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71440 | 回复 326

    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楼主 发表于2005-09-21 05:07:00
    — (梓泉) 从 [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 移动到本区 (2017-10-03 10:14:40) —

    今发此文意再进一步的讨论宋钱的铸造工艺: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鲁永学     铸造模具是研究铸造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种铸造模具都是根据铸造工艺特点而设计的。知道了铸造模具的形状也就解开了铸造工艺这个迷。铸造宋钱的模具是什么样子,到目前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实物。所能做的只能根据钱币上显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求最合理的且符合实际的解释。         钱背错动给我们的启示。在宋钱中因铸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背型错动,是很多的,在钱背上我们能见到的有背郭错动、两钱型或多钱型错动。两钱型错动对研究钱型的排列间隔提供了最值接的证据,多钱型的错动除了反映出排列间隔的信息外,更重要是为研究铸造模具上钱型的排放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价值更大。目前笔者所征集的最多错动钱型是三个,使研究受到了局限,尽管如此还是能反映出一些钱型排放的信息,毕竟想找到更多钱型错在一个背上是不现实的。          复原思路。复原是依据一个三钱型的错动(图一)。首先复原三个钱型并做钱穿的对角线,并以两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过两钱中心划园(图二)。根据宋钱小平钱的直径多为25-25.5㎜考虑,钱型直径取26㎜,间距取1㎜,即每钱圆心距为27㎜。以此计算,80㎜直径(复原的直径为76㎜)的园上刚好排放九个钱型,若直径再扩大一个钱距(27㎜),可排放十五个钱型(图三)。这些数据我想不是巧合而是有道理的,在园上用等边三角型标定位置时,最便利的结果是3、6、9的得数,60度的等边三角型在古代的各类标定经始中是最常用的。因是复原,数据出现偏差是很正常的。笔者所揭示的是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便于研究分析。铸造模具上除了钱型排列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浇道。浇道的设计原则是保证铸造时金属液体的均匀分布,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对称性和分布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对宋钱的观察,仅能确定有一个浇口的痕迹。这也就告诉我们模具上的钱型仅有一处和浇道相连。根据以上的特性和痕迹分析,浇道的设计只有一种可能即图四。需要说明的是浇道的设计是在钱面的模具上的,这是因为钱背模具较浅不易设计。由于钱面、背模具是对称的在钱背模具上分析的位置移至钱面模具上也是同样的位置。          图四复原的是两列的模具,也可能存在着更多列的排放(图五),这些问题可通过实际操作确定,即在保证铸钱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多得排列以提高效率。       以上的分析不求完全的正确,意在展示一种新的状态,从中的启示也是不言而喻的:1、铸钱模具并非很大;2、钱型的排列规范有序与随意放置相孛;3、进一步佐证宋钱铸造中面、背是分别成型的;4、这种模具的设计继承了子母范工艺中母范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并非孤立;目前笔者所收集的资料仅能做到这些分析,希望能有新的观点提出以推进探讨研究。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说明:中心为垂直浇道,其他为水平浇道。图五续关于模具复原一文的印证问题    模具复原是根据钱币实物复原推理出来的,反过来讲如何去验证这种模具的存在呢。现只能从一个现象来作些参考,而这种现象,同样给我们一些启示,使我们的研究向前能再走一步。