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查看 21868 | 回复 83

    [讨论] 宋代史料之源流初探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0楼 发表于2016-01-11 16:50:17
    gmlulee:
    谢谢周兄,期待新作。

    头绪太多,资料太繁,自我郁闷中.......快得忧郁症了:(

    离线 凇雪
    四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6-11
    最后登录
    2023-02-03
    31楼 发表于2016-01-11 19:04:37

    已读,好.

    离线 gmlulee
    实名认证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10-26
    最后登录
    2025-09-26
    32楼 发表于2016-01-12 11:33:04

    换换脑子,旅行、游泳。

    2022-06-27 转正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3楼 发表于2016-01-12 16:07:59
    gmlulee:
    换换脑子,旅行、游泳。

    谢谢~~握手~~~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4楼 发表于2016-01-12 16:09:19

    四,宋代的地方志
    1,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
           * 《太平寰宇记》200卷,乐史;
           * 《元丰九域志》10卷,王存;
           * 《舆地广记》38卷,欧阳忞;
           * 《舆地纪胜》200卷,王象之;
    2,各地地方志
           * 《长安志》20卷,宋敏求;
           * 《淳熙三山志》42卷,梁克家; 
           * 《吴郡志》50卷,范成大;
           * 《乾道临安志》3卷(原15卷),周淙;
           * 《嘉泰吴兴志》20卷,李景和;
           * 《嘉泰会稽志》20卷,施宿;
           * 《嘉定镇江志》22卷,卢宪;
           * 《嘉定赤城志》40卷,陈耆卿;
           * 《淳祐临安志》6卷(残本),施谔;
           * 《宝庆四明志》21卷,罗浚;
           * 《景定建康志》50卷,周应合等;
           * 《咸淳毗陵志》30卷,史能之;
                 ......
     
      
       归纳来看,宋代的地理志书,无论是全国范围的还是地方志类的,内容都有所扩充,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与郡县建制沿革,人文风情物产方面的记载也越来越丰富。
       此外,地方志的大量出现,始于南宋时期,内容上更添加了本地知名人士的一些事迹,保留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史料,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 此帖于 2016-01-12 16:09:48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5楼 发表于2016-01-12 16:10:16

    五,宋代其他文献资料
        赵宋三百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体现在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简略列举如下:
       
    1,农业
    *《农书》,南宋初陈旉所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十三篇,主要介绍水稻栽培技术;中卷,二篇,以养牛与医治牛疾为主;下卷,五篇,以栽桑养蚕为主。
    *《耕桑图》,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情景,是考证南宋农耕、桑蚕、纺织、服饰、绘画、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2,医学(含法医)
    宋代以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官方设立“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学书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刊,然后雕版印刷颁布。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医书,如《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宋人整理注释出版后,使得中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宋太宗年间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则是中国古代首部大型中医学方书。
    此外,宋人宋慈所编撰《洗冤录集》,则是目前现存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3,科技(天文、数学、建筑、采矿等)
       * 《新仪象法要》,苏颂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成书于北宋绍圣年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科技著作,代表宋代天文学、机械制图学的水平。
     * 《数字九章》,原名《九章》,为与古《九章》区别故加“数字”。成书于南宋时期,作者秦九韶。是书分为九类。一曰大衍,以奇零求总数为九类之纲。二曰天时,以步气朔晷影及五星伏见。三曰田域,以推方圆幂积。四曰测望,以推高深广远。五曰赋役,以均租税力役。六曰钱谷,以权轻重出入。七曰营建,以度土功。八曰军旅,以定行阵。九曰市易,以治交易。此书不仅代表了宋代科技之数学水平,还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原生态的宋代社会生活的记载。
    * 《营造法式》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但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但是,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诏李诫重新编著,于崇宁二年(1103年)正式刊刻颁布。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宋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浸铜要略》
        宋代主要以铜为原料来铸造钱币,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上升与铜产量下降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由此促使“胆水置换法”获取原铜的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浸铜要略》成书于北宋绍圣年间(作者为张潜),详细记载了将铁片浸于胆水中,还原为铜的技术。几乎是同时期,北宋官方开始将“胆铜”(当时亦称“伪铜”或“铁”)与火法烧炼所得的“原铜”,按一定比例搭配,大规模应用于铸造铜钱。
     
