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8838 | 回复 34

    隆重推出:古钱界名人轶事(不断更新)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0楼 发表于2006-08-26 03:19:00





    罗振玉









       




    罗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O年),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俑庐、抱残翁,晚年曾获溥仪所颁之贞心古松四字匾额,遂以“贞松老人”自号。浙江上虞人。以诸生荐举,补学部参事官,任农科大学监督,南书房行走。其室名很多,有“宸翰楼”、“唐风楼”、“吉石庵”、“面城精舍”、“贞松堂”、“楚雨楼”、“鸣沙石室”、“敦煌石室”、“嘉草轩”“玉简斋”“殷礼在斯堂”、“大云书库”等。
    罗氏辛亥革命后,侨居日本最久,民国八年(1919rh )返国,居上海、天津。毕生尽力于搜集史料及传印古书,有裨于儒林甚大,据有关史料记载:罗氏好刊古书及前人遗著未刻者,先后得到二百五十余种,九百余卷,著书百余种,约二百五十卷,其为类至广,容纳亦至赅博,在此不在细述。仅论其刊布金石书画、文物考古、整理商契遗文,罗氏所编辑有《古籍丛残》、《鸣沙石室遗书》、《吴门四群子法书》、《南宗遗钵跋尾》、《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墨林星凤著雪堂书画跋尾》、《殷墟书契考释》、《雪藏古器物簿录》。    罗氏精研钱币,收藏颇丰,在《俑庐日札》中云:“予藏明刀近三百品,颇有鲍李及近来藏泉家所未见者,内一两面文字有三字者,惜为儿童磨砺,仅存四分之三……”。尝收得《泉汇》稿,其函板数不等,有“大夏真兴”一品,《泉汇》入无考别中,虽有“是夏赫连勃勃物”之语,却为刘燕庭所疑,罗考为夏物因号《赫连泉馆》。罗氏另著有《四朝钱币图录》一卷、还富藏钱范,著《古器物图录》,专收先秦币范。卒于旅顺,年七十四。
    罗振玉浙江上虞人。字式如、叔 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15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 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 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死于旅顺。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求购,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与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初名国祯,字静安,伯隅,号观堂、礼堂、 永观。16岁入州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校对。二十七年春到武昌,在农务学堂任译述(教员);同年秋到日本留学。次年夏回国,编译《农学报》及《教育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到宣统三年(1911),先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又在学部任职。辛亥革命爆发,与罗振玉等避居日本,致力于古史研究。1916年春回国,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兼任仑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3年充清故宫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在敦煌学方面,与罗振玉、董康等积极校理、研究敦煌写卷,撰有《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唐李 慈艺授勋告身跋》、《唐写本残职官书跋》、《唐写本大云经疏跋》、《唐写本老子化胡经跋》、《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 像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敦煌汉简跋十四》、《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唐诸家切韵考》、《陆法言切韵断片跋》、唐写本食疗本草跋》、《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唐写本太公家教跋》等。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1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0:00





