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3 转到
    查看 70642 | 回复 325

    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30楼 发表于2005-09-25 23:39:00

    好话题不怕嚼,越嚼越香:0)
    我也再全面做一次梳理,有些问题虽然很小,虽然是个案,但反而更具有启发性,就像研究红楼梦一样,一个字都不能放过,这样才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
    梳理1:
    木质雕母存世的问题要如何解释,对于整体雕版说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体雕版说才有讨论的必要.
    梳理2:
    会昌开元上的母钱落痕问题,清晰明了,证明了母钱在唐代晚期已得到应用,况且上博有传世白铜乾元母钱存世.
    梳理3:
    红绿泉先生的皇建的问题,不是整体雕版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面背范分别印型所形成的,个人认为那是在整体翻砂的过程中,母钱经型砂挤压后发生碎裂错位所形成的.
    梳理4:
    面移问题,按照整体雕版说,或者面背范分别造型说,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如果是整体雕版说,宋代人明知道面文的重要性,背错点儿不要紧,他们还会做面范浅、背范深这种情况吗?况且是木质雕版,面文浅了很容易磨损,合理吗?再说宋钱是面穿大背穿小,如果按照面范浅背范深这样造型,那应该设计成面穿小背穿大才对.用母钱分别造型的不合理性也在于此,因为母钱都是面穿大背穿小的.我个人认为只有母钱整体翻砂法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即穿孔拔模斜度不明显的母钱的背被型砂吃得太深所致.
    梳理5:
    滴水泉先生的太平的问题,说明了两个可能性,若是整体雕版,则整体雕版的形状与楼主前辈所阐述的形态不同;如是母钱翻砂,则很好解释.
    梳理6:
    甲痕问题,若是按照楼主前辈的整体雕版说,应该是钱面出现的甲痕多才对,为什么,因为面模较突出,更容易伤到型砂,而事实不是这样,用母钱分别制模法也说不通.我认为甲痕的情况很多,有两种最多,一种是修背模工具的划痕,一种是母钱的刮痕,如果用母钱整体翻砂来解释后者,则很完美,当印完面范后,调转砂箱,面冲上,背朝下,因为面范较深,母钱容易被带起,落下后砸到背范,反之背冲上,由于背较浅,母钱很容易脱模.
    梳理7:
    母钱问题.现在"所谓的"母钱,特征较统一,修法较一致,子钱没有必要这么精修,试问不是母是什么?子钱?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关于崇宁铁母数量的问题,我见过4吨重的崇宁铁块,但没见过一斤重的崇宁母钱,崇宁铁钱存世还是很多的,价格也不是很高.
    最后在说说铸钱为什么要像翻砂法进化,我认为晾范\烧制\预热范\做范包\过多的考虑排气问题,这些都是硬范铸造法要消亡的原因,但硬范有什么好处,那就是拿个饭盒可以快速的印,而且质量有保证,为什么要向翻砂进化?我想那是因为翻砂带有"机械"特征,更快速,更简便,质量更好,过多的手工操作(例如面背范分别小心翼翼的印型,还要考虑位置等),只会比成熟的硬范叠铸更麻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1:50:46编辑过]

    离线 fwg
    实名认证
    好评
    1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4-09-27
    最后登录
    2024-03-18
    31楼 发表于2005-09-26 00:30:00

    讨论的好!受益非浅!谢谢楼主和许博兄弟!
    不过好像没有看到建炎母的图?渴望啊!那个好像是皇建。
    还有母钱翻砂法也是导致流铜(尤其是字口间流铜)产生的重要原因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16:42:02编辑过]

    离线 一泉
    实名认证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4-06
    最后登录
    2024-04-17
    32楼 发表于2005-09-26 01:41:00

    这样的贴子多点,我认为园地的商业气氛太浓。真正需要象这样的清新空气来输入了。收藏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研究,只收不研,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离线 网事如风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4-06
    最后登录
    2021-12-02
    33楼 发表于2005-09-26 02:15:00

    以下是引用一泉在2005-9-25 17:41:00的发言:
    这样的贴子多点,我认为园地的商业气氛太浓。真正需要象这样的清新空气来输入了。收藏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研究,只收不研,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同感,严重同意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34楼 发表于2005-09-26 02:25:00

    谢谢fwg先生的提醒,我只顾着说话了,把图片给丢了,现已把宝鸡出土的建炎母钱实物的图片补上[s: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1:51:44编辑过]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35楼 发表于2005-09-26 02:45:00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母钱整体翻砂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按照楼主前辈的说法,应该是中间分型被发明之后的事,也就是清中后期时候的事,但是明代《天工开物》中已经有明确的母钱整体翻砂法的纪录,明代的母钱是什么样子的?清前期的母钱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说现在明代母钱、清前期母钱没有得到公认的话,博物馆里那枚嘉靖十一两雕母应该没说的了吧,那枚雕母的形制是什么样子的?拔模斜度显然不是很明显,与宋母的拔模斜度没有多大差别,还有明母也同样存在单面分型的情况。这些能说明什么?说明宋母完全存在整体翻砂的可能。宋钱的存世量不次于清母,有人说差不多,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经历了296年,宋朝经历了320年,应该说也差不太多,清朝使用成熟的母钱整体翻砂法,宋朝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是无法铸造那么多钱币的。

