出所藏珍异,相互观摩,往往日昃而不知倦。”    宣愚公的山水自成风格,解放后,在陈叔通的倡议下,在荣宝斋办了一个小型画展,郭沫若,康生看了他的画也颇为赞赏,并同意出版。古典艺术出版社为他出了六开画页,后又出版徐绍宋,黄宾虹,宣愚公〈〈三家书画合册〉〉,并由徐森玉写了序言。古钱收藏三分天下:南张北方巴蜀罗    中国古钱的收藏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达到高潮,藏钱家给数以千计,藏品最富有则首推张叔驯,方若,罗伯昭。张叔驯是浙江南浔人,方若是天津人,罗伯昭是四川重庆人,故有“南张北方巴蜀罗”之称。    张叔驯名乃骥,字齐斋,南浔张石铭第七子。抗战前其父去世,他分得了二百万家产,成为房地产巨商,收集古钱有了充足财源。张叔驯不但是古钱收藏家,也是著名藏书家。钱币收藏家一般都是集中收藏自己喜欢的冷门。张叔驯也是这样,他所藏的宋靖康钱已成为民间期间的集藏之冠。古钱收藏家马定详曾言:“余见齐斋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备”。靖康钱之所以珍贵,因为此钱为北宋最后一年即靖康元年所铸的钱,古钱界称之为靖康钱,这种钱仅造一年,铸量极少而成珍贵品种,版式却又非常复杂,有元宝与通宝两种,元宝以篆,隶两种合书一钱者。除了铜,铁钱外,还有银质通宝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三种。这种铸钱变化频繁,很能反映北宋末年“乱世年年改号,穷土日日更名”的窘况。抗战时期,张叔驯把所藏古钱精品带往美国,但罗伯昭创办的《泉币》杂志上,每期都把他所藏的精介绍二三品,如“西夏大德通宝”,评介者认为此钱具西夏钱气息,无元代钱风韵,今据实物,足证史氏之疏矣。此大德钱为前谱所无,今亦未见二品,洵属瑰宝。其他如“阴晋金化”,“虞金化”,“半圜”“天成元宝”都有较高评价。方若原名方成,字楚卿,药雨。抗战时期,在日本领事馆的饭翼下成为巨富,娶旅日华侨汤某之女为妻,先后创办利津,益津,新津的三大公司,经营房地产。方若发家后,曾大量收集古物,以古钱和石经为最多,兼及书画,印玺,端砚。他是天津“大罗天”古玩市场的最大主顾,古玩商为他四处寻找货源,因此能在短时间内积成巨观。他收藏的古钱精品及研究心得,汇编成《古钱录》,《古钱别录》,《古钱补录》《古泉杂咏》等,皆自费印刷或油印出版。他所藏古钱曾存入法租界盐业银行保险库,后经同乡张伯介绍,整批卖给了上海银楼少东家陈长庚,售价十五万元。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3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5:00