从模具复原图四上可以看出钱币上的浇口有三种位置,即与穿角对应、与穿的一个面对应和稍偏于穿角对应(图一),在宋钱实物上同样能找到在此位置有浇口痕迹的钱币(图二   )   ,(图三)又说明了浇道是开在面模上的,因为背地错动并没有影响浇口的变化。以上实物的存在,对此种排列的真实性应该是一个佐证。 图一图二图三 假期有点时间把成形的另一篇短文附上便于讨论宋钱钱模的制作工艺是阴模翻铸法鲁永学关于宋钱的铸造工艺笔者已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试探宋钱的铸造工艺》和《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并发帖于《古泉园地》和《豫泉论坛》。实际上铸造工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即钱模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一分析以完善笔者对宋钱铸造工艺的探讨。由于探讨宋钱的铸造工艺需要大量的考证并理解一些宋钱上的细节问题,因此三篇文章无法同时完成;《试探宋钱的铸造工艺》一文成型于1994年后逐步完善   ,《宋代铸钱模具形状复原分析》一文成型于2001年,本文是近一年才对有些问题理解清楚的。研究的过程对笔者同样是一个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因此三篇文章中难免存在有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但是大的方面是一致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本文所结示的是宋钱铸造工艺中钱模的制作情况,此种工艺是钱模制作的唯一工艺或是诸多工艺中的一种目前还无法断定。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在宋钱中大多的的钱币上,有一些现象一直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即:1、钱文高出钱郭;2、文字笔划出现重叠;3、字的位置出现变动(图一);这些现象是什么工艺造成的一直让人困惑,为此参考了大量的实物,但始终无法突破。此种特征同样也成了确定钱模制造工艺的证据。直到有一天在对机制币的文字观察中发现其文字也存在着叠笔现象时才恍然大悟(图二)。机制币是用阴模压制的,同理宋钱也可以用阴模翻铸钱模,叠文现象只有在雕制阴模中才会出现,雕制阳文是不会有此现象的,除非是你有意的,因宋钱中存在的以上特征是普遍现象,因此是不存在这种“有意”的。用阴模翻铸钱模能很好的解释以上的三个特点。简单的理解就是,先制出阴模再用阴模翻铸出大量的钱模再用钱模铸造钱币。阴模的制作是制作出单钱型还是多钱型,目前没有什么证据能说明这一问题,但是根据依简去繁的习惯,笔者倾向于制作单钱型,然后把制好的单钱型进行修整处理,组合成多钱型的模具再用于大量的翻砂铸造。阴模制作中钱文应该是先用活字压印出来,然后再进行刻制修整,由于用活字压印存在着随意性,因此才出现了钱文高出钱郭和相同的字但位置出现变动的现象,也只有这种工艺才会出现这种特征。在宋钱的铸造工艺中,钱模的制作是否存在着多样性笔者无法断定,但是用阴模翻铸钱模的工艺是最符合早中期宋钱的特征的,也是诸多钱模制作的可行方法中最便易的办法。至于徽宗时期的铸币是否也是此种制模工艺目前还无法断定,从整体的特征看存在着一些差异,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图一 图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5 22:40:03编辑过]20059202121050300.jpg
    20059202123122329.jpg
    20059202152623393.jpg
    20059202153745970.jpg
    20059202154572359.jpg
    200510420494111129.jpg
    200510420503941963.jpg
    200510420505196309.jpg
    20051042051566792.jpg
    200510420512253537.jpg
    200510420513244344.jpg
    20051042052299589.jpg
    200510420521455440.jpg
    200722113395065940.jpg
    20072211340345901.jpg
    200722113403775822.jpg