    名士方地山









                                               钱币学家方地山轶闻
                                     王贵忱
      方地山(1872-1936年),名尔谦,以字行;又字无隅,别署大方,江苏江都人。与弟尔成(泽山)少时在乡里并负文名。《古钱大辞典》有传。  地山初治经学,娴于辞章,擅长书法,对金石书画和古籍版本诸学多所精通,尝延为袁世凯西席。居天津20年,唯泉币是好,晚来以精研泉学著称于世。以其赋性放达,虽寝馈于古泉间,却不作著述传世想,遗留下来的言泉文字甚为少见。他的友人宣哲(愚公)所撰地山小传中,引录方氏《述钱德》一文,乃其罕见的专论文章。移录于下:  金文多阴款,钱独用阳识;钟鼎彝器虽有文字,傅以无文之铜,或数倍至数十倍,钱则无文字处之铜最少矣;彝器文多古籀,古钱中刀布即具此体,而唐以后钱,篆、行、草、隶各体备焉;金文之书者,皆无主名,唐以后钱出御书或书家之手,史传可征、金文取证经典,穿凿附会,强半曲说,其时代尤滋聚讼,钱则面文既多纪元,其铸造所在地及钱监之名,时见幕文,视正史《食货志》尤可信;作彝器者,虽多属王朝侯国世禄之家,然市粥之物亦不少,铸钱督以专官,为一代经政,故工尤良,质尤粹,是古钱之可宝贵,胜其他古器物者有六焉①。  读过这段论文,可知方氏对古彝器及其铭文并非无所知,只是对古泉特为钟爱情深,故为之表述钱德。方家原是饶于资财,又精鉴赏古器物,富收藏,而因专好古泉,旧藏金石书画等名器,多出以易泉,所藏古币称富一时。民初时期,为泉坛所艳称的天成元宝、大蜀通宝和建炎元宝等大珍品,地山皆有之,其他精异之品甚多。其为人豪爽率真,其他事务不与闻,谈到某处有珍贵泉布,便精神为之一振,往往不计值购求,务求必得而后可。家无储蓄,以至晚年尝举债度日。闻其困顿时,友人资助多金,不作谢意,而有旧友困苦,犹复当年豪举,解囊相助无少吝,不以盛衰变态,故为亲旧所重。平时腰缠钱串累累,虽冬夏不去身。据郑家相先生回忆,说及他于1917年在上海会见方地山先生时的情景,饶有风趣。摘录于下:  松丈(即郑希亮,字松馆,民初时期的泉家)尝来沪。一日予偕(张)絅伯往访之。至四时许,同游五马路之怡园,遇(程)云岑、(邓)秋枚、(张)叔驯正在翻阅摊间占泉。未几,(宣)愚公偕大方至。大方者,江都方地山尔谦也,时亦在沪。于是围坐品茗谈泉,并各出新得,互相传观。独大方所携最多。在其衣袋间出泉十余串,每串二三十或四五十不等,大小不一。唯钱经摩擦,色泽如新,真伪难辨。串中虽多伪品,而珍希亦不鲜。内有绍定元宝大钱及贞祐通宝折二,为海内孤品。絅伯及予,均看不忍释。予戏问之曰:“先生置如许古泉于衣袋间,不亦重乎?”地山曰:“予冬日袋十六斤,夏日八斤。视古泉为第二生命也,何重之有?”地山善谈论,笑话百出,满座为之春风②。地山不讳言所藏钱中有赝鼎,有时迳自称伪泉大王。其实他对古泉独具只眼,凡经目验的泉币,即刻能判断等次不爽。崇庆泉之真伪众论歧出,地山独排众议,出高价收之,识者无不奉手钦服。有时明知其伪,只要制作精妙美好,不惜重值收之。尝谓:五百年前旧作与新铸并列,宁取其精,不重其旧云。论者以为奇癖。郑氏称其藏泉多伪品,非贬义,乃标榜方家藏泉特点耳。  地山集泉轶闻佳话固多,然无如其为女儿订婚、出嫁一事为移风骇俗。请述之:袁克文(寒云)及袁世凯次子,为方地山入室高徒,对其师敬事惟谨,深得心传,以风流文采著声于时,有民初四公子(之一)之称,亦长于古泉学。方、袁有师生之谊,既是吟咏声党,又为孔方兄同道,过从益以深。寒云长子家嘏(伯崇),娶地山之女方根(初观)为妻。当初双方定婚,毫无仪式及世俗礼币之赠,两亲家只是各出一枚珍贵古泉交换,算是完成了定亲之仪。乃至结婚之日,仅在旅邸中一交拜而已,地山即兴制一联记其事云:“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怀淡酒便成婚”。如此自记破俗故事,为前所未闻。郑逸梅老先生是寒云故交,熟悉其旧闻,往承寄赐所著《袁寒云的一生》③一文,因得略知这一佳话梗概。  地山写联文,多记风月场中事,上录联语乃述子女婚事,略及时事者,殊为少见。已故周叔弢丈在1980年7月11日致我信中有一段谈到地山联学,称:“大方先生书扇,顷已检出。兹寄去二枚,祈查收。大方先生名尔谦,字地山,江苏扬州府江都县人。幼有才子名。以擅联语名于世,有‘联圣,之称”④。在此之前,承见告大方先生书赠给他的对联和扇页不少,尚存写扇二三十把,后检出送我两把留念。两扇均未上过扇骨,是扇面高市制七寸半的大扇,两面书写,皆有叔弢丈上款。书法清逸潇洒,笔意天真焕发,气象雍容阔达,很是有点名士派头。有一位与笔者交往深的前辈,对书法研究精到,见之激赏不已,尝奉赠一扇。另一扇亦为其携去京寓观赏,近始归还。现将此扇发表出来,以与泉友共赏。  往昔我从旧报刊上辑录一册《寒云泉简钞》,以叔弢丈与寒云友善,特持呈请题首。蒙见允作长题。老人家书法高华韵雅,文词简贵,书题如平常言事,娓娓而谈而意蕴深厚。对方氏泉学掌故如数家珍,读之旨趣环生,有引人入胜之妙。全文录下:  大方先生、寒云二丈,余时与往还。寒云居沪久,藏泉随手散去,余未得见。大方先生则过从甚密。藏泉束之腰间,每见必取出相与摩挲,昂首高谈,狂态逼人。书中(案:指笔者辑本《寒云泉简钞》一书)所言,如四画大观、端平、咸平、大绍定、崇庆、招纳信宝、天兴宝会,皆余所习见者,至今记忆犹新。大方逝世,余适不在天津。归来,其藏泉已不可踪迹,是为憾事。余甥孙鼎,亦好古泉,所藏甚富,生前献之中国历史博物馆,可为泉幸得所。贵忱先生精于古泉币之学。顷来天津,余得畅聆教益为快。这段因缘不可不记,并书琐事数则于后云。一九八一年九月,周叔弢记,时年九十一⑤。周叔弢先生,名暹,安徽秋浦人。生于1891年7月,1984年2月在天津病逝,享年九十有三。先生是德高望重的著名藏书家,渊博资深的古籍版本学者。旧藏宋元刊本及名家钞校本等珍贵图籍富极一时,为近七十年间藏书家中未尝散失之硕果仅存者;晚近又喜集明清活字本,所得亦甚多,俱已先后捐献给国家。五十年代初,笔者初习为版本之学,有幸得与先生邂逅于天津天祥商场书肆,获蒙指点版本之学。其后,因循未能通候二十余年。至1980年初,始得晋谒请教学艺事。公性谦和敦厚,每寄呈习作小文求教,偶有一得之见,辄许之,或宠以鼓励词。对晚辈诱学之热心,在此题记奖饰语中亦略可见之。周丈中年时期爱好过泉币,晚年则著意于古籍研究。这篇题记是老人家91岁高龄时写的回忆录,介绍的又是民初泉坛名宿,因为泉之,并附记数语联结故事也。     附注  ①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  ②郑家相《梁范馆谈屑》(六),《泉币》19期,1943年7月。  ③郑逸梅《清娱漫笔》(增订本),上海书店印行,1984年7月第2版。  ④⑤均见《周叔弢先生遗札十四通》,《社会科学战线》第一期,1985年。(录自《中国钱币》1992年第1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2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1:00





