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转到
    查看 5588 | 回复 46

    一种猜测————历史上的宝台局从未真正存在过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宝盛缘
    实名认证
    好评
    21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03-22
    最后登录
    2024-06-03
    30楼 发表于2009-07-31 12:06:34

    [s:2]  [s:2]  [s:2]

    2021-07-24 转正
    离线 龙芯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05-05
    最后登录
    2021-04-10
    31楼 发表于2009-07-31 12:07:32

    有一定的道理,需要考证

    离线 鲁泉斋
    实名认证
    好评
    551
    差评
    3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12-24
    最后登录
    2024-06-15
    32楼 发表于2009-07-31 12:18:37

    学习
    欢迎这样的帖子

    离线 sifu0551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8-08-22
    最后登录
    2024-06-20
    33楼 发表于2009-07-31 12:30:19

    好~喜欢学术帖。

    离线 青山绿水
    实名认证
    好评
    93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6-11-27
    最后登录
    2024-06-20
    34楼 发表于2009-07-31 12:52:52

    学习了。谢谢楼主。

    离线 太古
    一级发帖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11-25
    最后登录
    2022-07-26
    35楼 发表于2009-07-31 12:56:46

    [s:14]

    离线 黄土情
    正式会员
    好评
    14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10-11
    最后登录
    2024-06-20
    36楼 发表于2009-07-31 13:15:53
    引用第11楼天行健于2009-05-10 09:29发表的  :
    学习学习,很新颖的论点。 back.gif

    入会时间:2008-10-22
    2012-11-20提升

    离线 白大褂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01-14
    最后登录
    2021-10-12
    37楼 发表于2009-09-02 16:33:25

