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89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 33 转到
    查看 71760 | 回复 326

    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东坡赤壁
    一级发帖
    好评
    4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12-22
    最后登录
    2023-02-09
    110楼 发表于2005-10-10 21:26:00


    首先对作者的探索精神表示钦佩!
    但我要说的是:
          宋代铸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宋代是母钱翻砂法铸钱,已经完全不是古代范铸法和现代型板造型、精密铸造的概念。出土的宋代钱树揭示的已经很清楚!建议关注者先看看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此书中介绍了明代母钱翻砂法的较详细的技术流程,可以作为研究宋代翻砂法的参考。
           建议注意相关知识背景的储备,否则,在一厢情愿的道路上如何辛苦的前进也难以换来真知!!!
          共勉!!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111楼 发表于2005-10-11 06:52:00

    <富本钱制造工程和铸造技术>一文无疑对了解古代的铸钱工艺是有价值的,由于日本早期的铸币工艺学习于我国,反过来对了解我国唐时期的铸币工艺是有帮助的。有以下问题是重要的:1、所用型砂的性质。从范铸工艺到翻砂工艺,应该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和现在的型砂的性质是有所差异的,当时的含粘土量应该较高,这从错背开元钱上反映出钱间距很小的特征也可印证。2、箱材的多样性。3、浇道的状态。4、箱型的大小。这些都无疑能开拓我们的研究思路。


    但是对铸造工艺的复原定论,无法让人信服,尤其定位母钱翻砂工艺。从全文看,文章的矛盾点较多,用母钱翻砂工艺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将母钱钱文向下深压,压到钱背与型砂水平位置。这个铸型叫做面范。”、“制造背范上不是先在背面型砂上压制,是在面范上用母钱压制后反转外框,填充型砂,进行取型,”如果是这样,如何理解脱模问题?如果是母钱翻砂为何会出现 “ 现在出土近500件飞鸟池遗迹的富本钱文,背郭等存在多样性,但钱文基本是同一字体,其微妙差异,”这种现象等等。同时“作为原型的母钱(原母钱、雕母钱)或关于种钱制作工程的资料,飞鸟池遗址不能确认。”从本文列出的现象看恰恰能说明,钱的面背是分别成型的。
    另,谢谢泉友们提供的资料。也谢谢东坡赤壁的指导,当然了《天工开物》要能反映出宋时期的铸币工艺,我也就不用劳神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0 22:56:55编辑过]

    离线 东京钱丞
    荣誉会员
    好评
    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03-07-28
    最后登录
    2024-05-12
    112楼 发表于2005-10-12 02:59:00

    此帖很经典,加为“精华帖”。

    离线 洪涛
    实名认证
    好评
    4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5-09-11
    最后登录
    2021-04-10
    113楼 发表于2005-10-13 03:40:00

    中级信誉

    离线 wu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3-07-14
    最后登录
    2023-10-20
    114楼 发表于2005-10-13 16:48:00

    “ 现在出土近500件飞鸟池遗迹的富本钱文,背郭等存在多样性,但钱文基本是同一字体,其微妙差异,”
    文章中能够出现这样的文字,说明作者根本不懂什么叫版别。
    “钱文基本是同一字体”---同一字体能说明什么?
    “微妙差异”---微妙到什么程度?是母钱带来的差异(不论是何种的母钱)?还是铸造形成的差异?
    宋代的钱币,虽然是手工方式生产的,但仍然有着批量化的特点,同版的钱币就是证据。
    不把版别的问题研究好是不行的,没有大批量同版钱币的比较与推敲就不能理解和解释同版钱币在某些方面的不同之处。
    因为版别没有研究到位,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出现,甚至还会有“活字”的说法。
    对铸造工艺的复原,本人极不赞成,因为没有办法做到真实性。铸造的原理要研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解释实物中各种的现象。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最合理的解释应该就是对的。
    宋钱的制造历史较长,在铸造方法的细节上应该不是完全一样的。我没有仔细考察过,没有办法进行定量的界定,但北宋钱币在初期、中期和后期的钱币风格是不一样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除了钱币表现方式上的不一样,制作工艺上实现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离线 jiyi
    五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3-02-01
    最后登录
    2023-01-05
    115楼 发表于2005-10-13 21:18:00

    提示:同一年号不同版的钱其背移范的概率是有天壤之别的,请教一下原因

    离线 明光泉刘
    荣誉会员
    好评
    8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59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1-06-27
    116楼 发表于2005-10-14 06:29:00