    袁克文











    泉家袁寒云轶闻二三事                                       可居
      在《钱币学家方地山轶闻》一文中(见今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曾涉及袁寒云与方地山之轶闻。兹就涉猎所及,摭录寒云学艺方面轶闻二三事,或可稍补近世泉坛掌故。在谈到正题之前,对其身世略作简介如下:  袁克文(1890—1931年),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系袁世凯次子,河南项城人。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为文章,一十有五能诗赋,少有神童之称。年十八以荫生授法部员外郎,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任过的官职。以其早熟,富有才华,在1906至1908年随父居津沽时,便从老辈罗瘿公、吴彦复、方地山诸名士游。复以家教熏染,自少时就与古器物、词翰结下不了缘。及至宣统即帝位,世凯被罢官归河南乡居,寒云随之弃官回洹上。其后,寒云弃绝仕途,以贵公子蹉跎放荡著称,要以诗文酒会终其后半生。实则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固有消极的一面,而勤于著述乃是更为主要者,留下大量著作,内中不乏文情并茂之作,尤以对古物著录及其研究文章,具有参考价值。摘其可为谈助者介绍一二。多才多艺的“皇二子”  对袁寒云为人为学影响之大的,无如他的老师方地山了。地山才气横溢,素有江都才子之称。举凡诗词书画和鉴古诸事无所不通,晚来以善作对联名重一时。寒云直承师学,敏学强记,大有出蓝之誉。在他出仕之前,便以文采华赡、擅长声律见称于父执辈。1914年,由易实甫选定其少作,刊为《寒云诗集》三卷行世。倚声之作不少,但不自爱惜,生前未能印出。直至殁后多年,始由张伯驹等人辑为《洹上词》付诸油印。地山善制联语,有联圣之称。寒云亦长于此道,所作甚多,有联贤之谓。寒云又雅嗜京剧、昆曲,为京津名票。不但精通戏剧理论,写过评戏文章,又能粉墨登场。曾与欧阳予倩、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人同台演出,论者评为字正腔圆,不让名伶。关于他演戏的故事,新近故去的掌故学家郑逸梅老先生在《袁寒云的一生》一文中,有一小段生动的记述:  (寒云)又演《惨睹》,饰建文帝,影载《游戏新报》。范君博题诗其上云:“有脚不踏河北尘,此身即是建文身。闲僧满腹兴亡史,自谱宫商唱与人”。他演该剧,触及自己身世,沉郁苍凉,回肠荡气。方地山听之,为之潸然下涕。  文中“触及自己身世”之谓,乃指与其兄袁克定有矛盾。当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忽有疑寒云谋建储者。寒云乃恳请其父依清制,授为皇二子以释疑。当洪宪之际,寒云肆力购求宋版书,所得书加钤“皇二子印”,借此自晦以避祸。他们兄弟之间有难言之隐。寒云自比陈思王,一则认为才华足与曹子建相埒,二则煮豆相煎同于子桓之迫害。两人不相来往。后来寒云病殁,有黄峙青其人哀挽诗云:“风流不作帝王子,更比陈思胜一筹”。我在四十年前,买到过一厚册石印本《友林乙稿》,书本宽大,染黄纸精印,骤视之与宋本无异,乃寒云督造之书。记得此书有“皇二子印”印识,何种印文则不复记忆。往昔在古钱家骆泽民先生处,见到一枚“招纳信宝”钱拓,钤有“皇二子”椭圆形圆朱文印一方,当是寒云遗物。此印写刻甚精,与名画家溥儒常用印“旧王孙”适相媲美。兹是此二印背景不同,但印语皆贴切印主身份,体现出名士派的气味,与那些印文故作狂态者大不相同也。  关于寒云为人,昔时曾叩问过周叔弢丈。略谓:寒云学识宽,多才艺,设使分予众人,足可使多人名家。又称他赋性质直,疏于防小人,一语投契,便信之不疑,往往受人捉弄云。勤于致力古钱币研究  寒云不仅长于文艺,而致力于学术方面更为宽广,主要从事善本书和金石书画考证,精鉴赏,富收藏,成就昭然。先后所得宋本书29种116册,自署“皕宋书藏”,坐拥书城,有直驾黄丕烈‘百宋一廛’之上意。得宋刻巾箱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辟八经室储之。著有宋本书提要书稿,后由周叔弢先生为之刊出,题为《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举此数事略可知其于古籍版本学之造诣。他在收藏书画名迹和古器物,亦颇有所得,并勤于考证张之。就其研究功力深,发表论著多,则要算古代钱币之属。  他对古钱币发生兴趣,始于光绪末年,受方地山影响。著意于集藏和研究古币,乃起于袁世凯帝制自为期间,可能与表明无争取立储之意不无关系。从他公开发表的所藏钱而言,多属中等以上的名誉品。如郢爰金钣、文信、一刀平五千、大泉二千、郭记面牌、宣和元宝小平银钱、准五百文省铜銙牌、阜昌元宝小平和高昌吉利等钱,皆不可猝得之品,由此见其泉学之深。其言泉文章,多数是刊载在上海《晶报》、《半月》等杂志,《古泉杂诗》数十首则在《小京报》上连载。这些说泉诗文,多是在民国十年前后发表。其中在杂志上连载的专著有《泉简甲编》一卷、《古逸币志》、《泉摭》、《述货》等,均未出过单行本,见到的都是剪报本。他的谈泉文字短小精致,多属标榜师友间藏泉之作,以文词雅洁、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见胜,一时颇得时誉。其藏泉又不囿于中国古制,外国金银币兼收并求,事见《寒云日记》中。又选取自藏的外国金银货币二百余品,每纸均以精楷亲加题注,装拓为四册,名为《世界古今货币一斑》。共装拓两部,一自存,一让人。往承周叔弢丈见告,寒云赠给他泉谱四册,已连同其他善本书捐赠给天津图书馆。当时未能详细叩问书的内容,不知是否即《世界古今货币一斑》一书?  二十年代中,东南一带的泉币学家云集上海,一时甚为活跃,寒云是中坚分子之一。1926年,张叔驯在上海创办古泉学社,由程文龙董理其事,寒云和罗振玉、董康、宝熙、陈敬弟、周德馨、陶洙、方尔谦、张丹斧、宣哲、刘体智等皆其社中人,都是知名人士。1927年之后,寒云似乎未再发表过泉文,可能和他后来的坎坷际遇有关系。以至后来鬻字为生,晚年穷愁潦倒,于1931年3月22日病逝在天津。寒云的书学画艺  寒云身后留下来的除了论泉等文章外,要算他的书法作品和画迹为识者称重。他曾经在天津和上海报刊上揭示笔单,公开卖字卖画,留存下来的字幅较多,画件则殊少。  寒云初习颜平原书法,继则博览唐宋名迹,而得益于金石牌版为多。其在学书上,是广益多师,学而善变,年方二十已形成自家书法风格。篆隶真草诸体,无不精通。笔者见藏寒云书法真迹精品,无虑数十件之多,皆是正书作品,篆书绝少,隶书亦不多见。往闻陈巨来藏有寒云篆书长联和隶书横幅各一事,他家则未之见。长篇巨制珍品,则要推寒云手写本《寒云日记》,惜原本久已不知流落何所,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刘少岩在1936年按原大影印两册本《寒云日记》。这一朱墨套印本,天地头阔大,纸印精美,如今已成为罕见珍本了。这里发表的一开袁寒云题曹?印书件,原是古籍版本专家潘景郑(承弼)师珍藏品,后知我集泉家书札,特为见赐者。此件是寒云二十岁时手题,篇名《魏曹?铜印》,文词洗练,书法妩媚。内容有关史事,特录下:     ?,操子。李姬生。奉从叔父绍后,建安二十二年封郿侯。二十三年薨。黄初二年追晋爵,谥曰戴公。是印出土安阳西山中,农人持以贻余者。宣统三年,袁克文。  案:曹?封爵事,见《三国志》卷二十《郿戴公子整》。唯今本《三国志》?作整。印证此出土印文,可见作?是。此之所以为金石证史之谓。寒云宝爱此印,随身携带,为心宠之法物之一。后因求张丹斧所藏汉熹平元年朱书瓶,一度质于丹斧处。郑逸梅先生在其《袁寒云的一生》、《辛丙秘苑之纠纷》二文中,记此印抵押事甚详。  至于袁寒云的绘画作品,更为少见。我在六十年代初,在上海广东路文物商店见到一张寒云所写彩色山水便面,当时订价两三元。正要付钱之际,这时彭信威先生从外边进来,见到此画便说他买这幅便面。由于我与彭先生是初识,这是第二次会面,不便争购,就由他买去了。此画笔墨甚精,构图简练,给人以清悠淡远的感觉。前些年,彭先生夫人韩绮芸同志来广州。我问到此画,她说有印象,可能还在的。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3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2:00