      转一篇                                                   四枚宝台局制钱背后的历史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福建省隔海相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兵到达“夷洲”(今台湾);隋炀帝朝曾三次派人出师台湾,当时称台湾为“流求”。17世纪,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族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处境艰难,无暇顾及台湾,荷兰殖民者趁虚而入,占领了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的名义,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经过战斗和围困,,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成为民族英雄。但自从郑经统治台湾后,郑氏集团内部也彼此猜疑分化。清朝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逐渐走上了安定和平的道路,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有所缓和,经济状况良好,中央政权巩固,已具备收复台湾一切必要条件。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精兵战船从铜山出发进攻澎湖,歼灭郑军主力,郑克爽上表请降,同年八月,清军进入台湾。郑克爽等人在关键时刻能认清形势,做出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决定,清政府收复了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管辖。同时设官兵镇守: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8000人;设澎湖副将一员,兵2000人。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宣布解除海禁,招民垦荒。从此,背井离乡的人们纷纷还归乡里,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朝统一台湾后,为了向天下昭示主权,弘扬国威,从根本上解决台湾市面上南明钱甚多,而本朝钱缺少问题,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抚张仲举疏请鼓铸制钱,经部议准设炉铸钱,部颁钱模,正面阳文书写“康熙通宝”,钱背穿之左右分铸满汉“台”字,名曰宝台局。当时是,天下富泽,各省多开铸康熙大钱。唯有台湾制钱略小,每贯不及六斤,因此阻于流行大陆。商贩得到台字钱,必降价换银而归。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黑市上一两银可兑换三、四千文制钱。而政府定兵饷,规定七钱三分只可兑换制钱一千文,因此造成岛上军民皆不方便。市面上总因兑换比值不同,时常发生口角或事端。台湾总兵殷化行屡次请求停铸,朝廷不允。在他本人调入襄阳后,入朝见驾,历陈台弯制钱之害,才引起朝廷重视,方下旨福建督抚讨论宝台局去留问题。宝台局于康熙三十一年停铸。康熙宝台局制钱从议铸到停铸不过4年时间。康熙宝台局制钱是毁南明制钱铸造的,铜质泛红钱径小,与其他省份的康熙钱放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乾隆年间仿铸过一批,黄铜质的大型康熙宝台局钱。另外,民间有一种圆孔花钱,两面铸各十个汉字:同、褔、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代表全国二十个铸局的简称,是实现国家统一的见证。
    雍正时期台湾是否铸过币?现在议不大,因为它既没有实物证据、又没有史料佐证。虽然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收录一枚雍正宝台局制钱,但看满文就知道是臆造的。
    关于乾隆时期宝台局铸币情况,在连横先生的《台湾史》有详尽记载:乾隆四年,在福建省中以台湾制钱比价最高,从前岛上小平制钱,每三文仅值内地制钱二文,而番银一圆,从前可兑换小平制钱一千五百文,现在只能兑换八百文制钱,制钱短缺,引起岛上军民交易困难。议将收存黄铜器皿八万余斤,先于省城开铸万贯,尽数运往,以充搭放班兵月饷。至福建鼓铸之处,另行筹议。翌年,巡抚王士任奏请采买滇铜二十万斤,照鼓铸青钱之例,添办白铅、黑铅、点锡,合为四十万斤,在省开铸,阴画满文「宝福」二字。先后计铸四万八千余贯,以时运至台湾,流衍市上。而海舶自天津、宁波运入者,岁率数十万贯,每银一两易钱二千,物价亦平。上述记载中的,如不是笔误或转载错误,依据分析,前八万斤器皿铜铸出的制钱幕文,沿用了宝台局名,根据《清代铸币局考》记载;乾隆四年,宝福局还处在停铸中,是利用原来宝福局设备,生产宝台局制钱,铸出后运至台湾用于发放兵饷。后四十万斤铜,连横先生特意强调;“阴画满文「宝福」二字”铸出的制钱幕文,直接使用乾隆五年复开的宝福局名,是宝福局履行正常铸币与调拨行为,与宝台局无关,再延用已停铸近50年宝台局名,容易造成混淆视听之虞,也符合雍正时期每省一局的惯例,铸出制钱全部投放市场解决台湾制钱短缺问题。