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老钱币爱好者忍不住最后再说几句:
第一,古今玩币人玩得再好也不会卖出的所有钱币没有一枚假币,无意而已。
第二,老陈在杭州开过很长一段时间店,见过这六枚币的除了我等还有温州当地舒教授及外地一大批人,明泊出路这么好也只买了一枚,而舒教授的十枚(包括)一枚天他全买下,相比之下那六枚便宜得多,为啥?
第三,对比的两枚这么多同模伤说可能是一个母所铸,那怎么一枚边显见宽得多,怎么会事?
第四,实在搞不懂将我这枚也看假之人会另眼相看,是自已曾过手差不多的二枚吗?
第五,大多明钱生坑的多较易看,而清钱看书法流暢、铸工符合,千万别因为什么“此版少而存在特殊书写和铸工”,“苏千”孤品和苏局其它币有违吗?
第六,说“扁离”存世只十来枚,却有七八个版,“金钱会”存在本身时间短,难道把主要精力化在铸钱上,一模一版,一母一版?
第七,还是那句老话:这十来枚“扁离”特别是这一枚文字精神、铸工之糙及流传包浆和背无字、天、地筹格格不入,千万别藐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平阳人的书法能力和铸钱智慧。
第八,承认你的各方面能力比我靠草根高得多得多,能凭图片在网上捡到藏品三分之一的漏,而我这辈子只碰巧捡到“蓟百”三万五的小漏,然听你说买错留手的也上万枚,这不成正比?
草根认为,看币文字、穿口、边道等是要素,但别忽略“舒服”二字。
言尽于此,此贴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