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侧五铢的一点研究 (节选)
刘胜墓中五铢分析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元鼎四年,其墓在今河北省满城县之陵山。1968年经考古发掘出土了2136枚五铢钱,在堆放于墓中室的2034枚五铢钱中,“也有数十枚制作极精、钱面外郭上窄下宽,向内呈坡形,钱背内外廊规整,钱文宽扁,笔面纤细高挺”注(13)的五铢钱。这种边廊倾斜、制作极精的五铢钱,未能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以致在当时的钱型分类时,龙虎易位,将其归类于郡国铸钱中,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寻觅千载的赤侧真容。这种边廊倾斜的形制,后世谓之额轮,赤侧五铢就是最早的额轮钱。在墓后室装有40枚金饼的漆盒中,有277枚五铢钱,其中118枚带四决文,129枚有穿上横画,这个漆盒置于墓主头部,盒中的五铢与墓中室成堆放置的大批五铢显然有高下悬殊之分,它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念,对于墓中五铢的分类有着重要意义。刘胜卒年正是废赤侧、禁郡国铸钱、专行三官五铢的时候,其时只有三官五铢是唯一合法的流通铜钱,将新的法定铜钱(三官五铢)和贵重的金饼同置一盒,放在墓主头部,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现实反映。
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说,中室五铢品类繁多,三型均俱,并且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后室的五铢铜质相同,篆体一致,钱文清晰,无使用磨损痕迹”。这就说明中室钱是元狩和赤侧五铢。当时赤侧钱已铸行二年,郡国钱铸行更久,其钱体自然都有流通使用痕迹。后室漆盒中的五铢应为刚刚铸行的上林三官五铢。因其刚铸出不久,所以没有流通痕迹。
赤侧五铢的比值是一当五,在五铢总量中,它的铸量远少于元狩五铢,它的铸期短暂,约二年时间,上林三官专铸后,天下仅行三官五铢,其余皆销之,输其铜三官。赤侧五铢是赋官专用,因此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中,一旦废销,也就比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元狩五铢销毁的彻底干净。后世泉家多以为赤侧的显著特征“额轮”形制,始于王莽的大泉五十,即是赤侧钱极其罕见,未被发现之故。刘胜墓中出土的数十枚制作极精、外廊上窄下宽,向内呈坡型的五铢,证明武帝时就有此种形制,这几十枚“额轮”五铢便是元鼎四年入墓随葬,逃脱销熔之劫的赤侧五铢。赤侧五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比值方孔铜钱,存世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