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获一枚清代“宛平县”十两银锭,重330克,锭型规整,铭文深打俊美,戳底纹丝丝可见,底部蜂窝结构自然,是难得的北京地区存留银锭实物,非常少见,而且还是浙江省博物馆编《银的历程》第107页图片原物。


在我国,白银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就开始有白银流通使用的记载,《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到了明清时期,银两已成为当时我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直至民国后期才逐渐退出了货币领域。作为货币,白银通常被铸为“银锭”。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除镇库银外,最重的大元宝50两,其他较轻的小元宝,从20两、10两、5两乃至1两、1钱,各种重量皆有。依照不同样式,银锭在各地还有方宝、圆槽锭、椭圆槽锭、腰锭、砝码锭等名目。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生活工作在丰台区,而且单位距离宛平城不足500米,把玩着这枚带有家乡印记的银锭,就必须和大家聊聊这宛平县和宛平城的历史。
北京历史上的宛平县,自辽开泰元年(1012年)建制,至1952年撤销,历时940年。1012年,辽圣宗开泰元年(时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南京(今北京)为燕京,改幽州府为析津府,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宛平县”由此诞生。“宛平”二字取自东汉刘熙所撰《释名》:燕,宛地,宛然以平之意。《今县释名》称:北方沙漠广平,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故宛平即“宛然而平”之意。清康熙《宛平县志》称:“宛平之为县也,始于辽,释名曰燕宛,取宛宛然以平之意。”1122年,宋金联合(北宋宣和四年)灭辽。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今北京)为大都,以南北中轴线为界,东为大兴县,西为宛平县,也就是说宛平县曾占当时北京的一半。明清两代宛平县之名则一直未变。解放后,宛平县原北京市属县,1952年撤销县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之全部或大部都曾为原宛平县辖。

宛平城又称宛平县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境内的卢沟桥东侧,与卢沟桥相距仅百余米,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宛平城始建于明末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为防备李自成的农民军北上进犯北京而修建,历时三年建成,初为军营,此后商肆、民居日渐迁入,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宛平县公署”从北平市迁至“拱极城”,因而改名为“宛平城”。 城内至今还留有“宛平县衙”、“卢沟驿”等古迹。如果您在城墙上仔细寻找查看,还能找到当初修建时带有“崇祯戊寅年”字样的砖块。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就此爆发。“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自卫战争的起点,在宛平城边、卢沟桥畔,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爱国官兵,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多少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肃然起敬。至今城墙上斑驳的伤痕是当时惨烈战斗的印记。宛平城东大概一公里的地方,是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烈士墓。



中国银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外形不断演化,并在古代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学术、文化和市场等不同领域,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应用。事实上,货币属性只占银锭极少的一部分,银锭最大的属性是文物属性,不仅是贵金属货币,更是贵金属文物。其文物价值来源于铭文所包含的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信息。探究铭文背后的历史,也是银锭收藏的乐趣之一。
2024年6月于北京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