    离线 lvbo
    实名认证
    好评
    1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4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4-04-14
    36楼 发表于2005-09-26 03:56:00

    发两个钱,供大伙探讨之用。

    开元:


    崇宁:
    200592519531672605.jpg
    200592519533914660.jpg
    20059251954685198.jpg
    200592519545570294.jpg
    20059251955466182.jpg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37楼 发表于2005-09-26 05:57:00

          许博你好,再次感谢你的探讨。使我能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机会。另,请不要称前辈,搞探讨研究是平等的。
          1、搞研究探讨不能先入为主。不能首先我认为是什么,然后再去探讨。模印翻砂工艺是根据宋钱上的特征推断出来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并不是随口说的,为验证其合理可行并作了模拟试验(附图)。
          2、钱币上出现的一些特征,可能有多种因素造成的,只要不是唯一的就不要下结论是什么造成的,以免影响分析问题。

         3、宋钱中面穿直径大背穿直径小的特征,并不是贯穿始终,有些并不明显。


         4、母钱翻砂工艺最早见于《天工开物》的记载,但明代是否都是此工艺不敢断定,因为大中钱的风格明显不同。我为了对比选用清中期的钱币特点,并不代表母钱翻砂工艺仅清代才有。


         5、你认为的观点有你的道理,为了验证其合理。模拟用母钱翻砂工艺的流程铸出有这两种特征的钱币(A、串内无合箱缝。B、面穿直径大背穿直径小),当然起模是自然跌落。对此问题你如何解决。我之所以放弃母钱翻砂铸造工艺 ,而选择模印翻砂工艺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附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22:35:22编辑过]200592521584285847.jpg
    200592521585681964.jpg
    20059252159438115.jpg

    离线 许博
    荣誉会员
    好评
    3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6-16
    最后登录
    2021-04-10
    38楼 发表于2005-09-26 21:31:00

    yx6291先生您好:
    我引用天工开物是要说明明代的后期使用的是相当成熟的母钱翻砂工艺,并且有嘉靖雕母存世,至于洪武\大中\永乐使用的是什么工艺,为了严谨起见,暂且不论,我的帖子中也没提过(虽然有永乐母钱存世,但认同度不高,无法做论证)。现在就以没争议的嘉靖为例谈一谈,嘉靖钱的穿孔拔模斜度怎么样?我手里有一堆没有拔模斜度的,没有拔模斜度的尚且可以用母钱翻砂工艺,那宋钱使用母钱翻砂工艺还有什么难度?在说说单面分型的问题,拿康熙举例,顺治入关后继承了中原的铸币方法,康熙使用母钱翻砂工艺应没有问题,我手里又有一堆康熙,穿孔只有单面有斜度,康熙使用母钱翻砂工艺没有问题,那宋钱使用母钱翻砂工艺又有什么难度?既然没有斜度的与单面斜度的都可以使用母钱翻砂工艺,那为什么宋钱就不可以使用母钱翻砂工艺?
    面穿直径大背穿直径小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至于串内无合箱缝的问题我没看明白,我看到您以前的帖子中提到宋钱串内没有无合箱缝啊?这是怎么回事?请您明确后我再回答。
    关于个案问题,我的帖子中除了红绿泉先生皇建与滴水泉先生的太平算个案外,其他的应该都不算个案,其实这两个也不算个案,开元上曾经有一个帖子,有一开元钱上有“裂纹”,但其实没有裂,因此他推断是母钱上的裂纹,这个观点并不是我的,最早源于那位先生的观点。再说滴水泉先生的太平,滴水泉先生发上来的当天,就有一位泉友又发上来一枚180度摇头(好像是崇宁,忘了),可见也不是个案,这类东西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时不应该摒弃。
    关于“先入为主”的想法问题请您放心,我是墙头草、随风倒,哪种观点说的有道理我支持哪种观点,并没有主不主的,我现实的很,只认真相,就好像您的圆盘叠铸说,我是很认同的,我认为有道理的东西就是我头脑里“主”,除非又有好的观点推翻它,那我的“主”就要变了:)我倒希望您的观点成为我的“主”,因此才在这里向您讨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1:52:50编辑过]

    离线 东京钱丞
    荣誉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3-07-28
    最后登录
    2024-04-15
    39楼 发表于2005-09-26 21:57:00

    发俩我个人认为不用母钱翻砂法的理论是很难解释通的东西。一,是83年我亲手在一个三千多斤的金代窖藏中挑的;二是今年罗老大拍卖的出品,我很想拥有,因为实力不足,在最后的竞价中被北京一老友以950元把我淘汰了,哈哈!请鲁哥和许兄弟参考。200592613553565379.jpg
    200592613555283160.jpg
    200592613564573323.jpg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33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