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钱版别,一直有几个疑问:
一是宋钱版别数量是否对应宋代铸钱监的数量?也就是一监一版或一监数版?宋初期国土疆域受限,钱币的版式也相对简单,至神宗熙宁以后增设了不少钱监,所以版式开始变得繁复,再至徽宗朝蔡京行大钱遍地设野鸡铸钱院再加盗铸,崇宁的版式达到了顶峰,随后靖康之难江山半壁,南宋钱的版别又归于寂静。
二是钱文的升降进退俯仰是否为钱监特意为之?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版别钱都能凑成书体不同的对文钱?
三是宋代铸钱颁样是否有严格的制度,是颁布样钱,还是颁布墨书字样?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中央颁布给地方钱监的钱文字样,在抄录的时候就因为书者的不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加上地方钱监勒刻临摹又进一步变形,所以产生了千变万化的版式。而地方钱监在完成中央的指标后,偶尔也会自作聪明的推断揣摩上意,提前铸造次年的额度,例如政和小平里的楷书版式,显然是模仿了徽宗瘦金笔意,但这时候中央已不再颁布铸造御书钱的指令,汴京的京畿监也开始铸造美制类和重和样的对文钱,显然是偏远地区的地方钱监(广西诸监)接到改元文书,但在没有得到颁样的情况下自由发挥了。又例如南宋庆元,年号一共用了六年,但数个铁钱监(蕲春、舒同、汉阳)不约而同的铸造出了庆元背七的钱币,显然是没有得到中央的指令,钱监误以为次年为庆元七年,超车生产了,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并没有坚持贯彻颁布样钱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