    4,商业与城市
    * 《洛中名园记》
     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书中介绍了位于北宋洛阳的许多私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对其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
       * 《东京梦华录》
     作者孟元老,是一本笔记体散记文,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内容大多是宋徽宗年间(1100-1125)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 《梦梁录》
       作者吴自牧,与《东京梦华录》可谓前后篇,介绍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城市风貌和人情风俗。
     
       * 《都城纪胜》
     此书又名《古杭梦游录》,作者耐得翁,赵氏,记载了临安的街坊、店铺、学校、寺观、名园、教坊、杂戏等,对当时的市民阶层的生活与工商盛况的描述也比较着力。
    * 《武林旧事》
     作者周密,成书于元初,仿《东京梦华录》,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
    《梦梁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是研究南宋临安城市、人文、经济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西湖老人繁胜录》
    书名《繁胜录》,题西湖老人撰,共一卷。作者应为南宋宁宗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主要记录临安市民游艺活动及各类艺人姓名和事迹。
     
     
    5,文化
     *  综合类书,
        类似于今之“百科全书”者,有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以及成书于南宋的《锦绣万花谷》等。
      
     *  目录书,
        两宋士大夫多好著文藏书,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并整理所藏书目及其内容简介、读后评价等,汇集为书,则有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此外,官方藏书之书目则有王尧臣之《崇文总目》。
     
     * 琴棋书画金石类,
    宋朝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在大部分时间里,社会基本稳定,经济繁荣活跃,使得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们有了自由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名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赵宋之世)。”《宋史-艺文志》中收录之成于两宋的,琴棋书画金石类书籍,多为名家之作,如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合著之《金石录》等等...... 不胜枚举......

    — 此帖于 2016-01-12 16:11:38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6楼 发表于2016-01-12 16:12:27

    六,元朝官修《宋史》
     
    * 编修过程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统一中国,南北两宋的官修史书与典籍资料,汇聚于元大都(今北京),此后元朝政府中的汉族官员即多次建议并着手修编《宋史》。
       由于对于宋、辽、金三国旧史的体例存在争议,以及元朝中期皇位争夺导致的混乱,导致修史计划一拖再拖。
       元惠宗(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正式下令由丞相脱脱提领,分别编修《宋史》、《辽史》、《金史》。次年脱脱辞职,由右丞相阿图鲁接任都总裁。其中《宋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历时两年半,次年于江浙形省刊刻印制一百部。
     
    * 《宋史》的优点:
    1 《宋史》的史料来源是丰富的,可靠的。两宋官修系列《国史》、《实录》、《日历》、《会要》等史料,原本几乎全部失传,不过其中的内容由于《宋史》中大量使用而得以幸存。
    2 《宋史》是一部系统性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的巨著,体例完备,又对两宋时期(甚至包括部分五代)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宋史》的缺点,非常明显和突出:
    1 版本抄刻之误,这个在所难免,此处不提。
    2 删节之误,
       由于宋代史料浩瀚,编撰《宋史》时的篇幅有限,所以编者们不得不对史料进行大规模的删节,期以最简练之笔法,保留最为重要的信息。但是,编撰时间的限制,使得删节的效果并不理想。随手举例如下,
     
    A《宋史》卷2《太祖纪》:
      {开宝四年三月}己巳,诏禁岭南商税、盐、麴,如荆湖法。
     《长编》卷12:
      ...诏岭南商税及盐法并依荆湖例,酒麴仍勿禁。
     
