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大醉侠在2006-5-21 18:46:10的发言:
请教这资料哪里来的?我一直没有找到崇通当十行用的证据。而我从《钱币学纲要》等重要著作里看到的都是定义为崇宁通宝当五大钱。在铸行崇宁通宝当五大钱之后,由于进一步的通货膨胀,才出现的崇宁重宝大钱,铸崇宁重宝大钱才是为了当十行用,所以叫做重宝,是为了和通宝大钱有所区别。早期所铸崇宁重宝背十就是前期纪值的标志。后重宝烂铸,和通宝一同贬值,都作为折三行用了。
如果有准确的通宝当十行用的史料,请一定和我说下。
呵呵,是我记错了,崇通初出是作为当五行用。《中国货币史》中有明确记载,原文如下: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得势。这年辰沅(湖南)徭人起义,十二月便铸当五钱。次年又有安化蛮人起义。于是又铸当十的崇宁重宝钱。除陕西、河东、四川等铁钱地区以外,都令通行。三年废止小平钱和当五钱,专用当十钱。连熙宁以来所积压的折二钱,也改铸为折十钱。这种大钱发行后,民间生出许多纷扰,甚至有拿钱买不到东西的。因为无论从重量上来说,或从含铜的成分上来讲,一枚大钱都比不上天禧小平钱的三枚,每枚只有三钱重,含铜还不够六成,贬值成三分之一以下。结果钱分两等,市有二价,发生盗铸。私铸的钱,重量自然不到三钱。小平钱多被人销溶改铸,后因物价上涨,乃令东南改为当五;然而仍有私铸,乃再改为当三。这大概是崇宁四年的事。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再做宰相,又主张用当十钱。所以除小钱折二当三外,又铸当十大钱,都以大观通宝为文。大观当十钱比崇宁当十钱虽然厚重得多,然而比起小钱来,还是省铜,私铸还是有利。三年蔡京再下台,计大钱为害已有九年,各方都加以攻击,新宰相张商英主张收回,每十贯给银一两绢一匹。收回后挑选分量比较重的改为当三。——摘自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
感谢“大醉侠”老师给予指正!前辈严谨的治学风格小弟一定好好学习,谢谢![s:04][s: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1 20:11: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