    偏偏喜欢你 觉得赞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1楼 发表于2005-09-22 05:34:00

          希望同好广开思路多谈观点,利于探讨研究。把我收集的唐宋时期的错背币发上来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21:36:27编辑过]20059212134531217.jpg
    200592121341533768.jpg
    200592121342377246.jpg
    200592121362149473.jpg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2楼 发表于2005-09-22 21:25:00

    这种工艺是不会铸出合背和合面币的,这么多年我也确实没有分拣出合背和合面钱,我见到的唯一的一个是半面钱,只有背面没有正面。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3楼 发表于2005-09-25 06:51:00

          许博你好,感谢你深入的探讨。对于宋钱的铸造,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目前应该说已有一个清晰的思路。94年我已提出宋时期的铸钱主流工艺是《模印翻砂工艺》(登在安徽钱币上),通过这些年的进一步观察我坚信这一观点。提出这些观点的依据,是根据这时期的钱币上的遗留特征总结的,为了印证这些特征我还做了模拟试验。翻砂工艺中有些细节的问题还须进一步的研究,但大的步骤应该是清楚的。1、砂箱的形状。应该对应于模具的形状;2、造型砂的成份。通过对铸钱遗址的发掘分析即可;3、模具的情况。我在本文及试探宋时期的铸钱工艺(跟在探讨宋铸钱工艺帖子上)一文已作分析;4、浇道问题。可从试验确定,但是这种工艺和母钱翻砂工艺是不同的,你说的“按照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科教片,认为是后勾出的,”使用与母钱翻砂工艺。模印翻砂工艺应该是将浇道和钱型都制作在一个平面上的(垂直浇道也可不直接制作上)。翻砂中一些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在范铸工艺中为了保证液体金属能流到每个部位,浇铸之前要对范进行加热,而翻砂工艺中砂箱是无法加热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起码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大浇道的断面积使液体金属量增大、在模具表面朴撒一种可燃物质一来便于起模二来遇到液体金属时燃烧增加温度,共同的目的是保证液体金属的温度,使液体金属能流到每个部位。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还是模具的制作问题,还有田野考古发掘的证据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4 22:52:01编辑过]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4楼 发表于2005-09-25 20:19:00

          你好,谢谢你的问题,无疑对我是一个促进,对我的想法再做以下说明,以求共同探讨。
          一、 模具问题,我已有详细的论述不多叙,但我倾向于整体雕版,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其他两种情况),毕竟没有考古发掘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这一问题目前还是我探讨的重点。有些宋钱字口表面的特征我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模具形状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但一定存在有圆形,原因是:本文的复原不是我凭空想象的;错背的启示。严重的错背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面背型配型错误。二是旋转错动。上下砂箱出现较大错动而不被工匠发现的唯一解释就是圆形的旋转错动。
          三、钱面错动的问题。钱面错动和钱背错动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谁在造型时成型的厚薄问题。那面成型浅错动就显现在那面。我也见到过两枚面错动的,因与背错动的相比较少且与我的观点不矛盾,就以背面的特点作探讨。
          四、大月文的问题。这一问题好理解,模具上最突出的就是钱型,起模时出现和砂型碰撞是很正常的事,碰撞最先最容易接触的就是钱型的边缘。
           五、宋母钱问题。如果模具上的钱型是镶嵌的,就会有母钱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说的母钱是自我认为的,没有铸钱工艺的支持。只有在铸钱工艺搞清楚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你看是否有道理,崇宁通宝铁钱出土量不是很大,而目前我们认为的崇宁通宝铁母却不少,合理吗。
          六、钱文错动问题。我认为对研究铸造工艺价值不大,因为没有代表性,在不同时期都有此类情况。
          七、探讨问题的出发点。要找有代表性且普遍存在的特点进行研究,否则易进入误区。
          八、要详细了解母钱翻砂工艺的流程,尤其是起模的方法,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12:25:01编辑过]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5楼 发表于2005-09-26 05:57:00

          许博你好,再次感谢你的探讨。使我能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机会。另,请不要称前辈,搞探讨研究是平等的。
          1、搞研究探讨不能先入为主。不能首先我认为是什么,然后再去探讨。模印翻砂工艺是根据宋钱上的特征推断出来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并不是随口说的,为验证其合理可行并作了模拟试验(附图)。
          2、钱币上出现的一些特征,可能有多种因素造成的,只要不是唯一的就不要下结论是什么造成的,以免影响分析问题。

         3、宋钱中面穿直径大背穿直径小的特征,并不是贯穿始终,有些并不明显。


         4、母钱翻砂工艺最早见于《天工开物》的记载,但明代是否都是此工艺不敢断定,因为大中钱的风格明显不同。我为了对比选用清中期的钱币特点,并不代表母钱翻砂工艺仅清代才有。


         5、你认为的观点有你的道理,为了验证其合理。模拟用母钱翻砂工艺的流程铸出有这两种特征的钱币(A、串内无合箱缝。B、面穿直径大背穿直径小),当然起模是自然跌落。对此问题你如何解决。我之所以放弃母钱翻砂铸造工艺 ,而选择模印翻砂工艺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附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5 22:35:22编辑过]200592521584285847.jpg
    200592521585681964.jpg
    20059252159438115.jpg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6楼 发表于2005-09-27 05:58:00

      许博你好,真希望和你面谈,因我打字较慢写一段要很长时间。

     1、         我提出的观点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之所以用宋钱和清钱做比较就是用各自的特点来说明问题,清钱是母钱翻砂工艺,而宋钱的特点和清钱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才否定母钱翻砂工艺,我目前急需的是考古发掘的资料来佐证这一问题。