    B《宋史》卷17《哲宗纪》:
        {元祐六年}十一月,...尚书右丞苏辙罢知绛州。...
     《宋史》卷212《宰辅表》:
        绍圣元年...尚书右丞苏辙罢知汝州...
     《长编》卷468:
        ...监察御史安鼎知绛州,...鼎劾苏辙不当故出。
     
    C《宋史》卷18《哲宗纪》:
    {绍圣元年春正月}...罢河东大铜钱。
     《皇朝编年纲目》卷24:
    {绍圣元年}...除河东大铜钱禁。
     《皇宋十朝纲要》卷13:
    {绍圣元年}...罢河东大铜钱之禁。
     
    此类缩减篇幅而导致的删节之误,在《宋史》全书中比比皆是,删节之后的内容,有些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有些则完全“南辕北辙”。
     
    3 取舍之误,
       同样是限于篇幅,限于时间(导致不能详细考证),使得《宋史》编撰者们在事件内容的取舍上,不够完美。一个完整的事件,必然由很多细节构成,但往往重要的、被执行的细节删去了,保留了不重要的、讨论中的细节,使得后来的研究者,获得了错误的信息。
    例: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
    {绍兴}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3
    {绍兴二十二年六月}丁丑,宰执进呈右朝请大夫知嘉州王知远到任五事论,四川铁钱至少,自罢铸后见今嘉、卭州及成都府各创都作院以嘉卭所产铁炭打造军器,赴利州桩管数目不少。今边事宁息,望将两州依旧鼓铸小铁钱。上曰:“知远所论,于钱引实有利害,可委总领所同本路漕臣措置。”后未及行。知远,白石人也。绍兴三十一年卭州复铸钱。 
     
      《宋史》将未实行的计划,当作了已发生的事件。实际上邛州于绍兴三十一年才复铸,嘉州没有复铸。
     
    4 未能通校,造成相互抵牾,
       《宋史》的史源渠道广泛,各部分的内容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编撰审定,缺少最终的统一校定修正的过程。因此同一事件,在不同的部分的记载,往往相互抵牾,使得读者茫然而不知所措。
    例如:
    《宋史》卷38《宁宗纪》
      {嘉泰三年秋七月}壬午,权罢同安、汉阳、蕲春三监铸钱。
      {开禧元年}六月...复同安、汉阳、蕲春三监。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
      嘉泰三年,罢舒、蕲鼓铸;开禧三年,复之。
     
       钱监复铸的时间,两处记载相互不同,好在有钱币实物可考。南宋光宗时期的两淮铁钱,背均有纪年,据实物分析,嘉泰三年有,嘉泰四年无,开禧元年有。因此《宋史.宁宗纪》所载为正确的,证明这条记录的史源也是正确的,《宋史.食货志》中所采用的史源出现了错误。
     
    *《宋史》的立场
       参与修编《宋史》的元朝官员,具体执行者几乎都为汉族(南宋遗民),最终的审核权与决定权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整体来看,《宋史》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局外人立场来总结记述了两宋的历史。不过,需要注意三点:
    1  南宋与蒙古交战的一些细节,被刻意隐匿了,仅有少数隐藏在“忠义传”的内容里;南宋史料中对蒙古不利的一些记载和言语,必然会被删除,使得《宋史》有轻南宋、重北宋之感觉。
    2  欧阳玄、贺惟一、阿图鲁等主编者,均推崇“道学”,即宋代之“程朱理学”。因此《宋史》一书的编排取舍,以“道学”立场为倾向,比较明显。首创《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张栻(张浚之子)、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
    3 北宋亡国后,南宋官修《国史》、《实录》即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此外“程朱理学”一脉,曾被蔡确、章惇、蔡京一派“新党”,及后来秦桧、韩侂胄等先后打压,因此,在修《宋史》时,仍保持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将蔡确等人列入了“奸臣传”(也有可能南宋修的《国史》中已有“奸臣传”,而《宋史》沿用保留)。
     