    学贯古今中西的丁福保









       丁福保先生,无锡人,生于1874年(清同治六十年)于1952年。他的一生虽力经沧桑但始终能世俗中持儒雅,不贪名利,拒荣华富贵于千里之外,孜孜苦学于万书中,无论在佛学、文学家、医家、文家,还是在钱币学等方面,均因他能潜心苦研,上下求索额外人取得真谛。丁先生半世行医,半世著书,真可谓行善立德,学有成就。他编辑成的《古钱大词典》、《历代古钱图说》等几部局世叹服的钱币巨著,至今仍为研究中国钱币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他的道德文章,治学精神,永远成为一代又一代钱币学者的楷模。
    学贯古今中西的丁福保  作为一位学贯古今中西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丁福保著作近乎传奇的繁富,令人惊叹,甚至令人难以置信。这无疑与他一生不慕功名利禄,勤勉治学分不开。在丁先生治学范围内的某一个领域,后人可能会赶上或超过他,但若在全部领域与丁先生比肩,甚至超过丁先生,恐怕是很难的了。  2002年9月25日,伴随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庆祝活动,同时有丁福保先生遗留文物捐赠仪式。于是,丁福保先生又走进人们的视线。  时光流逝,如今人们对丁福保先生的事迹已不大熟悉了。一些辞书的相关介绍,也甚为简略。但在20世纪的前数十年,从清末至民国,乃至建国初期,丁福保在医学界却是声名赫赫的人物。他集医家与学问家于一身,一生焚膏继晷,孜孜矻矻,著述等身,成就斐然,是一位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学者。  丁福保,字仲祜(又云仲诂),号畴隐,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895年考入江阴南菁书院。南菁书院是由江苏学政黄体芳、两江总督左宗棠于光绪八年(1882年)捐建,除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并讲授天文、算学、舆地之学。丁福保于1898年肄业。随后在无锡俟实学堂任算学教师3年。丁先生的最初职业是数学教师,这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巨。1901年丁福保赴苏州东吴大学肄业,后又转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学化学。继入洋务派著名人物盛宣怀所设东文学堂学日文、医学,名列前茅。1903年应张之洞之聘赴京任京师大学堂算学、生理学教师。3年后辞归上海。此后因病,向赵元益学习医学,赵精通中西医学,故丁先生亦中西兼备。1909年应两江总督端方医学考试,获最优等内科医士证书,声名鹊起,因而深获端方与盛宣怀的赏识,被委派赴日本考察医学。在日本,他考察了帝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青山医院、千叶医学校等,参观了解剖室、X光室、内外科室、镜检室。归国后,在上海设医学书局,办医院,建疗养院,为人诊病历时20余年。58岁后,丁福保乃专心著述,刊印书籍,在医学、文字学、佛学、古钱收藏研究、数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编撰出版了数量惊人的著作,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深的造诣,赢得世人的赞誉。1952年,丁先生在平静中去世,家人称其无疾而终。  丁福保先生一生事业,主要在著述。共计撰著300余种,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医学  丁先生在赴日本考察期间,得以接触日本之西洋医学书籍,并大量购归,从事翻译。在此前中国已有英国人合信、傅兰雅,美国人嘉约翰,中国人赵元益等翻译西洋医书,但丁先生认为合信等人所译内容浅显、陈旧,而“若假道日本,当较欧美为便利”,于是仿照日本前野良泽、杉田玄白译述荷兰医学之例,翻译日文西洋医书数十种,结集为《丁氏医学丛书》。丁氏之前,中国仅译有20余种西医书,而丁先生一生译出50余种,对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世人公认,其译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曾先后获中国内部务、南洋劝业会、万国医生会及罗马卫生赛会的各种奖励。吴葆真评述丁氏译业,“诚空前之巨著”。在中医学方面,丁先生撰有《内经通论》、《伤寒论通论》等30余种。有人统计,丁先生医学译著共计有83种。在中医文献学方面,丁先生亦卓有建树。丁先生原拟编撰一部囊括经史子集四部的目录学著作《四部总录》,由于卷帙浩大,未能全部印出。建国后于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将其中子部医家类提出单印,即为《四部总录医药编》,著录医书1500余种,是为中医文献研究的一份宝贵而翔实的资料工具书。