    2、         摇头钱对研究铸造工艺作用不大的原因是。文字重叠的主要原因是钱模错位复压的缘故,任何一种类型的模具都会出现错位复压的可能,并不是只有母钱翻砂工艺中母钱才会出现,因此不能把此当成证明母钱翻砂工艺的证据。


    3、         你发的皇建上的裂痕应该是砂型出现的裂缝所至与模具无关,你说的开元我没见实物我想与此种类型是一样的吧。这种裂缝在元宝上是很常见的。


    4、         拔模斜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母钱翻砂工艺中表现得较明显,但这种明显只是相对的,在小平钱中只有钱体厚的才突出,钱体薄的并不是很明显。这些道理是说的通的,拔模斜度是为了减少模具与砂型的摩擦力而设计的,钱体薄,嵌入砂型就浅摩擦力就小,起模就容易对拔模斜度的要求就小,同样的道理对大而重的大钱,自重大便于跌落,起模就容易对拔模斜度的要求相对低些。在宋钱中对字口深的崇宁、大观,靠自重跌落起模我想是困难的。


    5、         合箱逢是指上下砂箱合在一起的缝隙,在钱体上的表现就是合箱逢在什么位置就会出现一道痕迹(可看《试探宋时期的铸钱工艺》一文的配图)。


    另,感谢lvbo和永明提供的图片资料。


    附:《试探宋时期的铸钱工艺》
    试探宋钱的铸造工艺习知


          利用放假的时间,静下心来,把我多年来对宋时期的铸钱工艺的认识,做了个梳理,尽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科学的发掘来认证,但我觉得这些观点还是有探讨的价值的。铸造是一门技术,牵扯到方方面面。有很多工艺细节,都是根据实际操作经验总结出的,操作的工艺流程是很复杂的事情,本文限于篇幅,铸造工艺中的流程问题就不作叙述,单就造型和铸模这核心问题做一探讨。我不是什么家,只是个爱古钱的人。把我的想法和盘托出,为的是和对铸钱有研究的同好做一个探讨。


    一、研究对象的选定


       经过考虑选取宋钱为研究对象。其理由是;宋钱量大、版多容易找到有关铸币工艺的特点和线索。宋钱又是处在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一旦清楚了其铸币的详细工艺,对解开上至隋唐,下到元明的铸造工艺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宋钱铸造工艺和清钱铸造工艺的不同


       目前我们最清楚的翻砂铸钱工艺当属清钱,这不仅是因清代离我们近,事情知道得详细,同时还留下了很多母钱,给我们研究提供了佐证。母钱翻沙工艺是清时期的铸钱工艺,这已是公认的问题,可以说是盖棺定论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也就是说粗略的讲,宋和清时期的铸钱都是翻沙工艺,这也是我们目前已定论的问题。其依据是,没有钱范发现、钱体地账与陶范铸造的钱体地账不同,而与翻砂工艺相同,及史书的记载。翻沙工艺是一种工艺的总称,其中应该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具体工艺细节。


       清时期的“母钱”翻沙工艺的确定,为我们研究宋钱的铸造工艺细节提供了标本作用。不同的工艺应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这是必然的,也正是有了这种不同的工艺细节,才会有不同的铸钱风格。任何一些工艺方面的细节都是为了满足铸造的技术要求而做的。也正是具有这些特点,才使我们能根据在钱币上遗留的蛛丝马迹,去分析去确定当时的铸钱工艺细节。下面我们就选取宋钱和清钱(乾隆以后)去分析各自钱体上的不同特点。


       1、钱穿的不同。宋钱的钱穿内侧平整无合箱缝的痕迹,大多钱体稍厚的钱,钱穿的面部直经都大于背部直经这在徽宗时期的铸钱中表现最为突出。清钱则完全不同,穿内成“^”形,中间有合箱缝(图一)。


        2、“拔模斜度”的不同。宋钱上体现的“拔模斜度”这一技术特征表现的不是多么明显,主要表现在字口的表面,其他部位或有或无,并不明显。清钱则表现得极为明显,“^”形在字口、钱穿内侧、钱郭外侧都存在(图二)。


