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铢叠字疑惑,近期研读王雪农、刘建民两位老师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有新的体会,在此与泉友同好分享。
在书中《半两钱文刻写特点(工艺)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作者指出,以汉代文景武三朝铸造半两为代表的晚期半两钱,出现有“补笔重文”现象,如下图所示。
作者指出,晚期半两钱在刻写制范工艺中,出现有一种笔画定位的规范性。工匠在刻写钱文时,首先刻写出定位的点、线,再依据这些点线完成整个字。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我们常见到缺笔的半两钱文,如“缺人两”和“蝉目半”。进而,作者指出,工匠将这种“规范性”延伸到钱文的改笔之上。图17所示半字,由于原刻字整体太靠近边缘而与穿孔距离过大,工匠又调整位置将半字重新刻画。图18的半字重笔,也是因为原笔画位置不妥重刻所致。
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点是,后期半两钱规范性的特点,与这一时期大量使用石范制钱有直接的关系。在石范上制钱,不同于在泥范上可以重铸改刻,刻坏一范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补笔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