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言论,均是自以为是的推测或者没有依据的主观臆测,仅代表个人观点,说错了还请指正。
相信回帖的各位老师、各位泉友的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定能弄明白这个概念!
关于原母钱,估计很多人都迷糊,说真话,我也迷糊。也经常和朋友讨论原母的概念或者定义。唯精度、唯尺寸总觉的缺点啥。但是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原母”这个词,是源自日本泉家。
我收集鬼子钱币,尤其宽永通宝母钱。所以系统了解了一些鬼子最基本的钱币概念。另外,日本铸币是师从中国的,中国铸币从唐开元通宝开始,一直是日本学习的对象。日本铸币无论怎么演变,是逃不出中国铸币对他的影响。既然原母钱一词源自日本,鬼子的研究成果对国内钱币收藏也有借鉴作用,包括雕母、原母等等的定义,判定等。
关于“原母”一词的定义,在日本收藏者浩泉丸的网站上这样描述:
“原母銭(げんぼせん)
母銭を(あるいは錫母銭)作るための母銭。彫母銭から作られ、銭径が雄大かつ精巧な作のものが多い。貴重な彫母を守るために作られた。”
这句话翻译:“原母钱:为制作母钱(或者锡母钱)而使用的母钱,由雕母制作而成,大多钱径较大,是为保护珍贵的雕母钱而制作的”。

另外,日本比较权威的东洋铸造货币研究所编著的《新宽永通宝图会》中对“原母钱”也有定义。

这一段翻译:“原母钱,是用于铸造母钱的母钱,原母钱一词,原本是指从雕母钱最初翻铸而成的铜母钱,或者进行覆轮、刮去背文等二次加工后,用于制作母钱的铜母钱,不过也有很多情况在限定的范围内使用。在本书中,是从广义上看待它,指的是除雕母钱、锡母钱之外,被认为用于铸造母钱的钱币”。
雕母钱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锡母钱一般是由雕母直接翻铸,之所以铸造锡母,是因为雕母制作不易,太过于珍贵。在翻铸母钱过程中损耗较大,用锡母代替雕母翻铸母钱,可以大大减少雕母的损耗。锡铸缩率小,流动性好,能完美还原雕母,而且锡质软,也容易修改(譬如笔画修整,磨轮等)。可以说锡母是为保护雕母而生的。
下图是文久永宝锡母和母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锡母刀痕清晰可见,文字笔画深峻、有力。完美继承了雕母的特点。而母钱已经基本看不到雕母痕迹,子钱更是一塌糊涂。



依次为锡母、母钱、子钱,因为写的比较仓促,版式略有差异,但我认为并不影响铸币从高级次向低级次传承过程中精度的衰减。
没有完,下边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