    两点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型砂的质地配方虽然我们还不清楚,但是现有的北宋钱币看来,翻砂工艺占据极大的可能,而且很多出土钱币金属表面有一层黑色包浆,我认为,配置好以后的型砂应该是一种可以直接凝固或者需要加温凝固的特殊材料,比如我们现在用的石膏、水泥浆之类的东西。而为了解决钱母脱模问题,当时的工人会用特殊方法,将钱母表面经过熏染后产生一层黑色碳化层,然后整版范模(如用单一母钱,可以为多钱制),并不当时取出,而是等型砂凝固或者高温烘烤凝固后,再取出。因为事先使用特殊工艺处理过钱母表面,所以即使凝固后也不会和范模粘连,可以很轻易的取出,而且也不会产生软砂脱模损坏砂型出现的问题,范模加温变形的程度也降低了许多。
       制作好的范模内里还是会使用同样的熏染方法产生一种特殊的黑包浆,可以让浇铸后的铜钱轻易的脱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如此之多的钱币表面都有一层铸造时就产生的黑色包浆。没有损坏的范模可以继续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因为多次使用产生的磨损,也会导致一批制作拙劣的钱币产生。
       至于背错范,大家想想,巨大的铸造量,肯定会出现很多的范模,摆放混乱或者将就使用,或者操作不熟练,都会出现很多错范的现象,比如皇宋、元丰、熙宁等钱币铸造量巨大,错范发生也最多,所以也不足为奇。不过使用熏染钱母和范模,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艺,而且这种工艺水平越高,铸造的工作效率就会越高。如果大家翻铸过小型精致的东西,就应该知道这种工艺很有用。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另一点看法呢,我一直没有说出来,就是怕众多的专家老师说我又做“崇宁梦(因写过《崇宁通宝的传说》,有的朋友这么说我)”了,作为研究北宋钱币铸造的工艺,我更关注的是北宋“面星”钱币,所以也收集了不少。我们常见的母钱翻砂的工艺按道理是不会出现那么多钱文表面的小星点的,这些星点大小不均,位置各不相同,而且北宋各朝钱币都有这个现象出现,区别于一些钱币背面的标准星点。我想要解开北宋钱币铸造的问题,也可能这些钱文表面的小星点会帮上大忙。到现在我们没有发现北宋钱币的范模,按道理如此巨大的铸造量,肯定会留下很多很多的残破范模文物,可是一直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东西的存在。莫非北宋钱币铸造的时候使用了软质可多次利用的耐高温范模?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不困难,一种装潢时普遍使用的“泥(腻)子〈石膏粉+桐油(或者清漆)〉”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再经过特殊配方,应该可以作为软质范模材料,不仅耐高温,调配硬一点的也不会变形。而且取材容易,调制简单,熏制过的钱母如果翻印后没有脱落,用一细针从背面轻透,即可穿过“泥子”,把钱母顶出来,不过需要这样处理的地方不多,而且洞眼比较小,工人们也不会因此在意而去修补,浇铸的时候表面就会产生一些小星点,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五花八门的北宋面星钱币。推断归推断,不过有一定的可试验性,软模翻铸也未必不可能!
       因为我还要通过练游戏提高我的反应能力,今夜就和大家讨论到此,胡说了许多,还往各位老师指点。请大家继续讨论,我想这个千年之谜,也许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揭开,衷心的希望更多的朋友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这个帖子成为揭开北宋钱币铸造工艺之谜的钥匙!
       (附:如果大家有北宋面星钱币,请惠让给小弟,多谢!)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117楼 发表于2005-10-15 16:33:00

          一直忙,顾不上回贴。关于型砂问题是好认识的,只要对铸钱遗址进行发掘这个问题就会解决,型砂材料在遗址上遗弃是必然的;错背问题我想不是个难理解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控制精度的问题,说明不了北宋时期的变化问题,因为北宋的铸币早期的错背少,后期的错背也少(宣和、圣宋、大观、崇宁等);铸币表面的黑层问题,应该与脱模材料和型砂材料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5 8:33:50编辑过]

    离线 源泉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10-10
    最后登录
    2021-09-11
    118楼 发表于2005-10-16 05:20:00

    现在存世的错背钱很普遍,错面的几乎不见,但这也可能是当时认为错面是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流通,必须回炉的原因。

    离线 燕归来503
    初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10-14
    最后登录
    2021-04-10
    119楼 发表于2005-10-16 19:33:00

    支持.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89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 33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