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79
主题
1497
帖子
1655
积分
此钱直径36mm,据提供者称,得自陕西扶风县,“铜质呈水银白,经查阅资料和唐代风格酷似”(选自《厌胜品研究》)。 图见楼下———— [s:10][s:10][s:00][s:0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3 0:18:56编辑过]
115
2766
2996
楼上列兄所言甚是。 金玉满堂钱早期铸品体大,应在65毫米左右,且薄。后铸品略小,钱体厚重。郭老这枚字纹粗、径仅59毫米,确有后铸可能,还是要看实物才行。
以下是引用外郭在2003-7-2 22:52:00的发言: 回学思兄,有出土记载,谓农民取土时发现墓坑,内有汉五铢、开元通宝及此钱而无宋钱云云。
此钱为阴刻明用钱,可印证墓出一说。唐时用纸冥钱,少以铜钱入葬,所以墓出厌胜不多,到了宋代就多了,明代更甚。
“常行菩提之心”钱未曾见过实物。就图来看,在下认为是晚唐至五代时的铸品:钱背佛字外的饰纹,似由唐镜上多见的荷叶演变而来;右立人与一些五代小生肖钱上的人形相似。 多谢外郭兄的好资料!
281
4518
5080
大开眼界! 方兄辛勤搜索梳爬,实在佩服! 外郭兄资料丰富,开阔眼界!
1005
11740
1.4万
几位老师看看这样到明吗?
就图来看,不才有以下几点: 1。正版应为阔缘,窄缘是宋或以后的事; 2。正版地章上应有罗纹,宋版也有;而此钱无; 3。正版“金”字头为二笔分叉,而此钱仅为一点; 4。正版龙形十分游走,龙首清晰可辨,而此钱已成花草状,有修改痕迹; 5。正版文饰饱满挺起,而此钱有些疲软。 所以,三少这枚应是宋以后的铸品,考虑到气息等因素,愚见是明以后的。 请大家指正。
187
1228
1617
方兄分析的很有道理。我看是明。
多谢各位指点,此钱看明的人较多,也有人看到更早,我也倾向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