    晚清时期的泉币学家杨守敬











    杨氏生前便以书法名世,求书者虽出多金亦难得真迹一纸。及其殁后,守敬书迹益为名贵。印行《邻苏老人手书题跋》,则因其书名特盛也。笔者藏有杨氏致梁鼎芬(节庵)书札数通,今为附印其求梁氏代撰贺缪荃孙(筱珊)寿联文一通,用存一代名流佳话。此百年前泉家手泽,读来饶有清趣,唯其行草书间有较难辨认之字,试为释读如下:  节庵仁弟足下:贵恙当已全癒!顷闻缪筱翁不日七十寿辰。敝处拟制一联为祝,而未能作联辞,弟所知也。恳为我捉刀,是所至盼。特着小孙诣府,立待 撰就掷下。恃爱不情,唯 原谅。即请 大安!不庄。兄守敬顿首。三十日  如不可即就,烦寄东百老汇一百三十二号舍下为恳。案梁鼎芬善作文情并盛之短札见称于时,又特长制联语,一时名流若陈夔龙、朱益藩、黎湛枝、朱汝珍诸人,常请其代作。杨梁两家为金石文字交,故有请鼎芬代为操觚耳。(录自《中国钱币》1993年第3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4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5:00





    龚定庵收集古钱币轶事纪闻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又是在思想界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其著作对学术界发生过广泛影响。龚氏生当嘉庆、道光之际,其时考据之学方兴未艾,金石文字诸学号称大国,研究钱币的风气因之而益盛。继乾隆间官修《钦定钱录》之后,翁树培(宜泉)、张廷济(叔未)、初尚龄(渭园)等人倡导泉学于前,刘喜海(燕庭)、戴熙(淳士)和龚自珍诸人继承于后,著书立说不绝,研究成果跨越前代。定庵致力于钱币学功力甚深,只因钱学著述俱已失传,又以文名特著,集钱成就终于为学望所掩矣。  定庵与当时的文人学士多有交往,其本人又以治金石文字学见称于时,曾于道光五年(1825年)得汉凤钮白玉印一方,制作精妙,文曰緁伃妾赵”四字,考释为汉赵飞燕的遗物,贮之宝燕阁,遍征题咏,艳传不绝。龚氏不仅在当时泉坛上孚有声誉,在对古币的研求上也甚为勤奋。在清季钱币学家杨继震的未刊稿《差不贫于古斋论钱杂稿》中,有一则记录龚定庵欲求翁树培遗稿《古泉汇考》事,有云:“龚年丈定庵尝求此谱于朱虹舫先生。先生为宜泉门下士,曾谋刻是书而未果。见绣山《泉史》跋语(孔跋称其博洽精审)。”由知龚、杨二人原是世交,皆是钱币学家,其于翁宜泉《古泉汇考》一书俱加重视,故息息相通者。文中的“绣山”,即孔宪彝的表字。绣山昆仲与定庵友善,其过从行事见绣山《对岳楼诗续录》和定庵《己亥杂诗》中。杨继震所引绣山跋语原文,载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刊本盛大士《泉史》中,录之于下:  彝向在京师闻翁宜泉先生所辑泉谱博洽精审,龚君定庵属彝求其书于外舅朱虹舫先生家。盖外舅系翁之门下士,欲谋锓版未果而殁,是以翁氏谱流传绝少。其后,彝随宦淮壖,执经于娄东盛子履先生。先生与宜泉先生同抱古泉之癖,?寓都中得遍观苏斋(笔者案:翁宜泉之父翁方纲是著名金石书画鉴赏家,并以富收藏见称,苏斋是其室名)珍秘。南归吴门,犹寓书往来,辨析泉币源流,累累千百言。是书博采诸家谱录,征引繁富,不遗稗乘,而必以正史为折衷,编年系世秩然不紊,名之曰史,盖亦史学之支流也。彝与山阳郝君分校是书,附志数言于后。异日携至京邸质诸龚君,当必有欣赏不置者。而即此以推翁氏之谱,亦可以识其崖略已。道光甲午仲冬朔日,阙里受业孔宪彝识。  至于定庵藏钱情形,已不能尽得其详。近人宗惟恭在其编印的《癖泉书室所藏泉币书目》中,著录有龚定庵手辑、马起凤手拓本《古泉蜕影》一册,内容不详,不知此本尚存人间否?此外,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纪》列举龚氏收藏古器物之著者,分为“三秘”、“十华”、“九十供奉”三类。今将后两类中的钱币条目照录,其中“十华”类仅著录君宜王侯五铢钱一枚;而在“九十供奉”类中,则有康熙朝各行省铸钱板块三块和古布、金错刀、万石币、刳币(文日松)、涅金、大安邑、上行文币有宝字、武安、大布黄千、梁当金、直身古刀第二枚、莒刀桼千、且、垣、安阳七品、定平一百、孝建四铢、大明月、壮泉三十(笔者案:应作 十)、大货六铢、王金五铢、汉女钱、七罗汉大造象钱等。在上列诸钱中,如“壮泉”等希见币向称大珍,借此可略见定庵藏钱确是非同凡响。自乾嘉以来,言钱家每以有无王莽六泉十布论高低,而六泉十布又殊难成组配套,纵大力者欲罗致其全亦非易事。如能收得其中三几种,亦可视同泉林中之小康人家也。昔戴淳士在《古泉丛话》一书中,略述嘉道间诸家追求十布情形时,说:  “次布”以下,向不可得。吴逸庵从薙发人腰带间得一壮布,世无不知者。张燕昌始得全拓本,刻入《金石契》中。后蓄泉者问其富,则数布以对。然诸布尚有壮布,只吴氏一枚。其他如龚定庵宗政巩祚“次布”,夏松如明经之盛“么布”,燕庭“小布”,皆余所目睹手拓,而定为真物者也。近百余年间,古币出土日多,往昔被视为奇珍的六泉十布,在近世藏家中虽间或有之,但数量也不多,泉布配套的尤为罕见。即如“壮泉四十”,仍属显晦之间的“逸品”;想求一组十布亦非单恃财货所可力致的。而龚定庵在《甲乙编》中自述则称:“莽之十布,余获藏其八品,独少壮布、幼布耳。”据此可想见其藏钱之概。  综上所述,龚氏选钱眼界高,所藏不乏珍品,身后则不知所归,并其专著《泉文记》一卷亦久已亡佚,故为辑录旧闻,草成此小文,以存龚定庵集币故事云。(录自《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5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6:00