在医学史方面,丁先生撰有《历代名医列传》,不存偏见,既介绍中国历代名医,又介绍了“发明血液循环之哈斐氏(William Harvey威廉·哈维),发明种牛痘之占那氏(Edward Jenner爱德华·琴纳),以医术名广东之嘉约翰氏(John Glasgow kerr约翰·哥拉斯戈·科尔)”,发明细菌学及消毒法,号称近世之医圣者的古弗氏(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最早向国人较系统地介绍西洋医学家。此外,丁先生还于1910年创立中西医学研究会,以研究中西医药学、振兴医学为宗旨,这是一个创立较早并突破中西藩篱的医学组织。丁先生还相应地创立和发行医学刊物《中西医学报》,历时有20年之久。在医学科普方面,对于当时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肺结核病(肺痨),他给予极大的关注,翻译了日人竹中成宽的《肺痨病预防法》(1908年),又撰写了《肺痨病一夕谈》(1911年)和《肺病最经济之疗养法》(1940年),普及防治知识。20世纪30年代丁先生哲嗣丁惠康先生大力推行采用X光检查发现肺结核患者,即是接受了乃父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学  丁先生以30余年之力,于1928年完成了一部大作《说文解字诂林》,凡66册。广搜历代有关《说文解字》的著作共182种,1036卷,依在小徐(徐铉、徐锴)原本,每字为一条,罗列诸家之说,“读者检一字而得数十家之义”,十分便利。丁先生为此倾注半生心力,故名其居所为“诂林精舍”。四字扁额由民国元老吴稚晖(敬恒)题篆。后又于1932年编成《说文解字诂林补遗》16册,70卷,合计82册,堪称《说文》注释之总汇。丁先生66岁之后,老当益壮,又辑成《尔雅诂林》、《群雅诂林》、《释雅诂林》、《方言诂林》等。在丁先生赴日考察时,得以寻获在我国久佚的唐代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100卷,及宋僧希麟撰《续一切经音义》10卷,乃将二书合编为《一切经音义汇编》,以石印出版,这两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古代字典从而得以在国内广泛流传。  三、佛学  1916年,丁先生大病不死,乃潜心佛学,笃究佛经,笺注经典。并从44岁开始素食,故自号畴隐居士,又号破纳、济阳破纳。以笃信佛学,又号守一子。在佛学方面,撰有《佛学撮要》、《心经精义》、《六祖坛经笺注》。影响最大的,则推《佛学大辞典》(16册)。全书收载辞目3万余条,共300万言,历时10载完成。辞目包括佛教典籍、专著、典故、术语、名词、名僧、史迹等,重要专名下,注以梵文或巴利文。与此书相辅,又编印了《翻译名义集》与上述之《一切经音义汇编》。此外,他还编有道学书多种,如《道藏续编》等。  四、古钱收藏与研究  丁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古钱收藏家。他自幼即喜收藏古钱,以后历年收藏甚丰,并曾购得袁世凯之寒云“藏泉一箧”,均属珍品。所藏可谓“上溯周秦,下迄逊清,无不完毕”。丁先生的兴趣受好,总是和做学问结合起来。1940年,他与张絅伯等成立了中国泉币学社,两任学会会长,并每季出《古泉学》一册。撰有《古泉有裨实用谈》,编撰《古钱大辞典》(12册),《拾遗》1册,《历代古泉志图说》2册,《历代泉谱》2册,《古泉纲要》1册,并刊印有《泉志菁华录》。此外,有关古钱的著作尚有10余种。《古钱大辞典》与《佛学大辞典》、《说文解字诂林》号称丁先生的三大巨著。这三部大书,近年均又影印出版,有的还不只一次出版。  五、数学  丁先生早年师从清代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并曾在无锡俟实学堂和北京京师大学堂教授数学,数学堪称是其一生的至爱。他在40年以前,自认“将以算学隐身于畴人间”,故自号畴隐。畴人者,是古人对历算家的称谓。在无锡任教期间,为了便于人们了解历代数学著作,即撰有《算学书目提要》刊行。32岁自京返沪,撰写《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八钱备旨》、《形学备旨要草》并刊行。  六、文史及其他  丁先生雅爱诗文,他前后编印有《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魏六朝名家集》、《八代诗菁华》、《陶渊明诗笺注》、《历代诗话续编》28种,《清诗话》42种,《宋九僧诗》及《诗钥》等。他自己亦有诗作。此外,他在早年还用日文编写有《东文典问答》、《广和文流读法》。  回顾丁先生一生的著述,不难看出他创作力的旺盛。其著作近乎传奇的繁富,令人惊叹,甚至令人难以置信。这无疑与他一生不慕功名利禄,勤勉治学分不开。他一生的业绩,证明他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家,而是一位学贯古今中西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生活的时代,在医学领域,可谓并世无双。医林中有这样一位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医学界的光荣和骄傲。在丁先生治学范围内的某一个领域,后人可能会赶上或超过他,但若在全部领域与丁先生比肩,甚至超过丁先生,恐怕是很难的了。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4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6:00

