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下一页 转到
    查看 53190 | 回复 58

    我对唐宋铸钱工艺的思考 之二 初唐工艺的辩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萧方
    永久会员
    好评
    157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1
    最后登录
    2024-06-22
    楼主 发表于2023-12-17 14:30:25

    现今初唐铸币工艺仍然缺少一锤定音的实物证据而无法形成定论,但通过科学间接辩证,有一种学术推论是我所认同的。

    但总有人以无据为依据,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拼凑假说,严重影响正常研究思路的推进。

    我做思考研究目的是为了科学还原历史,欢迎合理辩论指正,反对强词夺理的胡说。

    -----------------------------------------------------------------------------------------------

    我最认同的唐初铸币工艺推断:遣唐使的作业

     

    大唐建立于公元618年,武德四年即621年开铸开元通宝。

    公元630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此后的二百余年间,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前往中国学习,一共成行十六批遣唐使。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其中也包括了当时唐代的铸币技术。

     

    首先我们对唐代开元通宝的大致年代风格是有一定认识的。

    (根据有纪年墓葬出土实物的对比)主流的认知是早期开元通宝具有短头元、升井、短分撇、短横贝、高头通,光背等特点,并逐渐向

    长头元、长连撇、降井、长横贝、平头通、背星月甲文衍生发展。

    示意图:左边早期  右边早期的相对晚期或中期

    微信截图_20231217122921.jpg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遣唐使的作业:和同开珍

    根据史籍记载,日本在708年开铸的和同开珍的工艺是遣唐使带回的。其形制上完全仿开元通宝,根据考古发掘实物的测量,

    其成品直径平均24.25mm,重量约4.16g。开字写法与唐开元写法一致,为开户。光背。此外,在和同开宝之后铸造的万年

    通宝(760年)的通字写法为三短撇,是早期开元通宝的书法特征。因此,推测日本输入开元通宝铸钱技术的时期,应该是在

    唐太宗晚年至唐高宗即位早期的时代(因为到高宗晚年,开元通宝的书写已经出现变化,也开始出现了背甲文)。

    图片来自园地图库:注意开字门头开户的写法。

    微信截图_20231217124942.jpg

    所以和同开珍的工艺是与唐代早期钱型工艺有密切联系的。

     

    日本钱币研究会和考古人员对和同铸钱遗址做过系统的发掘。出土了很多铸钱工具和钱币实物。因此和同开珍的铸钱工法是

    确凿无疑的:和同开珍是泥范铸,双列直浇道,每列6个钱,一次12个钱。面背合范浇筑,碎范取钱。

    微信截图_20231217130050.jpg

    微信截图_20231217130230.jpg

     

    日本对收集到的钱范做有研究分析,认为钱范分两层。印有钱模的一层较薄(1-5mm),用精细土制作;而作为铸模结构体的部分则较厚(15-30mm),

    用比较粗粒的土制作,推测是为了透气。此外结构层与印模层的颜色略有不同,推测是烧制范时,土中的铁元素发生了化学反应。

    微信截图_20231217130417.jpg

    还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合同开珍很可能是有钱母的。证据就在上文的图中,范型上的钱文印位置是无规律的,不太可能是整版制作。但考古报告中没有提及发现有钱母。

                                      因此推测是钱母应该是木质或者锡制,不易长期保存的材料。

    这里我说一个自己的定义,钱母和母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钱母是母,其制作目的并不包含流通货币属性,只是一个单纯的铸造工具。------性质论

    而母钱则概念泛滥很多,甚至只要达到一定可以铸钱印模的状态,便可称母。-----状态论

    我们如果要研究工艺,则一定要采取性质论作为标准。

     

    综上所述:1.初唐的主流铸造应该与合同开珍相似,依然是土质泥范的工艺。甚至直到晚唐,范铸依然是重要的铸造手段。

                    2.唐本土工艺如果有超越日本工艺之处,我认为更可能是制作范型材料的配比、浇铸条件控制等等。在铸造工艺中

                      母模是没有科技含量的部分,以为它只与工匠的手艺精细相关。

     

    最后是几个参考:

    1.据说是西安某博物院的藏品,开元阴文铜范,看文字起码是中期以后的产物。性质不明。

       我的理解,这应该是直接铸币用的,但效率应该不如单框面背布置的叠范工艺。

    微信截图_20231217135314.jpg微信截图_20231217135346.jpg

    2.流传甚广的一张开元钱范拓片,无数据,可疑的是钱型的年代跨度太大。

    微信截图_20231217140230.jpg

    3.傏之后五代时期的南方割据政权,比如南汉、南楚、南闽,都还有明确的范铸情况,此时期距离唐初铸开元通宝已经三百余年。

    这也说明范铸在这段历史时期是一种很主流的工艺。

    微信截图_20231217142126.jpg

    虽然翻砂工艺在南北朝时可能已有产生,但产生不代表成熟和普及,我们依然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历史。

     

    --------------------------------------未完待续-------------------------------------------

     

     

     

     

                                           

     

     

     

     

     

     

     

     

     

     

     

     

     

    make001 觉得赞
    2020-04-15 转正
    离线 萧方
    永久会员
    好评
    15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1
    最后登录
    2024-06-22
    1楼 发表于2023-12-17 18:20:15