        3、钱体上的其他不同。宋钱上有两种现象是很普遍的。一是错背,二是一种大月纹。钱体背面的内外郭和钱体出现错动在宋钱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在清钱中则是很少见的。大月纹是指有别与常规的甲纹。其特点是月纹中间粗两端细,弧度与钱体外径的弧度相近。这种月纹在宋钱钱体中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而在清钱中也是很少见的(图三)。


        以上我所列举的三个方面的不同是非常普遍的,显然呈现了各自不同的铸造特点。说明了什么呢?最容易的理解就是铸钱的工艺细节的不同。也就是说清钱若是“母钱翻沙工艺”宋钱则不是“母钱翻沙工艺”。因为“母钱翻沙工艺”铸不出宋钱上的这些特点。这些特点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又当如何去理解呢?这才是我们要探讨的关键所在。


    “母钱翻沙工艺”中几个主要的技术细节。一是“拔模斜度”的技术条件是做什么的。“模”即“铸模”,在“母钱翻沙工艺”中,“母钱”即充当着铸钱的模型即“铸模。”“拔模斜度”是为了模型(铸模)在与砂型脱离时(起模)防止带坏砂型上印出的钱型,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二是两箱造型。一个完整的钱形是需要两个砂箱来完成的,即一个砂箱造钱的正面的型,另一个砂箱造钱的背面的型,两箱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钱型。三是起模的方法。是指造型完成后将铸模取出砂箱的方法。起模主要由两种方法,即靠外力将铸模起出、靠自重自己脱落。两种不同的起模方法对铸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靠自重自己脱落的方法应该说对“拔模斜度”的技术条件的依赖性更强。因为自己脱落随意性很大可倾斜可垂直,若是倾斜起模,没有“拔模斜度”这一技术条件就会带坏造型。同时若钱模的字口太深,与砂型之间的结合就紧密,摩擦力就大,起模就困难,就容易破坏造型。这也是我们在清钱中少见“字口又深又直”特点的铸钱的缘故。靠外力起模则截然不同,因外力有可控性,起模时能保证垂直运动,因此对“拔模斜度”这一技术条件的要求不是多严格。


           清时期的母钱翻沙工艺是:1、两箱造型。从清钱穿内及边郭外侧的合箱缝遗留痕迹分析是两箱造型,且两箱的造型深度相近。2、靠自重跌落起模。这种跌落是靠两个砂箱上下对翻来实施的因此对“拔模斜度”的技术条件的依赖性更强。实际上有关铸钱的书籍上有更详细的叙述,在这里重叙这几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宋钱作比较的。


    三、如何理解宋钱上遗留的铸造特点。


        根据以上三点的不同,概括出在宋钱钱体上体现的有关铸造上的特点如下:1、钱背错动很常见。且错动厚度仅为背郭的厚度。2、穿内无合箱缝痕迹。3、穿正面直经大于背面直经。4、“拔模斜度”可有可无,表现得不突出。5、常见一种钱体上任何位置都可能出现的大月纹。对于以上五个问题我们如何去理解呢?又能说明铸造的什么问题呢?特点一,可以告诉我们两个问题。是两箱造型;面箱造型要深,背箱造型要浅,并且深度是有意控制的,否则错动的不仅是一个背郭的厚度,因为笔者所见到的绝大部分的错动,都是一个背郭的厚度;特点二,告诉我们的是“铸模”的设计不同,否则不可能钱郭外侧有合箱缝(图四),而穿内无合箱缝。而这种设计只能基于铸模是单面使用的基础上;特点三,告诉我们的是铸模只能单面使用,而不能双面同时使用(母钱是双面使用)。因为钱穿正面大背面小,正面造型时可以起模,背面造型时是无法起模的。特点四,告诉我们的是起模是靠外力作用来完成的。因为只有靠外力起模才对“拔模斜度”这一技术条件依赖不强;特点五,告诉我们的是有一种圆形的边很容易碰撞砂型,且不是跌落碰撞,因为留下的痕迹是单支点(即月纹),而不是多支点。把以上五个问题前后断续的连贯起来,发现前后是相通的并不矛盾。


