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狼兄的思路,我大体整理了一下心得,如有误解还请指教:
1.雕母如同概算,铸不铸这样的?这个样子的是不是要微调?直径多大?重量多少?这些问题此时还没有确定,需要上呈这个东西去审批。
2.锡母如同待批的预算。雕母上呈批准的同时,明确了上述问题。但是雕母仅此一个,需要留存,不能在雕母上微调。因此翻出锡母专门用于微调,最终锡母的成品就是预算。
3.原母是印发的预算。锡母改来改去,最后确定下来,用最后确定的锡母翻铸原母,原母是为了执行。
4.母钱如同分工实施。预算下发后,就需要化整为零,各自实施。
以上这个过程有些时候会简化,比如上呈的雕母恰好符合,不需要进一步微调,就不需要锡母、原母的环节。
但有时候调整会更加复杂,比如说确定之后已经铸造了一段时间,然后根据需要还要调整。所以再找出锡母或者原母,如果需要减重就磨轮、如果需要增重就敷轮、如果担心内郭过细长期流通会磨掉就增郭等等。
以上,是在倭国纪录、实物保存下来的前提下,对照总结出来的结论。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比如用行用钱加工成母钱再行翻铸的情况,甚至出现一番、二番、三番。所以直径仅是同版母子对比的要素之一,不是唯一。
倭国铸钱师承中华,且翻砂铸钱规律相通,以倭国铸钱流程推理中国铸钱情况,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清代史料、实物留存较多,铸钱程序早已明朗,其环节与倭国有所不同;明早期、晚期铸钱也不同;宋代有木质雕母和活字祖模等方式,唐代似乎还有铸造方式的过渡情况。所以,道理可以简化,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