    话说钱票——访河北经贸大学货币研究所所长戴建兵





     钱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钱币收藏界的关注。近日,记者就钱票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河北经贸大学货币研究所所长戴建兵教授。  记者:戴教授,最近看到你写的《中国钱票》一书,你是否一直在研究钱票?请你能简单介绍一下钱票。  戴建兵:是的,《中国钱票》一书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是我研究的一个课题。钱票是指各种经营性或行政部门发行的小区域流通的货币,多在县或县以下的乡村流通。  这种小区域流通的货币名称是千奇百怪的,诸如钱票、银票、私票、花票、流通券、私帖、街帖、商帖、银帖、屯帖、代价券、土票、土钞、凭票、抵借券、工资条……硬币有银两、铜钱、铜元、银元、银角等。由于他们的初始形式在清代前、中期时被人称为钱票,我们也就将其泛称为钱票。这些钱票具有一般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等。  记者:以前钱票在我国的货币研究中,似乎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戴建兵:过去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经济中的这种货币形式了解不多,在对中国经济或货币问题研究时一般采取忽略的态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钱票在近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十分巨大,种类极多,在近代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九年(1912-1920年)间,农商部通过对各地钱业,即官钱局、银号、钱庄和其他发行钱票的部门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在此期间的一些年份,中国钱票的发行量曾达到过1亿元以上。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其他金融机构纸币发行情况并不乐观。一个国家银行或几个商业银行的纸币发行远远比不上各地钱票发行的总和。  我们在对中国钱票的研究中发现,近代全国除西藏以外的省区基本上都有钱票的发行,而且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基本上每县都曾经有过不同种类的钱票的发行。西北、西南省份的很多县也都发行钱票。而且每一个县都不是仅仅在某一年、某几个部门发行,基本上都是在很长的时间,极多的部门发行数不胜数的钱票。  记者:看来钱票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世界上其它国家是否也有钱票产生?  戴建兵:钱票的出现是世界性的。在世界各国,近代经济创立初期都出现过私人发行纸币的阶段,如在澳大利亚,十九世纪初时,就出现了大量的私人期票,在流通领域里占领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发行期票的单位和个人来自于各行各业,上有殖民地的总督,下有平民百姓,由于私人期票发行太滥,而使期票在低于面额的情况下流通。  再以日本为例:在日本也有和中国私帖相类似的藩札。藩札当初称为“金札”、“银札”、“米札”、“钱札”或“楮币”,这种藩札包括江户时代发行的纸币和明治时各个藩发行的纸币。藩札的形状,粗略来分,可以分成三种:即印刷体、手写体、两者并用体。印刷体的藩札大多印有图画,票面正面一般分为三或四个部分,即面额、发行地、发行的年份、铭文及发行人兑换人的姓名,背面分成二或三个部分,也标有面额、铭文和发行及兑换者的姓名。手写体的藩札,大多是在印刷好的票面上用手写上面额、发行和兑换者的姓名,并加盖黑或朱红色的印章,第三种则为两种的混合。藩札的大小,一般而言,长约150-160mm,宽30-40mm,但也有比这个尺寸或大或小的。藩札上的面额一般都基于幕府发行的金银铜三种货币,故而藩札又叫金札、银札、钱札,通常以银札为最多。  记者:我看到一些钱票上的图案很美,而且内容广泛,有不少民俗的东西。  戴建兵:钱票的研究扩大了我国纸币研究的范围,从而使钱币学深入到了文化研究层面。钱票上面的图案大多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写照,也是我国美术史特别是版画史研究的极佳题材。中国钱票上的图案一般由下面这几类文化内容构成:一是古戏文,比如宣统年间四川自流井公所富厂发行的钱票背面,就是一张精美的《白蛇传》的图画。二是传统小说中故事。一些钱票特别是背面的图案有时就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比如武松打虎等等。三是传统或宗教故事,如四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濯河坝烟房发行的钱票上就有完整的十孝图。四是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在钱票图案中比比皆是,是研究中国民俗学的一座宝库。  