    龚定庵收集古钱币轶事纪闻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又是在思想界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其著作对学术界发生过广泛影响。龚氏生当嘉庆、道光之际,其时考据之学方兴未艾,金石文字诸学号称大国,研究钱币的风气因之而益盛。继乾隆间官修《钦定钱录》之后,翁树培(宜泉)、张廷济(叔未)、初尚龄(渭园)等人倡导泉学于前,刘喜海(燕庭)、戴熙(淳士)和龚自珍诸人继承于后,著书立说不绝,研究成果跨越前代。定庵致力于钱币学功力甚深,只因钱学著述俱已失传,又以文名特著,集钱成就终于为学望所掩矣。  定庵与当时的文人学士多有交往,其本人又以治金石文字学见称于时,曾于道光五年(1825年)得汉凤钮白玉印一方,制作精妙,文曰緁伃妾赵”四字,考释为汉赵飞燕的遗物,贮之宝燕阁,遍征题咏,艳传不绝。龚氏不仅在当时泉坛上孚有声誉,在对古币的研求上也甚为勤奋。在清季钱币学家杨继震的未刊稿《差不贫于古斋论钱杂稿》中,有一则记录龚定庵欲求翁树培遗稿《古泉汇考》事,有云:“龚年丈定庵尝求此谱于朱虹舫先生。先生为宜泉门下士,曾谋刻是书而未果。见绣山《泉史》跋语(孔跋称其博洽精审)。”由知龚、杨二人原是世交,皆是钱币学家,其于翁宜泉《古泉汇考》一书俱加重视,故息息相通者。文中的“绣山”,即孔宪彝的表字。绣山昆仲与定庵友善,其过从行事见绣山《对岳楼诗续录》和定庵《己亥杂诗》中。杨继震所引绣山跋语原文,载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刊本盛大士《泉史》中,录之于下:  彝向在京师闻翁宜泉先生所辑泉谱博洽精审,龚君定庵属彝求其书于外舅朱虹舫先生家。盖外舅系翁之门下士,欲谋锓版未果而殁,是以翁氏谱流传绝少。其后,彝随宦淮壖,执经于娄东盛子履先生。先生与宜泉先生同抱古泉之癖,?寓都中得遍观苏斋(笔者案:翁宜泉之父翁方纲是著名金石书画鉴赏家,并以富收藏见称,苏斋是其室名)珍秘。南归吴门,犹寓书往来,辨析泉币源流,累累千百言。是书博采诸家谱录,征引繁富,不遗稗乘,而必以正史为折衷,编年系世秩然不紊,名之曰史,盖亦史学之支流也。彝与山阳郝君分校是书,附志数言于后。异日携至京邸质诸龚君,当必有欣赏不置者。而即此以推翁氏之谱,亦可以识其崖略已。道光甲午仲冬朔日,阙里受业孔宪彝识。  至于定庵藏钱情形,已不能尽得其详。近人宗惟恭在其编印的《癖泉书室所藏泉币书目》中,著录有龚定庵手辑、马起凤手拓本《古泉蜕影》一册,内容不详,不知此本尚存人间否?此外,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纪》列举龚氏收藏古器物之著者,分为“三秘”、“十华”、“九十供奉”三类。今将后两类中的钱币条目照录,其中“十华”类仅著录君宜王侯五铢钱一枚;而在“九十供奉”类中,则有康熙朝各行省铸钱板块三块和古布、金错刀、万石币、刳币(文日松)、涅金、大安邑、上行文币有宝字、武安、大布黄千、梁当金、直身古刀第二枚、莒刀桼千、且、垣、安阳七品、定平一百、孝建四铢、大明月、壮泉三十(笔者案:应作 十)、大货六铢、王金五铢、汉女钱、七罗汉大造象钱等。在上列诸钱中,如“壮泉”等希见币向称大珍,借此可略见定庵藏钱确是非同凡响。自乾嘉以来,言钱家每以有无王莽六泉十布论高低,而六泉十布又殊难成组配套,纵大力者欲罗致其全亦非易事。如能收得其中三几种,亦可视同泉林中之小康人家也。昔戴淳士在《古泉丛话》一书中,略述嘉道间诸家追求十布情形时,说:  “次布”以下,向不可得。吴逸庵从薙发人腰带间得一壮布,世无不知者。张燕昌始得全拓本,刻入《金石契》中。后蓄泉者问其富,则数布以对。然诸布尚有壮布,只吴氏一枚。其他如龚定庵宗政巩祚“次布”,夏松如明经之盛“么布”,燕庭“小布”,皆余所目睹手拓,而定为真物者也。近百余年间,古币出土日多,往昔被视为奇珍的六泉十布,在近世藏家中虽间或有之,但数量也不多,泉布配套的尤为罕见。即如“壮泉四十”,仍属显晦之间的“逸品”;想求一组十布亦非单恃财货所可力致的。而龚定庵在《甲乙编》中自述则称:“莽之十布,余获藏其八品,独少壮布、幼布耳。”据此可想见其藏钱之概。  综上所述,龚氏选钱眼界高,所藏不乏珍品,身后则不知所归,并其专著《泉文记》一卷亦久已亡佚,故为辑录旧闻,草成此小文,以存龚定庵集币故事云。(录自《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6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7:00





