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7761 | 回复 97

    藏家泉品:最早的贝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roger
    管理员
    好评
    23
    差评
    0
    精华
    15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4-05-17
    楼主 发表于2005-05-15 07:28:00
    — (小李子) 执行压帖操作 (2020-02-11 14:34:17) —

    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和一些沿海地区,海贝为重要的货币。
    1 未打磨的 径:30毫米

    2 有穿孔的 径:29 毫米

    3 打磨有穿孔的   高:52--60毫米



    4 大型的稀见   高:85 毫米


    5 大型的稀见   高:105 毫米


    6 特大型的罕见  高:140 毫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23:29:09编辑过]200551423154656444.jpg
    200551423174057326.jpg
    200551423194657673.jpg
    200551423195763474.jpg
    200551423205730550.jpg
    200551423215228246.jpg
    200551423275942012.jpg

    我们不求争议的优胜,但求理性的参与.

    请不要给我短信,日常事务请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工作人员签名栏。

    离线 good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9-12
    最后登录
    2023-10-11
    1楼 发表于2005-05-15 18:52:00

    高140 毫米的,没听说过,这是快被人忘记的地方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2楼 发表于2005-05-18 21:18:00

    这不是简单蚌贝,如果仅以蚌贝来说,屈才!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3楼 发表于2005-05-18 21:21:00

    看了一段时间后,有必要也有义务,把这叫做蚌贝的材料充实一下。“中华第一龙” 西水坡 汪洋之下的记忆_TOM新闻
               “中华第一龙” 西水坡 汪洋之下的记忆             http://news.tom.com 2003年12月22日10时13分??来源:河南报业??    今年4~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在濮阳历时45天拍摄《濮阳星图之谜》,但“星图”的出土地点在没有记忆、没有参照物的一片汪洋中,没办法,他们只好请当年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西水坡水库边用大刷子蘸着白漆写下“龙址正北200米”几个大字。唉,也算聊胜于无吧!    西水坡水库边现有一石碑,写的是“中华第一龙”出土处,一般情况下,游览者从大门口走到这儿,看看碑,望望水库,也就打道回府了。岂不知,这儿离“第一龙”真正的出土地还有几百米呢!
    立碑者不知道龙具体在哪儿出土,只知道就在西水坡这1800多亩的水域内。从“中华第一龙”出土到现在还不到20年的光景,西水坡却失去记忆了。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4楼 发表于2005-05-18 21:22:00

    蚌是最早的“宝贝” 失去记忆的不只是西水坡,我也在对历史失去记忆———只把手中的纸币当宝贝,不经专家提醒就差点忘了这宝贝是从贝壳货币一路走来的.“蚌属于贝的一种,蚌壳自然也是贝壳的一个种类。”当年在此进行考古发掘的李文颖对记者说,“蚌比鱼好捉,在没有发明渔网之前,蚌恐怕是古人能从水中获取的唯一食物吧!蚌富含蛋白质,水开就熟,易于获得,这些特点决定了古人对它的依赖性,另外古人离开水就没法活,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蚌,蚌对古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我们今天用什么词形容都不过分的。”  蚌能食,蚌壳很锋利,除能做采集食物的工具,还能做武器,磨出个孔,用草绳一拴,挂在脖子上就是人类最早的项链了。蚌伴随着人类成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对它顶礼膜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后来蚌壳发展为货币这宝贝,也是顺理成章的。 “也许有人会问:蚌壳到处都是,那造假还不容易?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是要不得的。”李文颖说,“再者,结绳都能记事记账,用贝壳做货币,总比结绳让你认账吧!贝壳做货币其实是人类一次大的飞跃。” 请您先不要跟帖!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5楼 发表于2005-05-18 21:24:00

    想来,最初的交易应该是在“熟人”之间进行的,也不应是多边的。我多一头羊,让给你用,你拿出个贝壳,权作记号,你认账,我知道你欠我一头羊的东西,到时候还一个我需要的东西,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作用吧。 统而言之,在古人的眼里,贝壳可不是我们今人眼里的贝壳,明白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45号墓墓主为什么用贝壳摆塑龙虎、摆塑北斗等,而不用其他材料,不陪葬瓶瓶罐罐了。     “另外,陪葬45号墓墓主有4组蚌塑图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3组,其中有1组被古代的灰坑、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垃圾坑所打破,图案已经无法辨认),这些蚌塑图案在同一条子午线上,有60多米长,很壮观。”李文颖说,“这些蚌塑动物图案虽然被埋在地下,但它们应该是后来帝王陵墓设置神道及其两旁石像的渊源所在。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6楼 发表于2005-05-18 21:26:00

    看,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在西水坡找到自己的根,这正是它的神奇所在,也因此,它最有资格笑傲天下。
     濮阳有“颛顼遗都”、“华夏祖庭”之称,“城濮之战”、“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还有戚城、子路墓祠等古迹,还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但在蚌龙出土之前,濮阳的知名度算不上高。蚌龙产生的轰动效应,使濮阳名声大振,从此有了“龙乡”的美名。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7楼 发表于2005-05-18 21:28:00

    历史的传承也许就是在时断时续中向前发展的,它看起来似乎断了,其实并没有,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与空气,它就会复活,而这种复活,往往是从民间开始的。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8楼 发表于2005-05-18 21:30:00

    随着对45号墓认识的加深,很多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必须原地复建该墓,但目前还只是随便一说,大风很快就给刮走了。
     如今,当年的考古发掘人员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考古记录被家属收藏秘而不宣,有的人还年富力强但当年的考古资料却丢失了。发掘时,45号墓由于种种原因丢失了很多信息,现在记录下来的东西也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 “如果45号墓在100年前发现,那时的人肯定读不懂它所包含的信息,它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1987年发现它,是我们民族的幸运,因为我们此时积累的知识已能破译古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的后代一定比我们更聪明,但那时他们也许能很容易地解读45号墓墓主是谁等我们现在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但他们面对残缺的信息,肯定会很尴尬的,骂我们,还是……所以我想尽量把我能收集的信息传下去。”孙德萱说。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原地复建该墓,这也是保存信息的最好办法之一,只要把水库的一角给划出来就行了。  现在,“龙的传人在追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时,45号墓已经成为绕不开的一种存在。著名画家李燕、濮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满飙提出45号墓的虎也应是“中华第一虎”的概念,以此出发,他们正在解读中国的虎文化。华夏出版社的王大有认为蚌壳的摆放很有讲究,这肯定不是古人随意而为的……45号墓,这一被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原地区最早的‘艺术神器’”的伟大遗址,到底还有多少我们目前不能读懂的信息呢?  读着《中华第一龙》课文长大的孩子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形成一股追寻“中华第一龙”的洪流,他们不会只是看热闹的旅游者,这是可以预期的。请您不要跟帖!        
       

    离线 东胡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1-29
    最后登录
    2021-04-10
    9楼 发表于2005-05-18 21:33:00

    苏秉琦(1909~1997)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10月4日)。 1934年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1949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52~198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1978~1984年任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从1978年起为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年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苏秉琦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持工作的30年中,为办好这个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苏秉琦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瓦鬲之研究》(194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7)以及一系列论文,其中主要的论文已被编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8 13:35:46编辑过]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