从清代光绪朝盛京宝泉兴发行的一枚钱票的票版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整个版面上有很多中国历史故事的图像,如耻与贪功者为伍,隐于山中的介子推、力主以秦粟赈晋饥民的公孙支、楚国的神射手养由基、春秋的齐桓公和贤相管仲、伍子胥过韶关、专诸刺吴王、西施浣沙、西施进吴宫、吴王和伍子胥议政等等,全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版画。  民国初年到1927年,出现了受新式钞票或新的思想影响的钱票图案。首先是钱票上绘有大量有近代气息的图案,比如反映革命的铁血十八星的旗帜、国民党的旗帜,象征中国人醒来的狮子图案,反映中国人对工业追求的近代样式高大的建筑、飞驰的火车……竖版的钱票开始减少,而且图案也尽量减化,原来钱票中存在的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文逐渐看不见了。后期的钱票,图案开始仿当时流通的大银行钞票上的图案,如交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钞票的图案,尽管没有水印,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近代钞票上才有的连线。还仿一些近代钞票上的图案,如孙中山头像、房屋、近代的交通工具等。  记者:钱票是怎样制作的?它有防伪功能吗?  戴建兵:在制作上,一开始的时候,钱票是由牛角或其他硬木制成的类似于现在的印章之类的图章,在纸上固定的位置进行加盖,如钱庄的名章、防伪的各种图章,地址章等,最后再用手将面额写入钱票的正中位置。后来人们又进一步使用了固定的面额章,如凭票付八五钱文,只留钱数最后书写。由于伪票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在防伪上下功夫,这样,到了清末民初时,钱票一般就由多种印章拼成一块整版,而且形式也在国内有了统一的趋势,一般由这样几个主图案构成,一是在钱票的最上端有一个图案或文字章,上有人物、风景或诗文,下面以面额空框为中心,四周绕以一周文字,多为古代名文,再绕以一周图案,多为民间传说及古典故事,中间留有空白写面额。最后人们干脆将其制成一块整版,甚至面额也已经固定了。  记者:我们看到钱票有竖幅的、有横幅的,而且,竖幅的较大,横幅的较小,图案也多有变化,请你介绍一下这一情况。  戴建兵:钱票从1927年到1945年,从竖版向横式钞票演变。这一时期的中国钱票,越来越向小的方向发展,而且时间越晚,横式的就越多,那种竖版大型的钱票已经看不到了,最后,竖版钱票基本消亡,代之以小而横式的钱票。  在图案上也有了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即地域性的标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钱票上,使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些流通范围很小的钱票。印制的水平再也没有过去高了,多是单色印刷。  金圆券崩溃时期是中国钱票粗制滥造的时期,一般仅随便在纸上印刷上一些文字,盖上个章就可以了。从纸张到印刷都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毫无艺术性可言。  记者:伴随着人们对钱票的了解不断增多,钱票收藏者也越来越多,请你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些钱票收藏应注意的问题。  戴建兵:钱票的收藏现在是纸币收藏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不论是从文化还是投资角度都十分有意义,极有发展前途。由于钱票的发行者十分复杂,因而钱票收藏中可以分离出很多专题,如商会发行的钱票,工厂发行的钱票,钱庄发行的钱票等等,此外也可按不同地域进行收藏,按钱票的不同内容进行收藏,目前钱票收藏又有很大的突破,一些藏家开始收集加盖在钱票上的各种图案精美的印章。从投资角度而言,现在清代钱票的市场很火,一些图案精美的钱票也是炒家追捧的对象。  由于钱票收藏的火爆,各地市场上均出现了一些伪品,钱票由于其发行机构的复杂、品种的多样而使辨伪的工作难度加大,因而广博的知识对于钱票的收藏也是十分重要的。  链接  戴建兵,河北经贸大学货币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新加坡亚洲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东方钱币学会会员。  曾独立承担两项国家社科课题,一项韩国基金课题,一项日本和平基金课题,主持完成十余项省部级课题。现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代表著作有:《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金钱与战争———抗战时期的货币》(文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商业业银行纸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钱票》(中华书局)。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5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7:00





