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王母题材
关于这类西王母题材的符命钱,就不得不提及发生在西汉哀帝建平四年的“行西王母诏筹”事件。
西汉哀帝前,关于西王母的记载, 似皆神怪之谈,如远居流沙、昆仑等。民众奉以为神,则首见于《汉书》的“哀帝纪”。这次事件,《汉书·哀帝纪》《五行志》《天文志》以及《前汉纪·哀帝纪》等文献多有记载,罗列如下:
(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汉书·哀帝纪》)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汉书·五行志》)
四年春正月,关东民相惊走,或持筹相与,号曰“西王母筹”。道中相逢多至数千人,或披发徒跣,斩斫门关,逾墙入屋,或乘骑奔驰,或致驿传行。经历郡三十六所,至京师。又聚会祀西王母,设祭于街巷阡陌,博奕歌舞。又传言:“西王母告百姓:佩此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户枢中有白发。”(《前汉纪·哀帝纪》)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日出时,有著天白气,广如一匹布,长十余丈,西南行,如雷,西南行一刻而止,名曰天狗。传曰:“言之不从,则有犬祸诗妖。”到其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又曰“从目人当来”。十二月,白气出西南,从地上至天,出参下,贯天厕,广如一匹布,长十余丈,十余日去。占曰:“天子有阴病。”(《汉书·天文志》)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汉书·鲍宣传》)
翻译过来大致是: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关东三十六或二十六郡国的民众互相传送枚筹,号曰“行西王母诏筹”。民众在西入长安过程中,举止怪诞非常。他们或披发赤足,或乘骑奔驰,或致驿传行,一路冲关踰墙,纵骑奔驰。西入长安以后,民众聚集在里巷阡陌,或博弈,或歌舞,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西王母活动。在祠祭西王母过程中,有人专门分发符书给民众。组织者托西王母之口传话民众,“母告百姓”,要求每人都要佩戴符书,曰:“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整个事件一直持续到秋天,在朝野引起震动。
元寿元年正月,哀帝拜皇后父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拜其舅舅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骠骑将军。但临拜时却发生了日食,而且这次日食发生在“三始”——正月一日这样的一个敏感时期*,故而哀帝诏求直言,扶阳侯韦育举荐杜邺以对。在这次对问中,与当时被遣就国的王莽为一党的杜邺解释“行西王母诏筹”事件时,站在王氏集团的利益上,将矛头指向丁、傅之专权。记载在《汉书·五行志》中:
《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筹,所以记数也。民,阴,水类也。水以东流为顺走,而西行,反类逆上。象数度放溢,妄以相予,违忤民心之应也。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弈,男子之事。于街巷仟伯,明离内,与疆外。临事盘乐,炕阳之意。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门,人之所由;枢,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甚明著。今外家丁、傅并侍帷幄,布于列位,有罪恶者不坐辜罚,亡功能者毕受官爵。皇甫、三桓,诗人所刺,《春秋》所讥,亡以甚此。指象昭昭,以觉圣朝,奈何不应也。
在杜邺的说解中,“行诏筹”事件是因为朝廷不按法度行事,恣意封赏而起。显然,他把矛头指向傅晏、丁明加爵大将军事。而西王母、白发、门枢的解说,矛头直指傅太后干政。直言批评外戚丁、傅不守阴道、臣道。而日食、地震、民讹言行筹,其类一也。需要说明的是,在整个哀帝朝,成帝外家王氏一直受到压制。根据《董贤传》记载,在哀帝当政期间,王氏只有平阿侯王谭之子王去疾、王闳稍见宠幸。
但时不几年, 哀帝就死了, 王太后临朝, 丁、傅被杀。于是王莽启动宣传的机器, 对这哀帝朝的旧事, 做了新解释, 说西王母之来, 实为佳瑞的一种, 为太后临朝之应。按王莽的谄太后, 无所不至, 故这个瑞应, 也成了其政治宣传常用的词汇。居摄二年, 翟义起兵, 王莽仿周公的口吻作《大诰》, 颁行于天下。诰中又重申太后与西王母的关系:
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徵,以祐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绍我後嗣,以继我汉功。厥害适统不宗元绪者,辟不违亲,辜不避戚。夫岂不爱?亦惟帝室。是以广立王侯,并建曾玄,俾屏我京师,绥抚宇内;傅徵儒生,讲道於廷,论序乖缪,制礼作乐,同律度量,混壹风俗;正天地之位,昭郊宗之礼,定五畤庙祧,咸秩亡文;建灵台,立明堂,设辟雍,张太学,尊中宗、高宗之号。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绥西域,以受白虎威胜之瑞,天地判合,乾坤序德。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相因而备。河图雒书远自昆仑,出於重野。古谶著言,肆今享实。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乌虖!天用威辅汉始而大大矣。尔有惟旧人泉陵侯之言,尔不克远省,尔岂知太皇太后若此勤哉!