再字斟句酌推断:“而海舶自天津、宁波运入者,岁率数十万贯” 是为了进一步缓和并化解台湾的货币危机,分担宝福局短时间内鼓铸制钱不足问题,可能从天津运入了宝泉、宝源局制钱;从宁波运入宝浙局制钱,甚至更多大陆钱局参加这次拯救行动,从全国各地调拨制钱运往台湾,平抑市面制钱短缺问题,安抚民心,稳定了台湾经济。乾隆四年,台湾发生制钱短缺、钱价日升的现象,并不止台湾一地,而是一种全国现象,只是台湾稍加严重而已,造成现象的本身,并不是社会中出现了动乱或爆发了经济危机,反倒是百姓生活安逸,天下太平,呈现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上每次出现盛世,制钱与银比价都要提升,增加了制钱了购买力,已构成经济学中一条规律。制钱与银比值越高,老百姓越匿钱不出,期待更高的比价,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发展,甚至引起经济总的崩溃,此时政府如不加干预,此次事件可能演变成,新一轮社会动乱的导火索。
    嘉庆时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根据记载台湾在这段时间里没有铸造制钱,所需钱饷是从大陆调运的,道光十四年,因逆犯沈知、胡布等人先后谋逆滋事,怕引起更大连锁骚乱,拨银十一万两,鼓铸寿星银饼,以备库存。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英国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中国逐步走向衰落。
    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结果是银贵钱贱,以铜钱计算的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咸丰时期制钱制度进一步混乱,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起义暴席卷全国。滇铜运不出来,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新钱局和恢复已停铸的旧钱局,销毁铜器和前朝制钱鼓铸咸丰大钱,筹措经费,围剿太平军。此时的台湾也遥相呼应,相继爆发了李石、林恭起义。为筹错军饷,铸造台湾府库军饷如意银饼,又复设了宝台局,销毁嘉义旧炮铸造咸丰通宝小平钱。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台湾兵备道徐宗干奏:台湾素不产铜,钱局既已设立,已开炉试铸铁制钱。连横先生认为台湾铸造过咸丰当千大钱。日本人平田廉郎著《台湾古钱之研究》,认为大陆所铸咸丰大钱凡当五十者皆曰“重宝”,当百者皆曰“元宝”,唯独台湾所铸咸丰钱,不论当五十或当百者,皆以“通宝”相称。其实日本人平田廉郎所言不尽准确,宝福局中就有一套以通宝相称当五十、当百大钱。另见《辽东泉拓集》、《昭和泉谱》载有咸丰宝台局当五拓片。从前咸丰宝台局小平制钱泉谱评级过高,现在看只能算少见,咸丰宝台局铁钱无人见过,可能因试铸,铸量非常少,当五、当五十、当百甚至当千者,现在根本见不到,如有可能是母、样之类的东西,没有正式铸行。连横先生作为清朝末年人,有可能见过距他生活不算久远的宝台咸丰当千大钱,当时大陆很多钱局开铸过当千、当五百、当百虚值大钱,是这一时期潮流,但连横先生是史学家不是鉴定家,也有可能被人骗了,因光绪时期古玩造假案例层出不穷,特别是清末民初,失业的钱局技师,为生路不得不重操旧业。制作稀罕珍贵钱币,兜售给收藏者,让人真假莫辨。现在回头看,日本人平田廉郎在《台湾古钱之研究》提到五十、当百;《辽东泉拓集》与《昭和泉谱》中的咸丰当五,也未必都真。咸丰制钱体系相互矛盾,轻重倒置,当五十的比当百的大,当百的又重于当千的,结果比王莽的宝货制还乱,可为视为中国钱币之滥觞。
    同治时期,中国社会并没有改变饥贫饥弱的形象,但政治军事上出现了一个平静时期,得到一次,相对十年左右休养生息发展机会,后称“同治中兴”。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官办民营工业,客观上刺激了经济发展。同治元年台湾彰化戴潮春领导起义,由于大陆兵饷迟迟未到,兵备道洪毓琛只得向德记洋行借款白银15万两,以台湾关税作抵押。但所筹军费仍然不足,只好发行台湾府地方钞票,以渡难关。同治时期因银价提升,制钱业已无利可图,没有政府贴补甚至难以为业,全国各地钱局纷纷停铸,而存在的钱局鼓铸制钱的数量也在缩减,现有各种文献记中找不到有关同治宝台局鼓造制钱的记载,但今天确实能见到一种,钱肉薄小的宝台局同治制钱,如果与同治宝泉、宝源、宝福局制钱重量相比较,可以断定必是私铸钱无疑,如与同治宝巩局制钱相衡量,两者轻重大小不分伯仲,也排不除出官铸可能,康熙宝台制钱也只相当大陆制钱一半的重量。做为官铸还有一种可能。同治十三年,台湾发生牡丹社事件,日本以保护本国居民为由占领台湾瑯嶠,大清也派遣万人大军抵台与之对峙,最终以赔了五十万两银子,丢了琉球了事。能否因此次事件而铸币,无据可考。但台湾每次遇到起义、谋逆、钱灾都要从大陆调运或自铸货币解决兵饷问题。这次,牡丹社事件是否又促使台湾开铸制钱自筹兵饷?咸丰时期钱法已乱,特别是同治、光绪二朝钱,令人看不出官私、分不出真假。今天的疑惑,只能期待明天文献的挖掘、出土的发现与时间的印证。