    记印钞造币总公司原总经理殷毅











     战争年代的殷毅


    殷毅近照  
       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原总经理殷毅的采访,还是由一次和中国金融工会副主席王敬东出差所引起的。王敬东介绍殷毅时,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金融前辈的由衷钦佩,所以,在没有见到这位老人之前,先闻其言其行,心里也多了些敬重。
       春寒料峭。而当我怀着仰慕之情,来到位于北京半步桥小区殷毅的寓所时,心里却顿生暖意。目光矍铄的老人,安详而坚毅,不大的房间内,两面墙的书柜,旧的沙发,几盆淡雅馨香的花草,体现着老人的情趣。
       峥嵘岁月
       聊起过去的岁月,殷毅很有感慨,1940年,他从家乡镇江来到上海,在那个冒险家的乐园,他举目无亲,在一家百货公司当练习生,他白天努力工作,钻研技术,业余时间学习会计学及英文等知识。虽然清贫,但因为生活有目标,日子过得也很充实。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日本占领了英租界,公司关门。生活中的苦难,殷毅虽也能忍受,可是心理上的屈辱,让他感到无所适众,正是在这种时候,他寻找到了光明。1942年,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并来到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他参加了新四军,同时,进入淮南中学读书。
       3个月后,他被安排到淮南银行工作。不久,日本鬼子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殷毅随新四军转移到敌战区,打游击。那些日子,为了隐蔽,他们分组分散到老百姓家。由于是在敌人心脏,随时有生命危险,那时,部队行动变化无常,每天都没有固定的驻地,一有风吹草动,就得马上转移,常常是刚睡着又得起来出发。他们抓一些伪军,让他们来掩护游击队的行踪。直到日本鬼子从根据地撤出,殷毅他们才又回到淮南。这段打游击日子使殷毅受到很大的锻炼,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养成了果敢、执着、不服输的性格。
       1946年,各地的新四军集中到华中,转移到山东。殷毅随部队从淮南撤出时,在大沙河流域遇到洪水,他们在齐腰深的大水中辗转行军,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正可谓九死一生。到山东后,他被组织安排到北海银行印制厂工作。这一干又是三年。1949年春季,他随解放大军向华东进军,沿路进行培训,学习如何接管大城市,5月,他们来到上海。随后他在军管会接管后的上海印钞工作。
       1953年,殷毅调到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印制局。1964年殷毅奉命到“三线”工作。他先后到甘肃,陕西,四川进行考察。1965年,印钞企业定点在四川旺苍,人民银行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印制机构搬迁到旺苍这样一个“山”“散”“洞”的偏僻山沟。
       他每天都深入车间,解决工作问题,常常晚上12点后才回宿舍休息。当时山区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的建设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男同志住的是半山腰搭建的草棚,遇到恶劣天气,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而女同志也只能住当地老乡的房子。殷毅每天上班,都要坐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40多分钟,每年碰到发洪水,他总是跑到第一线。那时,殷毅5个孩子还都小,而他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无法照顾家里。由于他总是最后去食堂吃饭,常常吃剩下的饭菜。厂里商店供应点的紧俏商品,从不见他去购买。
       他身为企业主要领导干部,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讲话全是自已起草,他从不请人代劳。后来中央决定调整“三线企业”。他作为印制总公司一把手,认真落实上级决策,把印制企业迁出大山沟,先后在成都,南京,石家庄,南昌等地建设了新的印钞造币厂,使印制系统大小“三线”职工和家属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老骥伏枥
       1985年11月殷毅离休后,主动请缨,担任印钞造币行业志书主编,而且一干就是18年。从1985年至今,殷毅每日伏案修志,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对印制事业的热爱,凭着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他主持编写完成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印钞造币简史》、《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当代中国援外印钞造币》、《当代中国实物债券图册》、《国际钱币制造者》、《中国印钞造币史志丛书》等共计20余本,700余万字图书。此外,他还参与了《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印钞造币工业》的编写工作。给印制行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殷毅说:“修志可明史,通过写志书,既能教育年轻的一代,使他们知道我们印钞造币事业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更可使他们珍惜今天,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开创未来”。
       前些年,殷毅家中既有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的老伴,又有年逾九旬的老母亲,且子女又不在身边,家庭负担很重。然而,为了编写行业志,他十多年来,自己每天七点半以前准时到办公室;为了编写志书,他放弃了国家给予离休干部的外出旅游度假、健康休养等待遇,就是一年一度的例行身体检查他也无暇顾及。即便是到外地开会或到企业考查修志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安排他顺便游览一下风景名胜,他也一再谢绝。他说:“我也并不是不想去疗养、去参观,但属于我的时间不知还有多长,要在有生之年把志书写完,我必须抓紧时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的行动正是这一名句的真实写照。
       在一次续志评审会议上,他突感身体不适,腹部疼痛并带有大量的便血,大家都非常替他担心。当时因病情复杂,大夫一时无法确诊,许多人劝他放下工作,安心治病,而殷毅却执意坚持把会开完。他说:“续志工作马上就要告一段落,我老殷在这个时刻无论如何也不能退下来,就是去见马克思,我也要把续志的工作安排好,对领导,对大家有个交代。”
      品格高尚
       对金钱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在这点上,殷毅展现了特有的人格魅力。1998年以前,他编写志书十余年,从没拿一分报酬。就是给他的稿费,他也全部上交。殷毅的家庭并不富裕,老伴双目失明。他平时生活很简朴,总是穿着一身旧式中山装。每当为希望工程或灾区捐款时,他都走在前面,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他捐款1万元。2000年,为表彰他对印钞造币事业做出的贡献,公司奖励他1万元人民币,他全部交了党费。今年春节前,他又将3万元稿费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根据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出于对他的关心,组织上劝他少交一些,留下一部分用于照顾身体有病的老伴及生活不太宽裕的子女,殷毅却说:“子女的生活应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己去奋斗。几十年来,我能从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离休后还享受到国家这么好的待遇,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党的培养、抚育就没有我的今天,党对于我的恩情永远不能忘记。”
       几年来,殷毅同志连续被评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优秀离休干部。
       采访过后,殷毅老人高尚品格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印钞造币总公司离休干部管理部主任赵建平的话,殷毅的事迹让我们这些人感到自已渺小,他的高尚境界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是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应像殷毅那样工作与生活,毫无疑问,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影响着社会……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7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7:00