    再发一些个人的思考

    1.科技的进步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关联性的方向。比如: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据史料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最早年代可以推溯至唐代早期,不会晚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依然是主流工艺。

    个人理解:雕版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钱币铸造中,批量生产印范用木质板模。

    2.翻砂铸币的产生年代

    我个人当前的理解是,翻砂铸币可能兴起于唐代中后期,不会晚于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很有可能是在肃宗的乾元(758年)滥发的背景下,由民间私铸逐渐摸索发展起来的。这是基于我对唐代几乎未流通钱币状态的观察和总结,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见解。

    但即使出现了翻砂铸币的技术,和所有新技术一样,它也应该是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小范围到普及的一个过程。

    此外,翻砂的核心工艺一定是铸型的材料学和浇铸条件的控制,因此初期翻砂工艺的铸币质量和效率一定是劣于成熟范铸工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翻砂工艺产生于大规模私铸背景下的原因。

    钱模可以同时存在于范铸和翻砂工艺中,因此不论正推还是反推,都无法得出一个钱模的具体性质。

    2020-04-15 转正
    离线 萧方
    永久会员
    好评
    15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1
    最后登录
    2024-06-22
    2楼 发表于2023-12-17 18:34:41

    发一个我注意到的细节

    首先明确,这是一枚会昌开元,明显行用良久。考虑到一般常见会昌开元的状态,我认为此币可以算是质量上乘的铸币。

    注意通字下方的痕迹,这不是甲痕。我认为这是软质钱模(个人倾向是木模)在印范时崩裂造成的痕迹。

    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微信截图_20231217182717.jpg

    微信截图_20231217182824.jpg

     

    2020-04-15 转正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6-22
    3楼 发表于2023-12-17 20:39:46
    萧方:

    发一个我注意到的细节

    首先明确,这是一枚会昌开元,明显行用良久。考虑到一般常见会昌开元的状态,我认为此币可以算是质量上乘的铸币。

    注意通字下方的痕迹,这不是甲痕。我认为这是软质钱模(个人倾向是木模)在印范时崩裂造成的痕迹。

    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非 模具崩裂,是母钱翻砂时掉落的轮压痕,明显规整带弧度
    离线 萧方
    永久会员
    好评
    15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1
    最后登录
    2024-06-22
    4楼 发表于2023-12-17 22:28:51

    1.唐代官铸开元的尺寸厚度基本上都在1.6-2.0mm,这种程度的痕迹不大可能是母钱跌落的砸痕(太细)

    2.通字走之底部明显有扰动的留铜痕迹,并且走之有明显的缺损。

    3.唐代官铸开元极少有类似宋钱那种母钱跌落的大月文,而且宋钱的大月文绝大多数发生在背侧。

     

     

    2020-04-15 转正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6-22
    5楼 发表于2023-12-18 06:28:24
    萧方:

    1.唐代官铸开元的尺寸厚度基本上都在1.6-2.0mm,这种程度的痕迹不大可能是母钱跌落的砸痕(太细)

    2.通字走之底部明显有扰动的留铜痕迹,并且走之有明显的缺损。

    3.唐代官铸开元极少有类似宋钱那种母钱跌落的大月文,而且宋钱的大月文绝大多数发生在背侧。

     

    外轮45°压入,会昌明显大部分为翻砂铸造,背纪地采用了活字压印

    一级发帖
    好评
    2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5-22
    最后登录
    2024-02-24
    6楼 发表于2023-12-18 18:07:30

    感谢分享!有道理,只有完整的钱局遗址才有最有力的证据。举个例子,清代官局,目前唯一完整保留的只有宝川局(2023年最具影响力的发现),详见网上官方新闻报道,里面发现的实物,工艺会颠覆很多书面已有的东西。

    正式会员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04-03
    最后登录
    2024-06-21
    7楼 发表于2023-12-20 00:06:02

    我觉得你这个人特别搞笑,你只会用推测说明自己的观点,既然你认可日本的研究观点,我给你看个东西

    2024-04-13 转正
    正式会员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04-03
    最后登录
    2024-06-21
    8楼 发表于2023-12-20 00:16:14
    1天下太平1: 我觉得你这个人特别搞笑,你只会用推测说明自己的观点,既然你认可日本的研究观点,我给你看个东西

    这是日本银座最近拍卖的开元通宝母钱,且不论是否是母钱,你意思日本人自己推倒了自己的理论?还有你所谓的观点有没有相关佐证?我建议你看看广州开元通宝铸币遗址的调查报告,还有山西长治遗址的调查报告,或许你就不会这么搞笑了,本来也无所谓不想和你这种人说什么,看到你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真的无语了,还有你说的开元通宝版别出现时间,请你阅读《开元通宝通考》还有另外几本相关书籍,不要张口就来


    1703002573619.xfile.jpg
    1703002573634.xfile.jpg
    2024-04-13 转正
    正式会员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04-03
    最后登录
    2024-06-21
    9楼 发表于2023-12-20 00:55:39

    还有,既然引用我提供的资料麻烦你把资料看完,你这样看一半丢一半,掐头去尾讲了大半天,你不知道你自相矛盾了吗?

    2024-04-13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