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罕见的黄玉雕咸丰重宝钱
丁 鼎
这枚黄玉雕咸丰重宝钱玉质温润钱体厚重雕工精细,可谓难得之佳品。在钱币收藏中,手工雕刻的钱币特别难得,用玉雕的钱币就更加难得了,尤其是能遇上用黄玉雕的钱币更是难上加难的机缘了。因为黄玉是特别稀缺的品种,拿这样的玉雕刻钱币当然就更加非比寻常了。
说来也很难得,周日京城落雪降温,百无聊赖中去宣武区报国寺闲逛。这里倒是热闹,摊点琳琅,来自各地的小贩操南腔北调推销自己各有特色的东西。我刚得到一枚精美罗汉刻花钱,正自得意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枚难得一见的黄玉雕咸丰重宝钱,我的眼前顿时一亮:纯净温润的浅黄色玉质,雕工也好,穿口金口未开(),又厚重,有1.8厘米厚,直径约有6厘米,这么厚重的玉雕钱,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背面是左右满文宝福记局,上下汉文是一百(要知道宝福局的当百钱本身就少,这枚又是玉雕的,并且材质是黄玉,这就更加罕见了)。问了价,虽觉得不高,但还是想搞价,只是担心被别人买走,遂慷慨解囊,把这枚黄玉雕咸丰重宝收入囊中。这也算是这段时间一个不错的收获。说这枚钱是玉雕钱实际上是保守的,从该钱穿口的金口未开来看,它应属雕母钱。一枚黄玉雕母钱,当然更为罕见了。
所谓雕母钱,就是在翻铸流通钱币时,首先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钱样一般用锡、精铜、金银、象牙、玉、蜜蜡或红木等珍贵材料精心雕制成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参与流通。雕样钱是呈给皇帝看的,所以这存世量特别少,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故极为珍贵,一般在市场上几乎见不到。看来,收藏是要讲究机缘的,没有机缘你什么也遇不到,当然就谈不上收获了。
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铸钱工艺,古代铸钱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先选材然后让巧匠雕出一枚钱币来,这枚手工雕出的钱币就是祖钱,也叫做雕母,雕母的材质及其精良,表面光洁如镜,字口深峻挺拔,十分清晰,毫无粘笔感。有了雕母钱,然后再用雕母翻砂铸造母钱,所以母钱比雕母要小一圈。然后在用母钱铸造样钱。样钱就是普通的小平钱了,大小和小平钱一样大,是用母钱翻砂铸造的,所以比母钱又小了一圈。然后朝廷再将用雕母翻铸出来的母钱和用母钱翻铸出来的样钱一起颁发到各地的钱币铸造局,各地的铸造局根据母钱开模,以样钱为参考,翻砂铸造普通的流通钱。所以雕母直径是最大数量最少,而且做工极其精细,故价格最为可观,也当然会成为藏家争相追逐的对象。母钱直径小于雕母,数量略多,也为藏家难得之品。小平钱最小,数量也最多,相对价格也不高。再来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枚黄玉雕咸丰重宝钱,它用材名贵(为黄玉),钱体厚重(1.8厘米),实为钱币中的佼佼者,再加加上雕工精到,故说它为雕母应该不为过。
咸丰年间,由于鸦片战争、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生,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 。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好者少 ,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造成铁钱、铅钱代替铜钱。咸丰元年时,规定钱重一钱二分,至第二年,变为一钱,但具体铸行大多轻于规定重量。此后,随着大平军连战连捷,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下,清军疲于奔命,清廷惊慌失措。这时,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额收入大减,再加上鸦片战争的影响,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筹款继续镇压太平军,以缓解财政危机,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铸大钱。据《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 “咸丰重宝”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咸丰重宝”铸行情况十分混乱复杂,当值等次,大小轻重,铸造材质,铸造工艺,文字书体,钱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监内铸造时都差异很大,以至有当值大小和钱体大小轻重倒置的,此外还有铁钱和铅钱。故此,咸丰钱在钱币历史中是数量最多的,据说有六千多种,可见其混乱的局面。
而咸丰大钱虽然版别混乱,但不乏精美者,何况是一些样钱和母钱!所以这枚黄玉雕咸丰重宝钱精美也是理所当然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