除西王母外, 诰中又讲了四种瑞应, 即“沙鹿之崩”、“阴精”、“河图出昆仑”与“龟龙麟凤”。“沙鹿之崩”事见《汉书·元后传》。春秋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沙麓崩,《公羊》《谷梁》《左氏》等都记载了这件事。有晋史卜得“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后王政君祖父王翁孺徙居魏郡元城,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原,即沙麓之地。当时正好日月同时出现在天上,有老者曰元城建公便以晋史所卜以当王翁孺徙元城事,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虚,即沙鹿地也。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
“沙鹿之崩”这个典故中,有“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的瑞象。这也和本品符命钱中两枚陪侍仙人前面的金乌与金蟾代表着日月相呼应。
所谓“阴精”,是说太后王政君的母亲怀孕时,“梦月入其怀”* 也就是曾梦月亮入她的怀,而西王母也属阴。这也就是为什此枚钱币将日月设计在王母怀中两侧的原因。
至于“河图出昆仑”,即正常说的“河出图”,所以“出昆仑”,是说“图”出于“河”,“河”又出于“昆仑”。王莽绕这么大圈子,无非是因按当时的传说,西王母是居昆仑之巅的。故“阴精”、“昆仑”云云,皆为牵合太后与西王母,或强调两者的关联。诰中有深意的另一祥瑞,是“龟龙麟凤”;这个祥瑞,是应圣王而出的,太后临朝而见,则太后为圣王可知;强调太后之为圣主的,又有“河图”——“河图”也是圣王见的表征。这样就侪太后于圣王的行列,她的丈夫元帝和其后的哀、平、成诸帝,就无足数也。总之,这颁于天下的诰文, 是强调太后、西王母与圣主三者之关联的。
需要指出的是《大诰》里的“龟龙麟凤”既是“四灵”。《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五德嘉符”亦为“金木水火土”之符。金即为白虎,木即为青龙,水即为玄武,火即为朱雀,土在铜镜中可为十二“地支”,在这里则由采自土中玉璧代之。因此,此符命钱背后设计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以及玉璧状,则呼应了“五德嘉符”一谶。
但王莽篡汉后,王氏“汉室太后”的旧号,便不再合宜。故《资治通鉴》载:
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不见听;而莽疏属王谏欲谄莽,上书言:“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莽以其书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从之。于是鸩杀王谏而封张永为贡符子。
但王莽的本心, 并不是去太后的号, 而是改她的号。一来王莽很感激他姑母, 二来太后之为“圣主”, 在百姓的眼中, 似可稍去外戚行篡的恶名, 于是王谏被杀。将军张永更懂王莽的心, 便造“符命铜壁”, 文曰“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有了这符命, 王莽就下诏说:
哀帝之代, 世传行诏筹, 为西王母共具之祥, 当为历代母, 昭然著明, 予祗畏天命, 敢不钦承? 谨以令月吉日, 亲率群公诸侯卿士, 奉上皇太后玺绂, 以当顺天心, 光于四海焉。
再次重申太后与西王母的关联, 与其“历代母”的地位。
从张永献“符命铜壁”而被为封为“贡符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张永所献“符命”应为“璧”状“铜质”。这也就是本品这种符命钱为什么面文为“大乐五铢”,而没有设计成方孔圆钱形式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呼应“五德嘉符”,另一个原因就是效仿张永“符命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