    著名钱币学家戴葆庭








       戴葆庭(1895~1976),号足斋,绍兴人。祖居陈家封,世代务农。父炳荣,扇庄画工。葆庭幼时因家境清寒,只读过私塾2年。11岁时学徒米店,备受艰辛。自幼酷爱收藏钱币,民国9年(1920)后,辞去米店职业,走上专事收集和研究钱币的道路。几十年间为收罗古钱,长途跋涉于穷乡僻壤之间,风雨无阻,寒暑不恤,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日积月累,收藏渐丰。为得到艺术上的共识,刻意研究相关的文物,从印章、瓦当,到青铜、陶瓷、玉石、书画,无不认真钻研。60多年间,几乎每天和钱币打交道,一过手便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枚钱币,在长期的实践和反复摩挲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在钱币鉴定中具有高人一筹的水准,被钱币学界誉为南戴(葆庭)北骆(泽民)。三四十年代,丁福保编纂《古钱大词典》、《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学纲要》等钱币丛书,在古钱的取舍和鉴定方面得到戴葆庭的鼎力相助。民国29年(1940),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创办双月刊《泉币》杂志,出刊32期,戴负责日常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又与钱币界同仁联谊成立寿泉会,编印《寿泉集拓》,流传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供职于上海文物商店,享受专家待遇,为带培学生,讲授并编写了钱币学教程。五六十年代,彭信威编著《中国货币史》,涉及钱币学方面的知识,得到戴葆庭的很多指点。期间,还应聘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鉴定钱币,提供文物定级意见。    30年代有《足斋泉拓》3册传世,晚年又整理集成《珍泉集拓》、《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上下册。在其故世后,由新华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后者被授予当代钱币学最高学术奖——金泉奖。其〖FJF〗*:〖FJJ〗集的珍泉名品相继归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等单位。1959年,将收藏的包括平靖胜宝当千等孤品在内的119枚太平天国珍稀钱币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到文化部的嘉奖。    平生爱读史书,勤练书法,好绘水墨兰花。待人处世,重然诺,轻名利,助人为乐,在钱币界颇受好评。    夫人沈燕三,绍兴人。精于钱币墨拓,追随戴葆庭奔走南北,历尽甘苦,襄助之功,弥足称颂。胞弟葆湘,精于钱币鉴定。子志强、志茂(沈鸣镝)皆继承父业,为钱币收藏和鉴定行家。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6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8:00





    艰苦岁月 我的印制边币生涯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7楼 发表于2006-08-26 03:41:00





    一位为中越货币文化研究的拓荒者


    广西钱币学会 · 2004-9-2 9:59:00







    张世铨先生是四川德阳县(市)人,1933年11月15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现任广西钱币学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但重视民族文物、考古、而且也很重视民族学的研究,先后在《民族研究》、《民族学研究》······上发表的论文《汉句町四题》、《僚非越说》、《论越文化》等都有独到见解,其前两文分别获广西民族研究学会1984、1988年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其《汉句町四题》一文,1999年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第一卷“华人卷”,而备受世界学术界关注。在右江革命文物馆工作的四、五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左右江革命史料,于1975年撰成一本较系统而简明的《左右江革命斗争大事汇集表》;1977年他又带病参加自治区文化局组织的革命史调查;并承担起主编《左右江革命史料汇编》的工作; 1985年广西党史办公室编辑《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大型资料集,特邀他参加编审工作。从而成为左右江革命史料收集整理工作最有成绩和奠基者之一。
    岁月沦桑,人生苦短,我们与张老的深厚友情是难以用笔墨所描绘,回溯往事,音容宛在、謦颏优存,忆昔日推盏痛饮,以酒当歌论英雄,先生颇有军人慷慨豪情。张老勤而好学、见多识广,加上理论水平较高,又有扎实的学术功底,
    张老长期担任区学会秘书长一职,秘书处日常事务性大量的工作他也亲力亲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大家一直视他为尊敬的导师与楷模,退休后,张老又任学会的副会长,并主持各种学术研究工作,直至重病后还经常关心铜元课题组的进展,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每当我们看到他刚走出医院拖着那消瘦的身躯还到学会来检查指导工作,秘书处领导和同志们再三劝他多保重身体,加强治疗,祝张老身体早日康复。大伙也再三到医院探望他,孰料噩耗传来,竟成永诀。悲失良师,不尽酸楚,沉痛撰祭文,悼词以寄哀思。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8楼 发表于2006-08-26 03:45:00





