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35363738394041424344下一页... 47 转到
    查看 86109 | 回复 460

    [欣赏] 唐钱第一珍——宝应通宝!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0楼 发表于2017-08-21 10:49:31

    继续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1楼 发表于2017-08-22 21:52:23

    繁体字不好看,还是在这里贴出简体字的吧。:)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2楼 发表于2017-08-22 21:54:53

    唐钱孤品——“宝应通宝”之考辨
         二零一六年,笔者于西安一位钱币老藏家处购得一品具有唐代开元字风的钱币——“宝应通宝”(图1a、图1b)。此币历代钱谱都未曾著录。此币直径24毫米,穿径6.7毫米,廓宽2毫米,重4.3克,与中唐开元直径重量基本相当(中唐开元的直径通常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
        “宝应通宝”究竟是一枚什么钱?笔者查阅所有文献均没有“宝应通宝”钱币的描述。但“宝应”年号,在《旧唐书 食货》中有载:
            上元元年六月,诏曰:“因时立制,顷议新钱,且是从权,知非经久。如闻官炉之外,私铸颇多,吞并小钱,逾滥成弊。抵罪虽众,禁奸未绝。况物价益起,人心不安。事藉变通,期于折衷。其重棱五十价钱,宜减作三十文行用。其开元旧时钱,宜一当十文行用。其乾元十当钱,宜依前行用。仍令京中及畿县内依此处分,诸州待进止。”七月敕:“重棱五十价钱,先令畿内减至三十价行,其天下诸州,并宜准此。”宝应元年762四月,改行乾元钱,一以当二,乾元重棱小钱,亦以一当二;重棱大钱,一以当三。寻又改行乾元大小钱,并以一当一。其私铸重棱大钱,不在行用之限。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在唐代代宗宝应元年,有过一系列的货币改革。此“宝应通宝”是否为当时铸造的钱币,由于之前没有其他更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需要从钱币性质、辨伪、考据及其影响几方面去研究这枚仅见的出谱品。



    — 此帖于 2017-08-22 21:55:13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3楼 发表于2017-08-22 21:56:28

    一、钱币性质
        此枚“宝应通宝”的钱币性质主要考察是否为国外钱币。    
    (一)是否为安南币
        安南铸币较晚,直到公元966年,丁部零建大瞿越国,年号太平,安南才开始建立独立封建国家。史称丁朝。其立国12年,铸有太平兴宝钱,,背以记国姓(图2)。太平兴宝的铸造时间早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造的太平通宝。由于966年距离宝应元年762年已经有约200年,所以此太平兴宝的钱文风格与唐钱风格已经完全不相类。
        此“宝应通宝”钱文规矩,边稍窄。非安南钱常见之宽边形制。且安南历史上没有“宝应”这样的年号,仅有“政隆宝应”这样的年号。“政隆宝应”(1163-1174年)是大越国越南后李朝李英宗李天祚的第三个年号,期间铸行安南五笔正隆元宝(图3)钱,与此“宝应通宝”钱文字风相差甚大。另外查遍安南钱谱也没见过相同文字风格的钱币[1]。此钱文字略浅,有明显中原文字风格,面背地章穿口不规整,比较符合中唐至五代十国部份钱特征。此钱磨损严重,但是仍然重4.3克,其重量比中后期的开元和小平乾元都重些,比通常见到的安南水漂钱更明显重的多。
        所以,此“宝应通宝”不是安南钱!



    — 此帖于 2017-08-22 21:56:57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4楼 发表于2017-08-22 21:58:01