    四枚宝台局制钱背后的历史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福建省隔海相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兵到达“夷洲”(今台湾);隋炀帝朝曾三次派人出师台湾,当时称台湾为“流求”。17世纪,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族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处境艰难,无暇顾及台湾,荷兰殖民者趁虚而入,占领了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的名义,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经过战斗和围困,,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成为民族英雄。但自从郑经统治台湾后,郑氏集团内部也彼此猜疑分化。清朝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逐渐走上了安定和平的道路,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有所缓和,经济状况良好,中央政权巩固,已具备收复台湾一切必要条件。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精兵战船从铜山出发进攻澎湖,歼灭郑军主力,郑克爽上表请降,同年八月,清军进入台湾。郑克爽等人在关键时刻能认清形势,做出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决定,清政府收复了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管辖。同时设官兵镇守: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8000人;设澎湖副将一员,兵2000人。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宣布解除海禁,招民垦荒。从此,背井离乡的人们纷纷还归乡里,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朝统一台湾后,为了向天下昭示主权,弘扬国威,从根本上解决台湾市面上南明钱甚多,而本朝钱缺少问题,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抚张仲举疏请鼓铸制钱,经部议准设炉铸钱,部颁钱模,正面阳文书写“康熙通宝”,钱背穿之左右分铸满汉“台”字,名曰宝台局。当时是,天下富泽,各省多开铸康熙大钱。唯有台湾制钱略小,每贯不及六斤,因此阻于流行大陆。商贩得到台字钱,必降价换银而归。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黑市上一两银可兑换三、四千文制钱。而政府定兵饷,规定七钱三分只可兑换制钱一千文,因此造成岛上军民皆不方便。市面上总因兑换比值不同,时常发生口角或事端。台湾总兵殷化行屡次请求停铸,朝廷不允。在他本人调入襄阳后,入朝见驾,历陈台弯制钱之害,才引起朝廷重视,方下旨福建督抚讨论宝台局去留问题。宝台局于康熙三十一年停铸。康熙宝台局制钱从议铸到停铸不过4年时间。康熙宝台局制钱是毁南明制钱铸造的,铜质泛红钱径小,与其他省份的康熙钱放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乾隆年间仿铸过一批,黄铜质的大型康熙宝台局钱。另外,民间有一种圆孔花钱,两面铸各十个汉字:同、褔、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代表全国二十个铸局的简称,是实现国家统一的见证。
    雍正时期台湾是否铸过币?现在争议不大,因为它既没有实物证据、又没有史料佐证。虽然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收录一枚雍正宝台局制钱,但看满文就知道是臆造的。
    关于乾隆时期宝台局铸币情况,在连横先生的《台湾史》有详尽记载:乾隆四年,在福建省中以台湾制钱比价最高,从前岛上小平制钱,每三文仅值内地制钱二文,而番银一圆,从前可兑换小平制钱一千五百文,现在只能兑换八百文制钱,制钱短缺,引起岛上军民交易困难。议将收存黄铜器皿八万余斤,先于省城开铸万贯,尽数运往,以充搭放班兵月饷。至福建鼓铸之处,另行筹议。翌年,巡抚王士任奏请采买滇铜二十万斤,照鼓铸青钱之例,添办白铅、黑铅、点锡,合为四十万斤,在省开铸,阴画满文「宝福」二字。先后计铸四万八千余贯,以时运至台湾,流衍市上。而海舶自天津、宁波运入者,岁率数十万贯,每银一两易钱二千,物价亦平。上述记载中的,如不是笔误或转载错误,依据分析,前八万斤器皿铜铸出的制钱幕文,沿用了宝台局名,根据《清代铸币局考》记载;乾隆四年,宝福局还处在停铸中,是利用原来宝福局设备,生产宝台局制钱,铸出后运至台湾用于发放兵饷。后四十万斤铜,连横先生特意强调;“阴画满文「宝福」二字”铸出的制钱幕文,直接使用乾隆五年复开的宝福局名,是宝福局履行正常铸币与调拨行为,与宝台局无关,再延用已停铸近50年宝台局名,容易造成混淆视听之虞,也符合雍正时期每省一局的惯例,铸出制钱全部投放市场解决台湾制钱短缺问题。再字斟句酌推断:“而海舶自天津、宁波运入者,岁率数十万贯” 是为了进一步缓和并化解台湾的货币危机,分担宝福局短时间内鼓铸制钱不足问题,可能从天津运入了宝泉、宝源局制钱;从宁波运入宝浙局制钱,甚至更多大陆钱局参加这次拯救行动,从全国各地调拨制钱运往台湾,平抑市面制钱短缺问题,安抚民心,稳定了台湾经济。乾隆四年,台湾发生制钱短缺、钱价日升的现象,并不止台湾一地,而是一种全国现象,只是台湾稍加严重而已,造成现象的本身,并不是社会中出现了动乱或爆发了经济危机,反倒是百姓生活安逸,天下太平,呈现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上每次出现盛世,制钱与银比价都要提升,增加了制钱了购买力,已构成经济学中一条规律。制钱与银比值越高,老百姓越匿钱不出,期待更高的比价,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发展,甚至引起经济总的崩溃,此时政府如不加干预,此次事件可能演变成,新一轮社会动乱的导火索。
