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很多干货分析,也有很多论点论据的对撞,应该是未完待续的状态。
但是今天来看,目前是经济利益对研究导向性产生了结论性影响。
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为经济利益来服务的,是要讲究逻辑合理性的。
目前仍然有一个很严重的逻辑错误在广大钱币界的潜意识里,我觉得应该给大家指明。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已经是明末清初的事情了,书中关于铸币的描述也是符合当时的生产现实。很多泉友拿天工开物的描述套用在几百年前北宋的时代,这是一个根本性错误。
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发明创造,技术的传承是螺旋稳定的。
即使是初入泉河的朋友,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
唐代的铸币工艺,在中后期明显出现了变化,唐末至五代再到宋代,钱币的工艺没有革命性提高,只有铸造态度的区别,这些形制的特征一直持续到洪武通宝。明显的工艺形制特征改变出现在嘉靖通宝,子钱上出现了雕母钱的决定性证据,并且这种特征一直延续至清末。
将重大改变的时间脉络的节点分清后,可以为我们细分和推断中间某一个时段的工艺起到固定性根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