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钞钱与至正钞的比率.
关键在于“钱”与“分”这个单位。原本我一直局限于这组是重量单位,自然联系到白银,因为元末时期,白银作为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和使用非常广泛。
那么,
可能性一,权钞钱,同时又标记白银重量,成为“权钞权银”钱;
可能性二,吉州路或者江西地区在至正年间,曾经发行过以白银重量为面值的银钞,权钞钱“权”的是银钞,但缺乏史料和文物印证。
后来,从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所引用的大量元明资料来分析,发现,将 “钱”与“分”单位局限于重量单位,是现代人的习惯;在元明那个时代,虽然纸钞的面值是“贯”“文”体系,官方和民间同时也将“两”、“钱”、“分”这个单位体系用于纸钞,对应关系是:
1贯=1两、100文=1钱、10文=1分。
这样的话,权钞钱就非常好理解了,“两”、“钱”、“分”本身就是纸钞的计值或计价单位,与白银没有关系,因此,权钞伍钱=权钞五百文(以此类推)。
接下来分析这个“钞”指什么钞。
从史料来看,“中统钞”(子),“至元钞”(母)一直母子相权用到至正十年,然后币制改革,印“至正钞”(新中统钞,即中统钞背加盖至正年造),回收旧“中统钞”。然后“至正钞”(母)与“至元钞”(子)母子相权使用。
权钞的“钞”,对应的可能性是“至正钞”与“至元钞”两种。
1,直接对应“至正钞”,则:权钞伍钱=权“至正钞”五百文;
2,对应“至元钞”,则:权钞伍钱=权“至元钞”五百文=权“至正钞”二百五十文;
(均以此类推)
由于元代官方民间的记载来看,在不特殊注明时,默认的计值计价体系是以“中统钞”为准,“至正钞”(实际还是中统钞,加盖至正年造)取代“中统钞”后,默认的计价体系是“至正钞”,所以权钞钱,直接对应权“至正钞”(即可能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