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sir117:
谢谢您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上面的“大明通宝”折十钱还真不一定就是花钱性质。很有可能就是1649年(顺治五年)明末清初将领姜瓖于大同起兵反清时所铸。
“大明通宝”在明晚清初主要有三个地方割据势力铸造。
其一,在南方有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监国时铸的背户背工钱。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此时的南明鲁王朱以海无奈之下只好逃亡在浙江绍兴。后再弘光元年,在明朝遗臣张国维、张名振的簇拥下于绍兴奉命监国,并于当年的12月铸造通行了大明通宝。大明通宝在制造原料上主要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工艺上不算精良,加上当时铸造的数量不多,只在浙江一带流传,后传世较少。背后所铸的有“工”“户”等字。
其二,有姜瓖于大同起兵反清时所铸大明通宝光背钱。这类钱多出自山西,其铸造风格与顺治大同府钱局早期铸钱一致,字口深峻,钱体有明显刷痕,重量在5-6克。2010年山西大同出土一批大明通宝光背钱,同出的有顺治通宝背同,此批钱大多未见流通痕迹。钱背穿右隐约能见铲去“同”字的痕迹,应为顺治通宝背右同钱改范所铸。顺治二年(1645年),清户部批准在大同府设钱局,开铸“顺治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背后汉字“同”。当时大同铸币厚重工整,字口清晰,笔画端庄,具有较高的传统铸钱技术。
其三,西北地区的米喇印在抗清过程中,曾铸造大明通宝,背面有个“帅”字,一般在上边,有也少数在右边。大明通宝背帅主要在甘肃地区出土,根据考古发现,它的铸造地为甘肃张掖,和清初米喇印抗清有关。米喇印本来是明代的军官,常年驻守甘肃张掖,降清以后,担任甘肃巡抚副将。米喇印是回族人,清廷在甘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而且严令必须剃发,更是激发起军中将士的强烈不满。米喇印随即举起反清起义大旗,斩杀清廷的甘肃巡抚等官员,占据甘肃张掖等地。米喇印尊明代皇室朱识锛为王,铸造大明通宝背帅铜钱用于流通,高举反清复明旗号,起义队伍壮大到十万人之众。
三种大明通宝中,鲁王铸造的大明通宝较为精整,书写风格和南明钱一致,也出现有直径59.1厘米的福版大钱。西北背帅版则铸造较为粗糙,四字风格基本一致。只有姜瓖造大明通宝为改范钱。改的是顺治通宝背同版,因此大明二字和通宝二字书写风格明显不同。
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改范钱均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快速补充军需,缩短工期,直接将前朝钱币改字翻母直接制造。此品大明通宝也符合...
长篇大论也要尊重史料,史料无有记载大明铸造过折十大钱,遑论试铸?!另外,以现存大明小平钱的几个版来看,无论是谁铸造的,这种大观改范的“大明”二字都与现存小平版式(光背、背帅、背户、背工)的文字风格都有一个能对得上的!!所以不要强加臆想,古人没有那么多闲空试铸几枚钱币就拉倒了,纵观历代钱币凡是官铸的东西必有批量,以及与其他形制的钱币风格都会一致,即使试铸也是一样。说白了,这个大明其实就是戏铸花钱性质的东西。包括您举例的崇宁改范的崇德也顶多是民国的臆造老假,不管是谁收藏过,崇德到代的目前只有老满文那一种,汉文的不仅有您发这种民国臆造,还有大型50mm以上光背以及背花纹的,都是清末民国后仿的玩意儿,除了字面意思与到代行用官铸没啥联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