    *《宋史》的内容构架
       《宋史》分为纪、志、表、传四个部分。
        纪,为宋代历朝皇帝之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编排而成,共47卷,内容相对简略。(为了简略而常常删错......)
        志,分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法、艺文,十五门共162卷。志,是《宋史》的贡献之一,编撰者将宋代史料中各门类资料汇总、改编、删节,用有限的篇幅,归纳总结,整体性介绍了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典章制度,虽有删节之误,但仍瑕不掩瑜。
        表,分宰执与宗室两部分,共32卷。宰执表,以时间为轴,记载了宋代文官之宰相级、副宰相级;武官之枢密使、副枢密使级官员的任免。宗室表,即赵氏中除帝系以外的各王系的族谱。表,了解其构造与编排,会查阅即可。
        传,《宋史》之精华,首先是两千多人的“列传”,内容翔实丰富,如果说前面的“纪”为《宋史》之骨架,那么“传”则是《宋史》之肥肉也!通过这一部分,可以看到宋代各色人物之起起伏伏,家族兴衰;可以了解士大夫之为人处事与思想理念;还可以进一步获得宋代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军事战争等信息。
       “传”还包含了“世家”,记载了五代末被宋朝兼并的各国历史;包含“外国”,记载了西夏、高丽、大理、日本、东南亚、南亚、中亚诸国与宋朝的战争与交往;包含“蛮夷”,留下了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些历史信息。
     
        读完“传”部分,再重读“纪”、“志”、“表”部分,笔者有豁然开朗之感。枯燥的事件变得生动,陌生的人物变得丰满。初读时那种“读过即忘”,“昏昏欲睡”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点也算是笔者分享的一个读后感吧!

    — 此帖于 2016-01-12 16:17:04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7楼 发表于2016-01-12 16:17:47

    七,明清以降对宋代史料的收集整理
        1 出版业的兴盛。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一是官方组织人力物力,刊刻了许多农业、医药、佛经、历书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对民间出售以获取收益。二是民间出版业发展迅速,蜀地、闽地、江浙成为雕版印刷出版的中心,而销售之书肆则几乎遍布全国的重要城市。
       元明继宋之后,出版业继续发展,“活字印刷术”在元朝正式广泛应用于印书,大大提高了效率。明代的中央、地方、藩王府、民间大量刊刻书籍,书肆书坊遍及县镇,书籍销售量大增。借此东风,许多宋元善本得以重刻刊印,流传于世,其中就包括宋代的“别史”、“文集”、“笔记”、“方志”等书,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
       
    2 明《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元年1403至六年1408)的一部旷世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计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明朝永乐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记录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可谓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型的类书,一方面,将所收录的内容组织糅合成为一个整体,必然打乱了所有原书的结构;另一方面,在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采用兼收并取方式,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书内容的原貌。
       《永乐大典》卷帙浩瀚,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便于读者检索要找的内容;记载的内容,通行规则是用一行大字“墨书”辞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容。
        由此可知,《永乐大典》,书籍来源广泛、抄录改动不大、内容标识出原书作者与书名,故而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其中包含大量的宋代史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 清乾隆《四库全书》
       明《永乐大典》因耗费巨大而未能刊刻,仅有原本及嘉靖抄本各一部。原本,一说陪葬于明嘉靖皇帝之永陵,一说湮灭于明清更替之际;嘉靖抄本,至清乾隆时期尚存,不过已有部分缺失遗散。
       清乾隆年间,基于许多古代书籍民间已失传,在《永乐大典》中却有内容散存于各册,有人提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民间佚失之书,即“辑佚”,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此次辑出的著名书籍,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等。
       在此基础上,乾隆下令,将《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籍,与各省所采集、武英殿所存所有官刻书籍,汇集到一起,名为《四库全书》,由此引出了浩大的新工程。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
       《四库全书》,共有360多位高官、学者参与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清代共抄录7部,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对保存和发掘中国古代文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清代统治者借此执行了大规模的文字清查工作。
       首先是焚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违禁书籍,有学者推测有一万部,15万卷以上的古书被查禁焚毁;甚至印书所用之印版也难逃厄运;大量的明代原始档案,也被清朝政府系统性销毁。
       其次是删销篡改了大量对于满清以及金人不利的言论与记载,其中参与编纂的士人,忌惮于“文字狱”,保险起见,主动地成为删销篡改之先锋,满清所忌,必为删改。
       因此,我们承认《四库全书》的编撰,确实对古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有所贡献,但同时不得不记住,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场大浩劫。
     