         两箱造型、铸模分,钱面铸模和钱背铸模、靠外力起模。这些是我们得出的直观结论,也是宋钱铸造细节工艺中的核心问题。两箱造型,是对一个钱而言的和“母钱翻沙工艺”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就不多叙(在浇铸时也存在多箱叠浇的可能,这一问题是浇铸方面的这不多议)。铸模问题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难断定的,目前有“母钱”、“活字”、“刻模”等说法。到底是什么?我只能做一科学的分析,最合理的也就是最有可能的。1、铸模上的钱型数量是单钱型还是多钱型?无论是范铸法,或是清时的翻砂法,从出土的钱范和对翻砂的记述看,每范每箱铸出的都不是单钱而是数枚或更多,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设计的。因此我们理解为铸模上是多钱型应该是没问题的。2、铸模上的钱型是随意放置的呢?还是统一定位放置的呢?分析以下技术条件就可得到答案。面、背是分开造型的,要求有统一性和对应性,否则面背的造型无法合二为一;面、背的造型深浅不同,各有自己的固定标准,失去这一固定标准,则无法控制铸出钱的厚薄,从而失去对每个钱的重量标准控制。以上问题如何从技术上去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定位控制,一是控制位置,使其面、背的钱型具有对应性,保证造出的型能合二为一;二是控制厚度,保证铸出的钱有统一的厚度相同的重量;同时从起模上讲,单枚起模显然不如多枚固定在一起同时起模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基于以上的技术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铸模”就是一块板状物上定位有多个钱型的物体。


        “铸模”上的钱型是“母钱”镶嵌?是活字组合?还是直接整体雕刻?这是我们目前难以定论的问题。以上三种方法在理论上都是行得通的,我们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否定谁,需要田野考古发掘提供的证据,来最终的断定。现在只能做一些分析,来确定谁的可能性更大。在实际应用中任何时候,都遵循着使用当时成熟的技术、最容易制作、最容易操作、效率最高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我们判别的重要标准。“活字组合”如果是,在字的根部或多或少要留有镶嵌的痕迹,事实上在宋钱上还没有发现有这些痕迹,至少笔者在这二十多年里没有发现。实际上在雕好的钱型轮廓上镶嵌活字反而增加了工序,未必有直接雕刻来得省时。为什么这样说呢?活字和铸模上的钱型寿命是相同或相近的,雕一个字不管你是活字或是铸模上的字用工是一样的,镶嵌反而增加了工序和工作量,你若是一个雕模工你会怎么考虑?“‘母钱’镶嵌”如果是,铸出的子钱会相对的统一,只会出现字口粗细的变化和字体大小的变化,绝不会出现,钱文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正或斜的位置变化和文字书写上的细小差异,事实上宋钱中,钱文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正或斜的位置变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还有文字书写的细小差异。若按照每个版都有母钱的话,到底有多少,是很难说清楚的。子钱越繁杂,越容易产生否定母钱存在的想法,“母钱”的相对单一性和子钱的繁杂性显然是矛盾的。用铜材制作一个祖钱用现代工具也需要几天时间,即是对一个母钱的修整也是很费功夫的事。这么繁杂的版别都去制作祖钱母钱,雕刻的工作量会有多大。在当前“母钱”乱飞的时代,有很多人是不愿意听的,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这样,不得不让你去思考。“直接整体雕刻”笔者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其原因是,用易雕材料进行整体雕刻,是古代最常用的方法,方便易行。在雕刻文字时,首先将要雕的字写在(或将印好的字贴在)雕刻的部位然后依字而雕,也正是有这一工艺环节的存在,才会出现钱文位置的变化及书写的差异。目前也只有这一工艺才能满意的解释宋钱版别繁杂的原因。铸模笔者认为是用易雕材料按标准的尺寸和位置将多个钱型雕刻在一起的是整体结构,分面铸模和背铸模。 “大月纹”这一特征,对“铸模”的整体结构性的存在也是一个佐证。“大月纹”实际上是对砂箱上钱型的碰撞痕迹,在造型中和砂箱上的钱型接触最多的就是铸模上的突出部分,弧状的东西应是铸模上钱型的边缘。也就是说在起模时铸模上钱型的边缘,无意中碰到造好型的砂箱上的钱型而留下的痕迹。这种碰撞显然是单支点的,因为只有一个月纹痕迹,如果“铸模”上的钱型是非整体性的,碰撞则会是跌落式,出来的也就不会是单支点的了。


