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734
主题
14068
帖子
2.4万
积分
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开元通宝” 搁笔听泉 唐朝是一个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代。从李渊以重臣身份起兵反隋开始,就带着强烈的与传统儒家思想相悖论的思想。再后来,李世民杀兄逼父;武则天以女流之辈君临天下;韦后安乐公主杀死唐中宗欲自立;唐末的藩镇割据,俨然国中国。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纲纪在唐代是多么地脆弱。而一种新的 开放的思想也随着天朝大邦的崛起和盛兴暗暗的潜滋蔓延甚至疯涨。思想的开放,造就了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的繁荣!也正因为如此,玄奘才不远万里到印度去取经;鉴真和尚才六次东渡扶桑去传经送宝;造就了大诗人李白杜甫 白居易;造就了茶圣陆羽;造就了书法大家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怀素 高闲;造就了大文学家韩愈 柳宗元;造就了佛学家六祖慧能……他们的成就,即便今天看来,仍然让人高山仰止,不可企及。唐都长安,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无数的外国留学生到长安学习,波斯的一位王子甚至放弃王位到长安做了一个普通的臣民;新罗王子放弃帝位,到中国修习佛教,最终成了中国的地藏王菩萨,他就是金地藏。别的不说,今天时尚女孩的打扮已经很开放了,但试想又有那一个女孩,能把自己的眉毛剃了,再画上一条又肥又大的蛾子了!?唐朝的女人敢,在唐朝大画家张萱的笔下就有。唐朝的开放气势恢弘,得大自由大自在。这种开放、包容的理念,造就了文人们以一种宏大的自我价值观来与之相匹配,这或许也是唐朝在多个领域创造出历史文化颠峰的原因之一吧! “开元通宝”铸造于高宗武德四年,从此结束了“五铢钱”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为后世的钱币铸造开创了新天地、新纪元。这种创新在后来历朝历代钱币的铸造上都有着它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继承。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开元通宝”的意义所在:一:方孔圆钱形制的进一步肯定 早期的钱币:如贝币、布币、刀币等都因为使用和携带的不便而逐渐湮灭。方孔圆钱在早期半两中已经出现,后又在五铢钱中延续并使用了几个世纪(只在新莽时期,布币和刀币才稍有抬头,昙花一现),做为行用的方孔圆钱不但在使用中易于携带和流通,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蕴涵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文化思想(也许还有人们处事为人时外圆内方的一种行为标准)。在唐代以它特有的盛唐精神对这种形制做了充分的肯定。二:开创“通宝”入钱文之始,开辟铸钱新天地 开元钱,开创了“通宝”二字入钱的先例。将前朝“五铢”、“四铢”等以砝重为钱币名称的方式做了终结。但,它又规定了钱币的轻重:10枚为一两、160枚为一斤、千枚为六斤四两。这种纪重方式的革新也为后世铸钱留下了以“十进制”为衡法的准则。“通宝”的称谓因掩盖了名称与重量之间的差距,使得后世钱币的铸造减重更加隐秘化。也说明了钱币的发展,开始由纪重向价值符号的的转变。“通宝”二字还蕴涵着一个吉祥的意义:即通行的宝货,通往四面八方而永远宝之。这正是“开元通宝”在前朝铸钱和后世铸钱中所特具的一个全新的意义。当然,“开元通宝”不仅仅对后世铸钱是一种创新,也对前朝铸钱的发展做了继承。后世的“元宝、 重宝”或许更具有价值符号的性质,但从币值上看貌似比“开元”大,实则是它的儿子、孙子!(图1) 图1 左挑元 右挑元的开元小平钱 三:书法风格传延千年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这段文字明确的说明了“开元通宝”钱文为欧阳询所书。 我们通常称“开元通宝”钱文为隶书字。从书法的角度,我们看这四个字,虽然很遒劲 协调,但字体并非纯粹的隶书字,应该说是以隶为主 以篆为辅以楷为用的糅合字体。如“通”字,“甬”用篆法。而走之底用隶法,“宝”字篆 隶浑然一体;而“元”字,则在竖弯勾儿上用了楷法;“开“字”的门框,既不同于一般的篆书,也不同于一般的隶书,上框左右均开口,别具特色。(图2) 图2 从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来看,既无隶书也无篆书。而主要是楷书和行书,他的《九成宫醴泉铭》还被称为天下第一正书。欧体书法字势险绝,而骨力劲健、面貌清朗。