    (二)是否为日本币
        笔者查阅了日本历代的年号,其中并无“宝应”年号[2]。而此“宝应通宝”钱年号正好和肃宗末年所定宝应年号相符,其书写字风很有唐风。因此需要考察日本钱在唐代时期是什么样的风格。
        浙江涂师平先生在《东方收藏》上发表过一篇“唐代日本仿中国钱币考略”的文章[3],对日本在唐朝时期的钱币有过很详细的介绍。其中列举了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从元明天皇和同元年(708)铸“和同开珎”钱起,到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铸“乾元大宝”钱终,250年间铸造的十二种钱币,总称“日本皇朝十二钱”,见图4图15。
        这些钱币中,日本自己铸造的第一枚钱币“和同开珎”为仿唐“开元通宝”式样铸造,后来还专门请唐代的工匠代为铸造,所以其文字并非名家所书。而日本铸造的第二枚钱币“万年通宝”,与此“宝应通宝”钱字风有类似之处。“万年通宝”始铸于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为吉备真备书写。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735年及752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吉备真备回到日本后,向天皇献上了书籍(《唐礼》130卷)、天文历书(《大衍历经》1卷、《大衍历立成》12卷)、日时计(测影铁尺)、乐器(铜律管、铁如方响、写律管声12条)、音乐书(《乐书要录》10卷)、弓(弦缠漆角弓、马上饮水漆角弓、露面漆四节角弓各1张)、矢(射甲箭20只、平射箭10只)等,并带回了《东观汉记》。吉备真备带回的《唐礼》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影响,《太衍历经》、《太衍厉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吉备真备在大唐留学时就已是围棋高手,传说围棋的棋盘、棋子最初都是真备从大唐带到日本之后才传播开的。吉备真备在任大学助时期,在大学中增设了音韵学新课。他重视矫正中国的吴音(江浙一带的语音,在六朝时传入日本)而学用汉音(唐代长安一带的语音),则是事实。还有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和部首曾对创制日文字母片假名反切法起过重要作用。754年至764年,吉备真备任大宰大贰,这段时期他修正历学,用大衍历取代了仪凤历。769年吉备真备升为从二位,转任右大臣,中卫大将如旧。此时吉备真备与左大臣藤原永手(藤原北家)一起执掌朝政。地方豪族出身而被破格提拔,出人头地,以学者的身份位至大臣的,在日本近代以前,只有吉备真备和菅原道真两人而已
        日本在“万年通宝”之后,开始由名人或天皇撰写钱文。而吉备真备则对于后来的日本钱币书写风格有一定影响。日本后来的铸币,虽然文风并不统一,但在宝字的写法上或多或少受到吉备真备的影响。“唐代日本仿中国钱币考略”这篇文章中贴出的万年通宝,文字不甚清晰,2007116日,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拍卖了一枚万年通宝,钱文较为清晰(图16)。从此钱币可以看出,其文字风格与开元通宝文字相类似,但也有差别。尤其是“宝”字,此钱“宝”下的两点,为八字点。而从前文贴出的十二枚日本钱币,都可以看到日本铸币的“宝”字都是八字点,而无平折点。
        万年通宝始铸于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也就是760年,对应的是唐肃宗上元元年,比宝应元年(762年)还要早两年。反观中国唐代与“宝应通宝”同时期的开元、乾元等唐代本土钱币的“宝”字,基本上都是平折点,另外得一、顺天、乾元重宝,乃至之后的会昌开元、咸通玄宝甚至辽早期的天赞通宝,其“宝”字的写法也都非八字点,而是平折点。因此可以认为,“宝应通宝”与日本钱没有延续继承的关系,应是地地道道的唐朝本土铸币!














    — 此帖于 2017-08-22 21:58:33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5楼 发表于2017-08-22 22:02:50

    二、辨伪
    (一)铜质、形制及锈色
        此“宝应通宝”为青铜铜质。笔者挑了枚同时期的乾元进行打磨,对比发现铜质色泽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宝应属于老磨,乾元属于新磨。其自然光下的对比图如图17、图18所示。
        唐代铸币,由于炉口不同,铜质、甚至形制也会有差别。此钱背为隐起郭,背隐起郭在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中都有,图19、图20即为一品乾元背隐起郭。
    此“宝应通宝”钱背后赭红锈虽然有些熟旧,但其色泽与图21这品开元六点方向红锈非常相近,均为生keng坨子钱开开来后的红锈遗留。这种硬赭红锈不可能是近一二百年可以生成的,因此也可以 排除此币为清代后仿再入tu的可能。由此可知此钱在入tu之前此币已经磨损严重,出tu时有锈,出tu后又被藏家珍藏把玩成熟旧的样子。





    — 此帖于 2017-08-22 22:03:12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6楼 发表于2017-08-22 22:05:34