      *《宋会要辑稿》徐松
         清嘉庆年间,编《全唐文》,徐松入馆任“提调兼总纂官”,借《全唐文》之名,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500卷,即《宋会要辑稿》,为保存宋代原始文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续资治通鉴》毕沅
       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为乾隆嘉庆之际的清朝重臣。在毕沅主持下,组织以其幕僚为主一批文人,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契丹国志》以及各类“文集”、“笔记”约百又数十种,汇集拆分为按年月日标记的各个事件,合并考证,重新编排为编年体史书,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元惠宗(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成书220卷。
     
     
    4 近现代的整理成果
       史学前辈们做研究,苦于史料获取之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各图书馆查找抄阅;而罕见的史料,想见一面亦是难上加难;即便获取机会,可以接触,却仍因为史料版本不同、内容缺失、辑误繁多,还需自己动手做整理考校工作。总之,条件的恶劣,束缚了前辈们的研究脚步。
       民国以来,时至今日,经过许许多多的史学工作者和出版社诸位先生之努力,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得以整理校正并出版。这些浩瀚的、繁琐的、基础性的工作,为现代之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本文不一一举例)

    — 此帖于 2016-01-12 16:19:46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5-10-29
    38楼 发表于2016-01-12 16:20:19

    八,总结
        流传至今的宋代史料,《宋史》和《续资治通鉴》,可作为入门的阅读资料,以此大概了解赵宋一代三百年的历史。由于《宋史》缺陷较多,《续资治通鉴》时代较完,所以做学术研究时,尽量使用其他更合理的资料。
        接下来,宋代“别史”中,《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皇朝编年备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等,成书于南宋,是相对更合理的资料,不过需要注意部分内容可能会被清朝删减和篡改。
        宋代典籍中,《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例》等原始资料,研究价值极高。
        宋元类书中,《玉海》、《文献通考》、《群书考索》等,重要性不可忽视。
        此外,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大量“文集”、“笔记”、“地方志”、及各类专业书籍,里面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为待开采研究之“宝藏”。
     
        这里罗列繁多书目,并非哗众取宠。宋代历史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是各类考古发掘与文物遗存,另一方面离不开各类文献。文献资料搜寻的范围越广,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于研究的帮助必然越大。往往在不经意的某本“文集”的某段文字里,或者就记载了验证某个推论的事件,或者就解读了某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古代词汇。
     
        读了《中国货币史》一书后,笔者震惊了!此书的作者,彭信威教授,在20世纪初的五六十年间,不仅阅读了以上宋代史料中的绝大部分,还上迄春秋典籍,下至清代“实录”、“史稿”,均有涉及;而且学贯中西,融会比较;甚至涉猎日本学术界之研究成果,由此采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完成《中国货币史》这一巨著,吾辈汗颜!!
     
        目前,笔者自己,仅完成对《宋史》、《续资治通鉴》入门级的阅读,正在执行对“别史”的阅读计划;然后依次计划阅读各类典籍、类书、文集、笔记......希望通过时间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以完成《两宋货币制度》这一研究课题。

    — 此帖于 2016-01-12 16:21:29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沈水路遥
    实名认证
    好评
    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7-04-11
    最后登录
    2025-08-24
    39楼 发表于2016-01-12 16:25:11

    一入宋门深似海。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