    记印钞造币总公司原总经理殷毅











     战争年代的殷毅


    殷毅近照  
       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原总经理殷毅的采访,还是由一次和中国金融工会副主席王敬东出差所引起的。王敬东介绍殷毅时,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金融前辈的由衷钦佩,所以,在没有见到这位老人之前,先闻其言其行,心里也多了些敬重。
       春寒料峭。而当我怀着仰慕之情,来到位于北京半步桥小区殷毅的寓所时,心里却顿生暖意。目光矍铄的老人,安详而坚毅,不大的房间内,两面墙的书柜,旧的沙发,几盆淡雅馨香的花草,体现着老人的情趣。
       峥嵘岁月
       聊起过去的岁月,殷毅很有感慨,1940年,他从家乡镇江来到上海,在那个冒险家的乐园,他举目无亲,在一家百货公司当练习生,他白天努力工作,钻研技术,业余时间学习会计学及英文等知识。虽然清贫,但因为生活有目标,日子过得也很充实。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日本占领了英租界,公司关门。生活中的苦难,殷毅虽也能忍受,可是心理上的屈辱,让他感到无所适众,正是在这种时候,他寻找到了光明。1942年,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并来到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他参加了新四军,同时,进入淮南中学读书。
       3个月后,他被安排到淮南银行工作。不久,日本鬼子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殷毅随新四军转移到敌战区,打游击。那些日子,为了隐蔽,他们分组分散到老百姓家。由于是在敌人心脏,随时有生命危险,那时,部队行动变化无常,每天都没有固定的驻地,一有风吹草动,就得马上转移,常常是刚睡着又得起来出发。他们抓一些伪军,让他们来掩护游击队的行踪。直到日本鬼子从根据地撤出,殷毅他们才又回到淮南。这段打游击日子使殷毅受到很大的锻炼,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养成了果敢、执着、不服输的性格。
       1946年,各地的新四军集中到华中,转移到山东。殷毅随部队从淮南撤出时,在大沙河流域遇到洪水,他们在齐腰深的大水中辗转行军,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正可谓九死一生。到山东后,他被组织安排到北海银行印制厂工作。这一干又是三年。1949年春季,他随解放大军向华东进军,沿路进行培训,学习如何接管大城市,5月,他们来到上海。随后他在军管会接管后的上海印钞工作。
       1953年,殷毅调到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印制局。1964年殷毅奉命到“三线”工作。他先后到甘肃,陕西,四川进行考察。1965年,印钞企业定点在四川旺苍,人民银行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印制机构搬迁到旺苍这样一个“山”“散”“洞”的偏僻山沟。
       他每天都深入车间,解决工作问题,常常晚上12点后才回宿舍休息。当时山区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的建设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男同志住的是半山腰搭建的草棚,遇到恶劣天气,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而女同志也只能住当地老乡的房子。殷毅每天上班,都要坐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40多分钟,每年碰到发洪水,他总是跑到第一线。那时,殷毅5个孩子还都小,而他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无法照顾家里。由于他总是最后去食堂吃饭,常常吃剩下的饭菜。厂里商店供应点的紧俏商品,从不见他去购买。
       他身为企业主要领导干部,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讲话全是自已起草,他从不请人代劳。后来中央决定调整“三线企业”。他作为印制总公司一把手,认真落实上级决策,把印制企业迁出大山沟,先后在成都,南京,石家庄,南昌等地建设了新的印钞造币厂,使印制系统大小“三线”职工和家属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老骥伏枥
       1985年11月殷毅离休后,主动请缨,担任印钞造币行业志书主编,而且一干就是18年。从1985年至今,殷毅每日伏案修志,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对印制事业的热爱,凭着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他主持编写完成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印钞造币简史》、《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当代中国援外印钞造币》、《当代中国实物债券图册》、《国际钱币制造者》、《中国印钞造币史志丛书》等共计20余本,700余万字图书。此外,他还参与了《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印钞造币工业》的编写工作。给印制行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殷毅说:“修志可明史,通过写志书,既能教育年轻的一代,使他们知道我们印钞造币事业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更可使他们珍惜今天,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开创未来”。
       前些年,殷毅家中既有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的老伴,又有年逾九旬的老母亲,且子女又不在身边,家庭负担很重。然而,为了编写行业志,他十多年来,自己每天七点半以前准时到办公室;为了编写志书,他放弃了国家给予离休干部的外出旅游度假、健康休养等待遇,就是一年一度的例行身体检查他也无暇顾及。即便是到外地开会或到企业考查修志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安排他顺便游览一下风景名胜,他也一再谢绝。他说:“我也并不是不想去疗养、去参观,但属于我的时间不知还有多长,要在有生之年把志书写完,我必须抓紧时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的行动正是这一名句的真实写照。
       在一次续志评审会议上,他突感身体不适,腹部疼痛并带有大量的便血,大家都非常替他担心。当时因病情复杂,大夫一时无法确诊,许多人劝他放下工作,安心治病,而殷毅却执意坚持把会开完。他说:“续志工作马上就要告一段落,我老殷在这个时刻无论如何也不能退下来,就是去见马克思,我也要把续志的工作安排好,对领导,对大家有个交代。”
      品格高尚
       对金钱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在这点上,殷毅展现了特有的人格魅力。1998年以前,他编写志书十余年,从没拿一分报酬。就是给他的稿费,他也全部上交。殷毅的家庭并不富裕,老伴双目失明。他平时生活很简朴,总是穿着一身旧式中山装。每当为希望工程或灾区捐款时,他都走在前面,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他捐款1万元。2000年,为表彰他对印钞造币事业做出的贡献,公司奖励他1万元人民币,他全部交了党费。今年春节前,他又将3万元稿费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根据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出于对他的关心,组织上劝他少交一些,留下一部分用于照顾身体有病的老伴及生活不太宽裕的子女,殷毅却说:“子女的生活应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己去奋斗。几十年来,我能从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离休后还享受到国家这么好的待遇,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党的培养、抚育就没有我的今天,党对于我的恩情永远不能忘记。”
       几年来,殷毅同志连续被评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优秀离休干部。
       采访过后,殷毅老人高尚品格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印钞造币总公司离休干部管理部主任赵建平的话,殷毅的事迹让我们这些人感到自已渺小,他的高尚境界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是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应像殷毅那样工作与生活,毫无疑问,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影响着社会……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8楼 发表于2006-08-26 03:28:00


