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汇泉阁:
忆2005年间,余常盘桓于博宝网站。时古泉价极廉,秦半两不计铢两、不别径幅,虽至精者不过百元。
尤记水坑崇宁通宝,每枚仅二元,然需百枚方售。值此良时,余屡购西安、辉县所出秦半两,盈箧满笥,所藏半两之体...
二、郢城半两
纪郢寻泉录——半两收藏与历史呼吸
1991年的盛夏,站在荆楚大地的废品回收站里,我捧着锈色斑驳的秦半两,恍惚又听见久远的青铜私语。眼前这堆即将熔毁的古泉,
听闻竟与三公里外纪南故城的夯土遥相呼应,串起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叙事。

楚人营建纪郢四百余载,将青铜冶铸之术推至巅峰。当白起破郢的烽烟散尽,秦半两的叠压堆积——这正是秦制取代楚风的物质见证。
彼时拮据的我倾尽所有抢救的三十斤精华,那些钱文渐趋规整的"战国半两",钱径从35毫米到19毫米的渐变序列,恰是秦制从本土向新征服地区渗透的物质轨迹。

每枚铜钱都是流动的历史节点,记录着军事征服与货币统制的双重进程。
最令人怅惘者,莫过于目送千斤古泉重归熔炉。杜维善曾痛陈:"每枚半两都是解码古代经济的基因片段。"
秦钱是否留有江汉工匠的改良痕迹?这些疑问终随那缕青烟成为永恒悬案。

如今重读《半两考》,方悟杜公所谓"收藏乃与历史对话"的真义。当指尖抚过钱币上清晰可辨,大开大合,造成视觉张力的钱纹,仿佛触摸到秦人车同轨的雄心与楚地化剑为犁的阵痛,听见历史在天平两端细微的呼吸。
郢城窖藏半两钱考略与青川七钱的互证
郢城窖藏半两钱(19-35mm,1.7-13g)与青川七钱(直径27-32mm,重2.4-6.9g)遥相呼应:二者都呈现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前的连续减重谱系。青川木牍的纪年(前309-前307年)为半两钱铸造上限提供铁证,而郢城窖藏中未出现四铢汉半两,结合白起拔郢(前278年)的战争节点,可锁定窖藏时间为秦占郢都至秦初的过渡期,填补了秦楚货币交替的空白。

铸币工艺的演进轨迹
形制溯源:窖藏中35mm重钱(10g+)延续青川七钱“分脚半两”的铸造范式,其“半”字横折与穿口平齐的特征,与青川M50墓出土钱币一脉相承。而28-32mm主流钱体(4-7g)则显昭襄王后期减重趋势,印证《史记》“钱益轻薄”的记载。

工艺分野:青川七钱单面范铸的原始工艺(外轮不圆、浇口毛茬)在郢城窖藏中早期合范,大篆。但仍保留战国错范流铜现象,与汉初叠铸形成技术断层,揭示秦制衡权系统向楚地的渗透。

货币交融的战争烙印
两枚燕明化环钱与窖藏主体半两共存,映射战国晚期货币体系的复杂性。青川七钱出土于秦军经略巴蜀的战略要地,郢城窖藏则处于秦楚交锋之地,二者共同印证蒋若是“先秦半两随秦军扩张流通”的论断。燕币的混入或为秦楚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与辉县出土秦半两军资窖藏(前256-前225年)形成军事货币网络的南北呼应。
断代范式的学术革新
传统以直径35mm为秦半两断代分界的观点,因郢城窖藏中35mm大钱与19mm小钱并存而被颠覆。青川七钱的标准重量(6.7g±)成为衡量战国半两减重进程的标尺:郢城窖藏4-7g钱体集群,恰处于青川标准与汉初荚钱(2-4g)的中间态,构建起半两钱“重如其文→虚值化→符号化”的三阶段模型。此发现直接推动《中国钱币大辞典》增设“郢城式”词条,重塑半两编年体系。

文保启示与历史隐喻
郢城水坑环境(湿度75%)与青川七钱的对比,揭示青铜器保存的生态多样性:前者蓝绿薄锈锁住钱文锋棱,后者红绿锈色凝固战国铜锡配比。正如青川木牍改写货币史认知,论证出秦帝国铸币监管网络的南方支点。

青铜孔方里的文明张力
从青川七钱到郢城窖藏,半两钱不仅是度量衡统一的载体,更是军事征服与文化整合的物质见证。当考古锤叩开纪郢的封印,每一枚锈迹斑驳的钱币都在诉说:历史的分合,早在金戈铁马之前,已镌刻于匠人范铸的方寸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