    (二)文字风格
        唐钱的字体,上下大多都是扁宽,左右则相对瘦长些。此“宝应通宝”就是这样的文字布局。另外,开元通宝的“通”字尾基本都上翘,且走字旁为三撇,此“宝应通宝”钱“通”字写法和开元最接近,而晚唐以后铸钱则多为连笔走旁(图22,图23)。此外,第一个“宝”宝盖头的最后一笔也是开元的写法(图22)。还有就是通字“甬”头的写法也非常近似开元,而晚唐及辽钱则近似三角(图23、图24)。
        另外北宋东坡元丰的通字与此风格也有些相近(图25)。但元丰通字的坐车旁有弧度且尾部没有90度上翘,完全是隶书的写法,而不像开元和此“宝应通宝”一样,八分隶二分篆,书写直来直去,粗细均匀,含篆意。另外,大字元丰隶书的“宝”字与此钱的“宝”字风格就相差比较大。此钱“宝”字方正,而元丰钱的宝字则与宋钱接近,更圆润些。
        此钱书写相当工整,规范,只是锈蚀、磨损严重。其文字风格基本继承了开元、乾元的风格,介于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与会昌开元、咸通玄宝之间。我们从图26-图30即可看出唐代钱文书写风格的演变。
         开元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乾封泉宝铸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乾元重宝铸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从开元通宝到乾元重宝,其书写风格虽然一脉相承,但乾元重宝的书写已经没开元通宝那样规矩了。到了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铸造会昌开元时,会昌开元背后的官铸文字其书写已经相当随意。由于会昌的面文为沿用之前开元钱的钱范,所以考查会昌及以后各局钱文书写风格,应参考会昌背后的炉局文字。到了后来的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咸通玄宝,其字风已经接近近五代时期的钱币风格。
        同样对于比宝应稍晚一点点时间的大历元宝(公元766)以及建中通宝(公元780)来说,因为其产自边区,所以其铸造风格就更粗糙。即就是下图的大历和建中极美品(图31、图32),也很容易看出,大历元宝中“元宝”两字很明显是借开元的范而来,“大历”两字则书写的就很随意,远不及开元以及乾元书写的规矩,也不比“宝应通宝”书写规整。建中通宝同样也很明显,这里的“宝”字是借开元的范而来,而“建中通”三个字的书写就更地方化了,与会昌开元风格类似,已经完全没有开元、乾元的书写风格了。
        而对比“宝应通宝”或许其是京畿地区所铸,所以书写风格基本上延续了开元、乾元规整的风格。仅从书写风格上看,“宝应通宝”要比之后的大历、建中、会昌、咸通都要接近开元乾元的风格。
        再观此“宝应通宝”的笔法,都是按照开元通宝的习惯八分书所写。关于开元通宝,《旧唐书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有载:“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关于八分书,古书云:“次仲以篆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就是说王次仲(秦始皇时期)认为篆书有它的局促性,因此就因势利导,引导分离出了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取势的笔法,所以叫做八分书,也就是隶书的前身。
        对于这枚“宝应通宝”,能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取势的笔法,最明显的就是“应”字的“心”字底了。观此应字,“心”字的第一点向外撇,与心字的一捺,就是按照“八”字向两边取势的。而反观会昌开元背“应国”的“应”字(图33),虽然与此“宝应通宝”在钱体的同一位置,但由于会昌开元的背炉记文字,基本上已经不是按照八分书来书写了,而是书写相当随意,且所书体基本都是唐楷。因此,这枚会昌背“应国”其“应”字的心字底,就没有外撇取势,没有八分书意。另外心字也不是捺了,似乎是斜弯钩,心字的第二点,也不是隶书常用的圆点,而是楷书常用的撇点,基本符合唐楷的书写习惯。图34-图37是汉华山庙碑隶书、泰山金刚经、东岳封禅碑、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所书的八分书体。图38、图39为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楷书。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此“宝应通宝”的书写,相当规整严谨,完全是延续开元通宝的八分书来书写的,对比以后的会昌开元、咸通玄宝等地方炉藩镇造币略显粗糙的书写风格,基本可以认为此币为中唐官炉所作。







    — 此帖于 2017-08-22 22:06:09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离线 无人地区
    三级发帖
    好评
    3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1-04
    最后登录
    2023-08-02
    387楼 发表于2017-08-22 22:28:04

    学习

    违规记录:大量售假,禁止交流 https://bbs.chcoin.com/show-15447606.html
    离线 我心悠悠
    实名认证
    好评
    14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4-10
    最后登录
    2024-05-09
    388楼 发表于2017-08-22 22:54:34

    学习

    离线 我是阿肯
    一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02-29
    最后登录
    2023-10-18
    389楼 发表于2017-08-23 00:08:52

    一天只能贴30个图片,现在继续贴。谢谢楼上朋友帮顶。













    — 此帖于 2017-08-23 00:09:09 被 我是阿肯 编辑过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上一页35363738394041424344下一页... 47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