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5
主题
910
帖子
1160
积分
啥价
8242
51988
6.8万
跟一枚一面能看出是元丰,另一个不知道是什么
105
1121
1331
17
275
309
泉娃01: 个人认为宋母是木制,只有铁母是木制翻砂成铜质后再使用。
小学毕业的都学过活字印刷,偏偏就有人装傻
0
41
素手锋芒: 叠字铸造成因的母钱掉落说,个人感觉并不成立,既不客观也不符合两宋的制铸工艺。 翻砂不管是单拓还是叠拓,以砂箱的翻转间隙,砂腔不可能造成币体的大距离移位,接近铸币大小的距离加之砂范阻隔,根本不可能产生25MM左右这么大的位移。 如果是掉落,同样以砂箱翻起的距离和砂范的硬度,4-5克的铜钱摆脱砂范的摩擦阻力自然掉落,也不可能在砂型上形成清晰印记。 以现在可知可靠的零星翻砂法铸造工艺记载,夯砂是北宋翻砂法必备工艺,也是推定北宋翻砂法脱离范铸的主要依据,夯砂后的砂范都可以摆脱范铸法的烧制定型,那硬度和表面张力可见一斑。一个4-5克的东西,别说翻箱掉落,哪怕就是手持掉落,也不可能形成叠字印记。 正如我支持的两宋多种制铸工艺并存,而非是单一翻砂法。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篆书在下,后期制铸时候发现了行篆铸量差异,或者人为增加行书铸量,将篆书的范印覆砂抹平,然后又印拓上了行书,因为后面覆砂的粘性强度出了问题,导致覆砂后的砂范表皮脱落,砂型地章下篆书印范的痕迹就显露了出来,再次行铸的时候,就出现了类似这种深浅不一的隐起状叠字铸币特征,观察铸币的穿郭,也能很好的印证这一点,这样的考证和推导是不是更符合此枚实物特征呢?当然,这样的推断前提是此币排除一铸一散一夯的翻砂工艺。 诚如之前一位泉友发的崇重背“三星”,如果是翻砂法铸币,背“三星”必须要是铸造过程中产生的随机流铜,那可以试想一下,随机出现,随机形态,随机情况下,同版式下出现同位置,同形态的“三星”几率到底有多大?我想,这种翻砂随机性概率应该为零,没问题吧? 如果“三星”特征是母钱特征遗传,那么我们现在推定宋母的方式方法,理论依据,就要全盘否定。 如果“三星”特征是可使用的陶化循环范,是固定范模下的固定瑕疵,那么一切是不是都说的通了。 如果这些年钱监考古发现的所谓的当时三产砖胚不是砖胚,就是当时还没有印拓和烧制的范胚,是不是也就合乎情理了。 同理“三星”成因推导考证这枚叠字铸币,是不是也十分契合呢? 我是新手,不懂瞎说。字多不一定有道理,单纯以币论币实事求是的讲道理,真的是在抛转,引不引玉不奢望,各抒己见,别碰就好。
老哥你谦虚了,你这知识感觉好专业
2698
12729
1.8万
跟几个旧藏,有几个已经卖了
36
517
592
能证明以下观点:1.宋钱为翻砂工艺,该现象为另一枚母钱二次印压结果。2.行书篆书可能同时对铸。 这种现象不多见,但有见过这种叠字不同书法的钱,甚至是不同纲目钱叠字。赞同一楼观点,也可能是工匠未发现砂型已被印过后重新拿另一枚母钱印了一次。
388
3967
4743
素手锋芒:叠字铸造成因的母钱掉落说,个人感觉并不成立,既不客观也不符合两宋的制铸工艺。翻砂不管是单拓还是叠拓,以砂箱的翻转间隙,砂腔不可能造成币体的大距离移位,接近铸币大小的距离加之砂范阻隔,根本不可能产生25MM左右这么大的位移。如果是掉落,同样以砂箱翻起的距离和砂范的硬度,4-5克的铜钱摆脱砂范的摩擦阻力自然掉落,也不可能在砂型上形成清晰印记。...
叠字铸造成因的母钱掉落说,个人感觉并不成立,既不客观也不符合两宋的制铸工艺。
翻砂不管是单拓还是叠拓,以砂箱的翻转间隙,砂腔不可能造成币体的大距离移位,接近铸币大小的距离加之砂范阻隔,根本不可能产生25MM左右这么大的位移。
如果是掉落,同样以砂箱翻起的距离和砂范的硬度,4-5克的铜钱摆脱砂范的摩擦阻力自然掉落,也不可能在砂型上形成清晰印记。
...
是对牛弹琴啊
其实只要是有一点铸造知识的人
就能根据实物看出唐宋铸币基本上不可能是标准的翻砂工艺
可惜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16
100
132
随机掉落纯熟扯淡,穿口位置正中心刚好在一个点上,这么巧吗?这个钱可以说明北宋铸币时穿口先确定位置且固定,然后把印模按穿口的位置压下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么多钱正反面穿口旋转不规则角度,这个钱也是字体好像绕着正中心旋转45度一样。证明了应该是某种叠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