        以上所分析的是宋钱铸造工艺中的核心部分即造型和铸模,这两个问题清楚了,宋钱铸造工艺中的细节问题也就有了基本的东西。


    四、结论


       把上面的观点串起来,可得出以下的思路。宋钱的铸造是两箱造型,面、背箱是分别由钱面铸模和钱背铸模来单独完成造型的,面、背铸模可随意配置。铸模是由多个钱型组成的整体结构。笔者倾向于铸模是用木质材料将多个钱型,按统一的排列标准和统一的直径、厚度标准雕刻在一起的模具。它与“母钱铸造工艺”的区别在于砂箱的造型上和铸模的使用上,“母钱铸造工艺”中的铸模是单独的个体(母钱),且正、背面可同时用于造型。至于铸模上钱型的排列、型砂的选用则是实际应用的范畴。因没有做实际的铸造操作无法作出系统的分析,在这就抛开不议了。


        根据这些支离破碎的特征,去分析问题是有难度的,问题的分析只能遵照选取最为合理的解释原则,最终的定论是要靠科学的考古发掘来佐证的。


    图一

    图二

    图三图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6 22:15:06编辑过]20059262261095563.jpg
    20059262271338720.jpg
    20059262291281762.jpg
    20059262213666069.jpg
    200592622134318048.jpg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7楼 发表于2005-09-27 21:27:00

          向绪华你好,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在使用当中只要能用、好用即可,有些问题可能很简单。我的复原是推理下来的,不能简化,使用中可能存在着其他形状,这很正常。
       知道“冒口”一定很熟悉铸造,方便的话请你谈谈实际操作的问题。
       宋钱中的1、穿内无合箱缝;2、钱背错动现象;3、穿正面直经大于背面直经;这三个特点是研究宋钱铸造工艺不可绕过的问题。否则总结出的铸造工艺就不可能模拟出具有宋钱风格的实物,模拟铸出的钱币没有宋钱的风格,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我很希望有机会加入国家钱币学会实施的钱币铸造试验,按我的观点做些试验,进一步的验证此观点的可行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3:54:52编辑过]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8楼 发表于2005-09-30 05:47:00

       谢谢先生的教诲。我确实不是搞铸造出身的,对铸造的了解也是源于早年的一段经历,我想这不是阻碍我探讨的理由,我发帖子的理由是用于探讨的,更没有误人之意,更不是为了琢磨如何做假钱害人的。既然先生已对宋钱铸造之谜解开,何不谈谈,免得我们苦思冥想。讨教了。

    离线 yx6291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4-09-26
    最后登录
    2018-07-24
    9楼 发表于2005-10-01 05:35:00

       你好,先生并没言重我对铸造的了解确实没有先生多,一上来我就希望先生多谈谈铸造操作问题,这样肯定对研究有意。对单箱铸造我只见过铸铝锅的操作,这种办法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工艺,我原计划过几年有时间了,搞点翻砂试验来验证我的观点或再摸索其他的办法,既然先生有这种条件可不作下试验。
      你的方法有必要作下试验和宋钱比较下看风格是否相同,主要的问题是:1、拔模问题。对普通的小平钱我想没什么问题,但对象圣宋、宣和、崇宁、大观的钱币看是否能做到自然落模。2、钱穿造型的控制。象圣宋、宣和、崇宁、大观钱币的穿特点都很突出,这种办法可能影响钱穿的造型。3、错背的排列。我认为错背的排列还是有规律的,所见的不是对角错动就是平移错动(看背穿)。4、背型深度的控制。
    另,许博友的问题基本是铸造上的术语,可看些铸造的技工书自然明白。合相逢是为了便与理解说的实际上术语不是这样的。谢谢明光泉刘友提供的标本,若真是合面对研究铸造有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0 22:20:36编辑过]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