    嘉庆时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根据记载台湾在这段时间里没有铸造制钱,所需钱饷是从大陆调运的,道光十四年,因逆犯沈知、胡布等人先后谋逆滋事,怕引起更大连锁骚乱,拨银十一万两,鼓铸寿星银饼,以备库存。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英国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中国逐步走向衰落。
    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结果是银贵钱贱,以铜钱计算的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咸丰时期制钱制度进一步混乱,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起义暴席卷全国。滇铜运不出来,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新钱局和恢复已停铸的旧钱局,销毁铜器和前朝制钱鼓铸咸丰大钱,筹措经费,围剿太平军。此时的台湾也遥相呼应,相继爆发了李石、林恭起义。为筹错军饷,铸造台湾府库军饷如意银饼,又复设了宝台局,销毁嘉义旧炮铸造咸丰通宝小平钱。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台湾兵备道徐宗干奏:台湾素不产铜,钱局既已设立,已开炉试铸铁制钱。连横先生认为台湾铸造过咸丰当千大钱。日本人平田廉郎著《台湾古钱之研究》,认为大陆所铸咸丰大钱凡当五十者皆曰“重宝”,当百者皆曰“元宝”,唯独台湾所铸咸丰钱,不论当五十或当百者,皆以“通宝”相称。其实日本人平田廉郎所言不尽准确,宝福局中就有一套以通宝相称当五十、当百大钱。另见《辽东泉拓集》、《昭和泉谱》载有咸丰宝台局当五拓片。从前咸丰宝台局小平制钱泉谱评级过高,现在看只能算少见,咸丰宝台局铁钱无人见过,可能因试铸,铸量非常少,当五、当五十、当百甚至当千者,现在根本见不到,如有可能是母、样之类的东西,没有正式铸行。连横先生作为清朝末年人,有可能见过距他生活不算久远的宝台咸丰当千大钱,当时大陆很多钱局开铸过当千、当五百、当百虚值大钱,是这一时期潮流,但连横先生是史学家不是鉴定家,也有可能被人骗了,因光绪时期古玩造假案例层出不穷,特别是清末民初,失业的钱局技师,为生路不得不重操旧业。制作稀罕珍贵钱币,兜售给收藏者,让人真假莫辨。现在回头看,日本人平田廉郎在《台湾古钱之研究》提到五十、当百;《辽东泉拓集》与《昭和泉谱》中的咸丰当五,也未必都真。咸丰制钱体系相互矛盾,轻重倒置,当五十的比当百的大,当百的又重于当千的,结果比王莽的宝货制还乱,可为视为中国钱币之滥觞。
    同治时期,中国社会并没有改变饥贫饥弱的形象,但政治军事上出现了一个平静时期,得到一次,相对十年左右休养生息发展机会,后称“同治中兴”。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官办民营工业,客观上刺激了经济发展。同治元年台湾彰化戴潮春领导起义,由于大陆兵饷迟迟未到,兵备道洪毓琛只得向德记洋行借款白银15万两,以台湾关税作抵押。但所筹军费仍然不足,只好发行台湾府地方钞票,以渡难关。同治时期因银价提升,制钱业已无利可图,没有政府贴补甚至难以为业,全国各地钱局纷纷停铸,而存在的钱局鼓铸制钱的数量也在缩减,现有各种文献记中找不到有关同治宝台局鼓造制钱的记载,但今天确实能见到一种,钱肉薄小的宝台局同治制钱,如果与同治宝泉、宝源、宝福局制钱重量相比较,可以断定必是私铸钱无疑,如与同治宝巩局制钱相衡量,两者轻重大小不分伯仲,也排不除出官铸可能,康熙宝台制钱也只相当大陆制钱一半的重量。做为官铸还有一种可能。同治十三年,台湾发生牡丹社事件,日本以保护本国居民为由占领台湾瑯嶠,大清也派遣万人大军抵台与之对峙,最终以赔了五十万两银子,丢了琉球了事。能否因此次事件而铸币,无据可考。但台湾每次遇到起义、谋逆、钱灾都要从大陆调运或自铸货币解决兵饷问题。这次,牡丹社事件是否又促使台湾开铸制钱自筹兵饷?咸丰时期钱法已乱,特别是同治、光绪二朝钱,令人看不出官私、分不出真假。今天的疑惑,只能期待明天文献的挖掘、出土的发现与时间的印证。

    离线 义伐
    实名认证
    好评
    5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4-25
    最后登录
    2024-06-19
    38楼 发表于2009-09-02 16:40:50

    学习学习。 [s:14]

    2024-02-08 转正
    离线 清淡
    实名认证
    好评
    1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6-08-22
    最后登录
    2021-04-10
    39楼 发表于2009-09-02 21:27:16

    好帖

    中初级信誉(2014-11-21提升)
    中级信誉(2015-3-24提升)60/13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