      周卫荣
      “鉴定委员会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依据充分,实验严谨,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空白,成果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12月18日,在湖北鄂州,“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成果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宣读了这样的鉴定意见。在鉴定委员们的掌声中,一项历时3年的研究项目通过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主持的成果鉴定。  范铸法是普遍应用于隋唐以前的铸钱工艺。在传统的铸造方法早已退出造币领域的今天,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项研究?研究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具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项目主持人、中国钱币博物馆教授级研究员周卫荣。  周卫荣说,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缺乏认同。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人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对石范能否铸钱、铜范能否铸钱、汉半两叠铸范(原始叠铸)是否存在,以及陶范、石范与铜范之间的演变关系、叠铸工艺的演变等。也就是说,古代遗存下来的大量精美钱币,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而准确的回答。对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既是钱币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也是冶铸技术史和科技考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与鄂州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湖北钱币博物馆、鄂州市钱币学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周卫荣说,模拟实验研究取得的直接成果,是解决了此前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不正确看法、错误论断以及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先秦时期在泥型上直接刻范铸钱的说法,实验证明完全不可行。先秦空首布范由炼泥制成,泥沙颗粒要小于100目,烘范温度达1000℃以上,持续时间30小时。空首布的祖范是石范。铸造空首布的技术关键在泥范的烧制和泥芯的制作。第二是石范可以直接铸钱。古代石质钱范大都为滑石和绿泥石,石范铸钱的关键是烘范温度和浇注角度的控制。石范铸钱在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而且开启了我国铸钱业的第一个大发展期。这一工艺传承商周的石范浇铸,在西汉早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铜范的发展普及和叠铸工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确定了汉半两圆盘铜范母属于原始叠铸;叠铸起源于铸钱,铸钱业发明了叠铸工艺。这一技术创新是在汉初政策开明、思想解放、技术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钱实践中萌生的,在中国传统铸造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至今尚在使用。四是解决了铜范是否可以直接铸钱的问题。铜范铸钱的说法长期受到冶铸界的质疑,我们的模拟实验研究证明,铜范是可以直接铸钱的,铜范铸钱的关键是铜水不能与范体直接接触,要有隔离层,且隔离层必须超薄、坚固、耐高温。汉代的铸钱业继承发展了先秦的金属范铸造工艺,并把它不断发展光大,推向极致。五是石范不仅可以铸钱,而且可以作为祖范铸造铜母范;叠铸铜范母大都由石范浇铸而成。进一步,我们发现,范铸法铸钱经常使用石范作祖范。六是南朝萧梁的铸钱工艺,是一种超薄双面型叠铸。这种改进了的叠铸工艺,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是铸钱推动传统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例证。萧梁双面叠铸的关键是,子泥范必须由炼泥制成,范料颗粒要小于100目,烘范温度要达到1000~1100℃。  长期从事钱币学与冶铸史研究的周卫荣认为,这些研究直接针对范铸法铸钱工艺,首先解答了中国古代钱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取得成果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铸钱领域。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源于青铜时代。“三代”(夏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青铜范铸技术的精华由铸钱业继承下来,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造实践中不断演进。不论古今中外,钱币制造总是不断发明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这是铸钱业引领中国传统铸造工艺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代铸钱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内在动力,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尽可能保持钱币重量和成色的一致。  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周卫荣作了如下概括:铸钱继承了石范、金属范浇铸工艺传统,并将其推向技术高峰;铸钱发明了叠铸工艺和母钱翻砂工艺。由于“叠铸”和“翻砂”工艺是青铜时代之后中国传统铸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新技术新工艺,因此,铸钱工艺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之后中国传统铸造工艺的发展。  周卫荣最后说,这项模拟实验研究的成功还表明,采用科学方法,多学科协作,对钱币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项目就是集合钱币、考古、科技史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力量,采取多种科学方法进行的,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意见来说,就是“实验方法科学严谨,分析依据合理充分,实验论证缜密”,因而其成果具有说服力。这也是我国钱币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实例——钱币学研究已经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依据,产生影响。

    离线 子非我
    论坛版主
    荣誉
    2023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1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录
    2024-05-12
    19楼 发表于2006-08-26 03:32:00





    博击泉海 戴志强和他的钱币学研究


    广西钱币学会 · 2004-12-31 11:43:00






















       戴志强,初见面给人的印象是穿着随意、行止潇洒、谈吐不失儒雅的一位普通人,可是在钱币界、文物界、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戴志强从业在中国人民银行,领衔于中国钱币博物馆长,主编一份不乏各方好评的《中国钱币》杂志。他还以秘书长的身份、操持中国钱币学会繁忙的日常事务。更让人顿增兴味的是,这位研究员,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钱币银行博物馆委员会执委、亚洲地区主席。最近,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端详戴志强,从他众多的著述、恳谈及同事们的介绍中,编织出关于他的全息印象。
    现在,如果有谁想了解什么是“钱币学”,只要翻开1999年新版《辞海》,便可从中找到对这一名词的诠释。但在这之前,翻遍茫茫的旧版《辞海》,却难觅“钱币学”的踪迹。一个新词的诞生,记录了20年来中国钱币学发展的历程,也记录下戴志强和他的同事们为这一学科的建立付出的辛苦与努力。
    钱币一经产生,在我国社会恒久的历史里,掀进了狂涛巨澜,但起源虽早的钱币研究却一直在古钱的圈子里打转,没有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解放以前,它归属于金石学。解放以后,随着科学考古事业的发展,它又归属考古学。一直到1982年成立中国钱币学会时,人们还在为它的定名热烈的争议。由于古钱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的局限,它的研究成果也不为学术界重视,甚至有人戏称之为“一孔之见”。戴志强知道,钱币学学科能否尽快建立起来,关系到钱币学界的地位。从此,他把建立中国钱币学的学科体系作为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努力。
    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戴志强担任馆长。建设一个国家级的钱币博物馆,是钱币学研究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研究带来了新课题;如何通过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使钱币学为金融货币工作和社会发挥更大作用?戴起强进一步提出;钱币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今中外钱币,而今天的钱币积淀着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是历代钱币的继承和发展,与历史有切不断的联系,当代钱币毫无疑义是钱币学研究的对象,只有为现实服务才是钱币学的生命源泉。因此,钱币学在开展历史钱币研究的同时,要找近现代钱币和当代钱币的资料整理、研究和宣传放到得要位置。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