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宋母的猜想。首先,宋钱不一定有样钱,但是凡是铸造,肯定得有母钱。宋母必须存在,至于雕母,可能是蜡的或者其它不易保存但是容易雕刻的材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钱币铸造的制度比较松,没有留档的习惯,要是想留档就用金银铜等易保存的雕刻了。我看过现在的仿古铸造,现在精密铸造母钱铸出来还是母钱的样子,子钱铸造出来还是子钱的样子,所以做假钱都是用精致的子钱铸造,宋人的铸造那应该不会用太细的铸造沙,不然子钱上会留着母钱的细微特征,引申出正题,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母钱大子钱小,因为铜会收缩,那文字笔画呢,文字笔画也会收缩,那我们为什么要把文字精细的认为是母钱,文字精细的铸造母钱铸造出来的子钱,不应该更细吗。现在精密铸造打磨边都得打磨掉半个毫米以上,那宋钱铸造用的砂型 边缘粗糙程度会不会要打磨掉更多。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正经的母钱边应该比同一版别的子钱宽,给打磨留下余量,文字应该比子钱粗但是更加犀利,以留足热胀冷缩的余量。这个我觉得可以找标准的清母和子钱验证,有些清母你能看到文字是扁平的,但是有些清母文字是很细致的,这两种到底哪个是母,值得商榷。有能力的,按照天工开物里记载的铸造钱币的配方,真实的铸造一下,看看效果,我觉得可能会对现在的母钱理论有所冲击。再结合现在的市场上的宋母聊几句,有些版别母钱特别多,有些就没见过母钱,啥原因,实际上还是商家迎合消费心理,本身这个版铸造就精,再打磨一下穿口,老铜生锈很快,就当母钱卖了。宋母的标准还是乱,理论还是不成熟,需要宋钱收藏专家早日研究出个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