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楼说一下我对母钱的理解(纯纯主观臆断和妄想,没有任何文献或者实物支撑,哈哈哈一笑即可):
玩日本钱过程中,和鬼子聊天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很有意境:“站在3米远的地方,能分辨出是母钱的,才是母钱”。听这句的时候我刚接触日本钱不久,当然是嗤之以鼻。但随着过手越来越多的日本母钱,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一大堆宽永通宝,目光扫一下,五秒之内,都能分辨出那一个是母,那一个是子(有点吹牛了)。
绝大多数泉友在寻找母钱的时候,都是瞄准了制造精、尺寸大,铜质好,字口深的标准。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精大好深标准?只是因为叫“母钱”吗?
下面我说说的我的看法(参考本楼第一段括号内的注释)
母钱作为一个工具,实用性是第一位的,至于好看不好看,精不精并不是母钱的必要选项。所以,一切是以“好工具”为标准的。
第一个观点:母钱的职能就是印范,不光要好印,还要好取。所以,母钱首先字口要好,这样才能印清楚。但并不是越深越好,字口太深,不容易从印好的范上剥离,即使剥离,也容易造成字口间带走铸沙,造成砂范文字崩塌。这一个观点是有证据的。明和期日本铸造21波水纹当四钱,因为母钱字口太深导致子钱合格率太低,遂改为新的浅字母钱。所以,母钱字口并不是深,而是饱满,因为饱满,在视觉上感觉深。真正的母钱字口饱满挺拔但不突兀。常见的一些假雕母、假母钱、加刀母等都有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字口太深,给人一种突兀的不协调感,毕竟现代的雕刻工具是秒杀古代工具的。
第二个观点:修穿、磨轮、修底等冷工艺,也是为容易脱模而进行的。只有光滑的外轮、内穿、底张才能更好的从砂范上剥离,以确保砂范最大限度的接近母钱。
第三个观点:字口深、无断笔等等这些标准,怎么实现?母钱是铸造而来,这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最大限度避免。要避免这些问题的选项一是提高铸造水平,如让技艺更高的工匠实施;二是优化铜质,比如增加锡含量,降低铅含量,使原料铜的流动性更好等等;三是铸沙精细化。如使用更细的铸沙,让砂范变的更光滑减少铜液流动的阻力,尽可能最大化占满空腔等等。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容我再猜一段时间。这些因素就导致铜质精、字口好、工艺好精等等母钱固有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没有漂亮、好看等因素。所以以漂亮好看精等等指标去认定母钱,没有道理,非常丑的母钱也很多。本楼结尾我会展示几个。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认为母钱和子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工艺,无论铜质、砂型、字口,甚至连造母钱的人和造子钱的人都不是一波人。种种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导致母钱在视觉上和普通钱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个就是前面说到的“站在3米远的地方,能分辨出是母钱的,才是母钱”,至少鬼子的母钱适用这一条3米定律。如果一个铜钱的工艺、铜质、砂型等和普通常见品没有明显的视觉差异,这个钱的母钱概率并不大。否定母钱,并不等于否定这个钱不好,或许比母钱更好,也或许就是普通大样。
至于上边泉友和后边泉友发的对比图,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微观的对比,太费时间了,毕竟还要搬砖养家糊口。如果觉得我这个视觉可行,可以在收集过程中多观察,多留意。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用心,就可以否定我的观点,也有可能认同我的观点。
付几张很丑的日本母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