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74
主题
3673
帖子
4239
积分
公元1162年,无嗣的宋高宗赵构将帝位让与其养子、太祖赵匡胤七世孙,36岁的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昚于翌年登基,定年号“隆兴”,其意在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隆兴年号为时二年(1163年-1164年)。元年(1163年),孝宗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复其谥号“武穆”,夺秦桧之官爵,命老将张浚北伐中原,惜在符离遇金军阻击而大败,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损失惨重。二年(1164年),南宋被迫与金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因无战事干扰,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贪腐局面。由于孝宗治国有方,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为服丧,让太子赵惇参与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光宗不孝,长期不去探望父亲。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最终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于临安重华殿。看到隆兴钱,就想到了这位在南宋诸帝中独树一帜、有所作为的皇帝。欲恢复中原而壮志未酬,以孝致名却在晚年身遭子之不孝,可惜可叹![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 14:00:16编辑过]
551
13273
1.4万
呵呵,好学识啊
高宗赵构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元懿太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于是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子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全无,把瘦孩子就是赵昚留了下来。留在宫中的赵昚,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却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桧的屈辱求和。而秦桧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3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桧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桧所动,守孝期满,赵昚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赵昚被养在宫中将近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是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都是完壁(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2年后,金海陵王南侵,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皇太子赵昚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在军事上,严肃军纪,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宗、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孝宗为了恢复,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还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 13:58:09编辑过]
13275
74424
10.4万
好文章。学习了。
6097
17444
3万
以下是引用长春何纬在2006-10-3 10:36:00的发言:好文章。学习了。
41
504
586
二泉兄好文笔.分析的那叫一个词:透彻!~呵...后人曰: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南宋是一段浮华而悲壮的未世景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注孝宗年号有:隆兴、乾道、纯熙(仅六天,有铁钱)、淳熙。另发宋孝宗赵昚(shèn ,读音同慎)同志遗像[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 12:40:45编辑过]
串兄过奖了,是摘抄的不是原创
“纯熙”年号,典出《诗经》“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其隐含之义不言自明,改号六天即草草收场,唯恐惹怒北方强邻,南宋朝廷惧怕居然至此,孝宗早年之宏图大志已灰飞烟灭,可悲可叹。
孝宗同志不失为好同志[s:01]
园地真是藏龙卧虎之处啊!饱读诗书,晓知文史的泉友很值得敬佩。正应了泉学,历史不分家啊!图文并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