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1 转到
    查看 9552 | 回复 103

    元符三个[从先在开始]每天发一帖探讨,丁yi001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andylau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2-06-14
    最后登录
    2023-01-24
    30楼 发表于2003-06-15 02:03:00

    以下是引用AD在2003-6-14 17:57:00的发言:
    丁版主息怒,我只是讲讲自己的看法而已,毕竟我们大家现在不是正在讨论吗。



    确实,我们需要更多的认知空间。或者说,是一种过程。

    离线 AD
    三级发帖
    好评
    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10
    最后登录
    2024-05-13
    31楼 发表于2003-06-15 02:24:00

    看看这个宋元


    穿口也修过200361418233033548.jpg
    200361418234194230.jpg

    离线 丁yi001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32楼 发表于2003-06-15 03:05:00

    宋元修穿的很多,但还需同版式来比较,母大而精,不能有含圆郭。楼上的不是。

    离线 丁yi001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33楼 发表于2003-06-15 03:41:00

    选过10吨北宋钱以上的泉友会有体会。完美无暇就是一例!

    离线 丁yi001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34楼 发表于2003-06-15 03:45:00

    群众甲泉友是选过30吨以上的人。所以轻易不发言。高人也。

    离线 AD
    三级发帖
    好评
    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10
    最后登录
    2024-05-13
    35楼 发表于2003-06-15 03:49:00

    既然版主让讲,我就将拙见抖搂抖搂,呵呵,不一定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北宋铜母的认定现在仍然没有什么定论,但是我想有个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
    一、要弄清铜母是如何制作的?
    这个问题应该和中国的冶金铸造史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以前基本都属于硬范类,应该说没有母钱的概念,明清以后母钱基本采用雕刻的手段来制作,而宋元之间却没有钱范或者雕母存世,那么到底这段时间的铜母是怎么样在来制作的呢?以前广为流传开元钱后月痕是皇后审上呈蜡样时留下的指甲痕,当然这只是个故事,未可信,后面的甲痕后来经过研究也基本认定为炉记,但是我觉得开元钱母制作是通过“失蜡法”确极有可能,大家都知道,许多器物上精美的花纹,特别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上古人大量采用失蜡法,特点是铸样精美细致,但成本较高,凭借当时唐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用这种方法制作大量母钱还是比较实际的,子钱的铸造应是采用“翻砂法”。北宋铸币受唐代影响还是十分深远的,从宋太祖铸“宋元通宝”、太宗铸“太平通宝”可见,不光字体一至,连开元后广泛存在的炉记都原版沿袭下来,唐后期天下纷乱,民不聊生,经济文化也基本停滞,所以铸钱法不会有太多改进,所以我认为宋的原母钱制作应该是采用失蜡法铸造,而后用原母翻铸统一母钱下发各路钱监制造子钱。


    至于铜母的确定我认为大概应该具备几点:“老生长谈别人的观点”
    1、由于铜液热胀冷缩,母钱应比同版子钱略大,厚重一些,至于大多少,这个很难有个精确的标准,这个和子钱合金的结构有较大关系。
    2、要有相应子钱进行印证。
    3、还是铸造原因,由于要求母钱能够有更好的质量,金属成分里应该多加铅锡,所以铜色应该比较青白。
    4、笔划要较子钱纤细,字口清晰,无铸造缺陷、穿口经过修挫,至于拔模斜度对于铸造来讲不是问题,我认为宋钱,特别是小平钱是不需要拔模斜度的。
    (吃饭,待续)

    离线 andylau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2-06-14
    最后登录
    2023-01-24
    36楼 发表于2003-06-15 03:49:00

    以下是引用丁yi001在2003-6-14 19:45:00的发言:
    群众甲泉友是选过30吨以上的人。所以轻易不发言。高人也。



    ?????

    离线 丁yi001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37楼 发表于2003-06-15 04:15:00

    36楼的第4点非常重要,我不知重复多少遍了。
    至于雕母是不是腊模很难说没见过,但肯定是一种不宜保存的材质。已发现一种象木质的钱,很轻,下不了结论。雕母翻出的是少量的原母(发现不止几品)我见过,原母翻出的是大量的母钱,母钱翻出的是普通的流通钱。

    离线 andylau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
    注册时间
    2002-06-14
    最后登录
    2023-01-24
    38楼 发表于2003-06-15 04:29:00

    原听说,“有理不在言高”,今听闻,“有理在于少言”。妙哉!

    个人见解:都不该把话说绝,都在于:“论”!
    个人见解: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在下非“仁”非“智”,乃一庸才,对理论仅皮毛)
    个人见解:应该有一种辨证的方法,用一种辨证的态度来看事物。
                 
                  ad兄,努力吧!!!(帮不上什么忙,造些浑舆论,权当助拳了)~~

    离线 丁yi001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21
    最后登录
    2021-04-10
    39楼 发表于2003-06-15 04:36:00

    另外 有很多是需要实物来证明的。热涨冷缩是一个小小方面,如此小的铜钱按铜的冷缩率达不到千分之几,没太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铸出的子钱是毛边需要磨轮所以就小了许多。细看实物的外轮都是磨过的。大家可以仔细看看。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