(如图3)“开元通宝“四个字虽然在外形上与欧体楷书行书相去甚远,但其神形风韵则与楷书行书一致。我们不仅不怀疑这四个字是不是欧阳询所书,而且还庆幸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另类的书法风格。 图3 欧阳询的行书和楷书 那么,“开元通宝”的钱文为什么是隶体而非楷书或行书呢?这,自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大的王朝,其钱币的书法风格也影响最广,普通的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唐代开国之初至武德四年一直沿用篆书体制的五铢钱(五铢钱行用七百年有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五铢钱的铸造风格早已为普通百姓所接受。新式铸钱的产生和出现,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不可能完全抛弃旧朝铸钱的形制和风格,这是其一;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书法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和钱币铸造、钱文的发展是步调一致的。“开元通宝”以隶书入钱,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隶”,即奴隶,徒隶。隶书的产生源于徒隶、源于民间。因为要求便捷,民间将篆书写法简化、平直化,便成了隶体,并在东汉年间逐渐趋于成熟。但在官方(中原大朝),正规的的文书仍沿用篆体,加上汉代“五铢”仍沿袭前朝以篆体入钱的方式,所以直到唐朝以前中原大朝并未使用隶书入钱。最早的隶书钱,出现在东晋成帝咸康四年,蜀地的李寿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并在汉兴元年(公元338年)开铸“汉兴”钱。继而,在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夏政权中,真兴年间(419—425)铸造的“大夏真兴”钱(图4)都使用了隶书。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处边远或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为中原文化所囿,才出现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吧!但到了唐代,开放新、包容的思想,使人们不仅对隶书的易认和书写的便捷有了认同感。所以“开元通宝”钱文的半隶半篆又夹杂点楷书味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图4“开元通宝”钱文书法风格的出现,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钱文。“通”、 “元”、 “宝”三字,俨然成了后世铸钱的典范。“元”字有三种版别的写法:即左挑、右挑和双挑。尤其是左挑的写法对后世铸钱影响深远。唐末的会昌开元从朝代上看本身就是开元通宝的一部分,所以书风并没有变化,只是在背后加上了铸造地的名称,外形上略有差异,工艺上走了下坡路罢了。(图5)我们试看以下钱币,币文上的书风,或质拙古朴或清丽遒媚。但这三个字对“开元通宝”的模仿一望便知。(图6)至于钱文除“元宝”、“通宝”二字外,其余两字在在整个钱币中显的不是那么协调。但是,它们仍然矜持地运用着经典的“元宝”、“通宝“二字,如“光天元宝” “咸康元宝”…… 图5 图6当然,也有一些钱币将“开元通宝”的钱文书法风格发挥的较好的。如(图7)“汉元” “周元”、“宋元”、“太平”、“元丰”、“绍圣” ……这种篆隶楷互为糅合的书写方式一直到“宣和通宝”中仍有体现,但已貌合神离,别具清韵了……图7
09-05
1070
8756
1.1万
[s:02][s:02][s:02]
24
1082
1130
强帖留名
92
2011
2195
天福漂亮
620
6168
7417
厉害!实在是高[s:23][s:23][s:23][s:23]
20
245
285
学习了[s:02][s:02][s:02]
17
850
884
好贴
还请多提宝贵 意见!谢谢!
185
4385
4758
448
14999
1.6万
文章写的好,但观点有待商榷。我以为,欧阳询之说很牵强,欧阳询擅长的是楷书,隶书并不是它的强项,《旧唐书》是宋人编的,我以为是附会四大名家的欧阳询。楼主列举的开元也不恰当。楼主图里的开元,只有1枚是晚期铸的早期面文开元(短头元),其余的也都是中晚期开元。大图的狭元大字和小字右挑,面文当是欧阳询死后百多年才会出现。武德开元显然是短头元系列的,从书法上说,短头元我认为是没有中期的容弱、遒劲等等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