    刘鹗







    刘鹗,1857-1909年,原名孟鹇,后改名鹗,字铁云,号老残,笔名洪都百练生,蝶隐等。室名:五十瓦登斋、百瓦登斋、两百瓦登斋、抱残守缺斋、慎记书庄。原籍丹徒(江苏镇江)人,后移居淮安(江苏淮安)。为晚清著名小说家之一,亦是一位古文物收藏家。    刘氏以洪都百炼生为笔名的章回体小说《老残游记》,所记在山东的种种见闻,反映晚清社会现实,小说在第十四回中,有论谈泉币者。    八国联军之役王懿荣殉难,所藏文献尽归刘鄂,岿然为海内巨室,刘氏所藏大至分如下几类:    一、《铁云藏龟》六册。光绪二十九年(一九O年),刘氏从所藏五千余甲骨片中精选千余片,石印此书,成为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的著作。    二、《铁云藏印》。将玺印三千余品,分钤四册。    三、《铁云藏陶》。以所藏出土陶器,拓印成书。    四、《抱残守缺斋藏器目》一卷,由鲍鼎辑,列所藏彝器等物。    五、《铁云藏泉》。收录古贝四种,蚁鼻钱四种、空首布七十一种、大小圆肩桥足布二十一种、方肩桥足布六种、大小肩足布六种、小方肩和尖肩足布八种,小方肩方足布八十七种、圆首圆足布十种、圆首圆足古孔布二种,最后列契刀五百和错金一刀各一种,皆为拓片,甚珍贵,其中古币稀见之品不少。    六、至于善本书籍宋明拓碑贴、历代法书名画,则亦相继影印出版。    刘氏在收藏同时,与当时有名的藏泉家过往甚密,为潘伯寅、杨继震、胡石查、鲍康、王戟门、王懿荣等,因此,其成为晚清泉币收藏界的知名人土。
    刘鹗(1857--1909)
    江苏丹徒人,我国近代著名小说家,也是颇有造诣的金石学家.出版了<<老残游记>>,<<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藏封泥>>等等.
    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王氏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此外,刘鹗又收得方若所藏的300片,刘鹗之子大绅亲往河南收得1000多片,前后共得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
    刘鹗积极刊布甲骨文资料,促进了甲骨学的发展,他1930年出版的<<铁云藏龟>>一书,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从此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刘鹗率先将甲骨文材料拓印出版,在家骨学史上也有开创之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29楼 发表于2006-08-26 03:46:00





    钱币专家赵盾











       赵盾,男,汉族,1924年生于广西北流市,中共党员。
       1948年,在广东中山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广州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任地下学联的机关报《人文学报》编辑。1949年8月,按组织安排,取道香港转移到东江游击区一支队教导营学习。
       全国解放后,调回广西工作,历任玉林地委宣传部秘书、新华书店经理、文工团领导、地区大众报副总编辑等职。1963年调到广西日报社,历任农民版副主编、日报编辑组长、编委、总编办公室主任等职,1987年初离休。离休后从事新闻理论的探讨及钱币、邮票的收藏与研究工作。曾分别任广西记协、广西新闻学会、广西集邮协会、广西钱币学会的首届常务理事、兼任《新闻潮》、《广西集邮》杂志的副主编、主编。现为中国钱币学会、广西记协、广西邮协、广西新闻学会、广西钱币学会会员。
       藏品以钱币、邮票为主,兼集毛泽东章、纪念章、书写笔、名片等。组编了“先秦货币”、“20世纪百年百名人币”、“奥运纪念币”、“传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邮币一家亲”等专题邮币集。译作有《来自莫斯科的爱情》等,参与《广西历史货币》(获全国金泉奖的大型钱书)的编辑工作。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