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5476
主题
20902
帖子
3.2万
积分
江西名誉挂2006年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传承江西萍乡 傩 nuó 神傩面具 傩舞 道教炓 liào 字辟邪祛恶 太极八卦背星 《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nuó戏的情节。 江西万载开口傩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 祈福求安 娱神娱人 一項极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正月初二開始祭神出儺遊村 关于江西萍乡神秘远古图腾 傩神面具 傩舞 傩戏的详细语音广播内容: http://gb.cri.cn/1321/2010/02/17/662s2759672.htm (1) 炓 拼音: liào 火光貌;火光 有些人认为是"火干"是"赣"的简写寓意江西造 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 (2) 傩 nuó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3) 傩nuó面具-----有些人认为是狮子图案其实是错误的! 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 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具根植于民间, 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 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4)傩nuó文化 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 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5)傩nuó神 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关于江西萍乡神秘远古图腾 傩神面具 傩舞 傩戏的详细语音广播内容: http://gb.cri.cn/1321/2010/02/17/662s2759672.htm “傩”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仪式。在中国,傩文化分布广泛,其中江西的傩文化具有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向听众朋友介绍江西傩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萍乡傩。 傩面具、傩庙和傩舞是萍乡傩的“三宝”。萍乡古代傩面具遗存数量之多、种类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傩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位列全国之首。今天,完整、独特的“萍乡傩”,除了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外,更多地还是成为当地百姓逢年过节的娱乐助兴活动。 您现在听到的是萍乡市芦溪县车湘村傩舞的锣鼓声。我们看见,有的表演者用彩轿抬着代表傩神的面具前行,有的傩舞队员戴上傩面具,扮演神灵出行。各路“傩神”拿着令旗、刀斧一一亮相,摆出各类造型,做出各种动作。有威猛不凡的钟馗降魔驱鬼,慈眉善目的土地公送吉纳福,更有四方将士不时按照太极八卦方位变换位置。 车湘村是萍乡有名的傩舞村。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岁的孩童,几乎人人会跳几下傩舞。每年春节期间,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早早地就聚在傩庙前,等着看这喜庆热闹、气氛活跃的表演。 “他们搞那个活动,耍起傩舞的时候,玩得那么好,那么标准。反正我觉得很好玩。 我们还要带小孩,哈哈哈。咚咚呛呛。她小孩也扭,在家里就扭,出了外面不好意思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研究“萍乡傩”近20年,为傩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殚精竭虑。 他介绍说:萍乡傩舞自古以来就保留了“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户”的传统,会挨家挨户地举行仪式、祈福消灾。古代,在农历正月即将到来之际,村民们都会争先恐后地下请帖,恭恭敬敬地把傩神接到自己的家里。 “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他们大家都要祈求五谷丰登,准备来年要丰收啊。每家每户它中间有个大桌子,他们在里面围着桌子转一圈,“吼吼”,把这里面的鬼啊都赶走了。新的一年,家里肯定会丰收啊或者是添孙儿啊。” 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傩舞队会进行跳傩表演。在远古时期,萍乡属于三苗之地的蚩尤部落,春秋战国时又为楚地。巫风傩舞在这里得到生发。萍乡至今还保留了源自上古的傩祭遗风。 “萍乡傩啊,大概是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有个发展过程,被喻为戏剧舞蹈的活化石。120折的萍乡傩舞,就是有名、有题目的、有节目的、曲谱的。打比方,这个《钟馗捉鬼》啊,《关公耍大刀》啊,很多、很多。” 完整的傩舞分成一折一折的傩戏演出。舞蹈动作根据傩戏的主题变换,有的古朴庄重,有的激烈奔放,有的典雅文静、有的滑稽风趣。 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说:萍乡傩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傩庙众多。先民们认为:凡是心地善良、庇佑苍生的人都会成神,都要敬奉。古时的萍乡曾经出现过“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独特景观。现在全市境内保留完整的傩庙还有48处。 “傩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我们萍乡傩庙里面多以面具放在里面供奉。每一个傩面具就是代表一个神。有了傩庙,供奉傩神,举行傩祭活动有了场所。”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时代在变迁,傩文化也在前进。傩舞表演者陈石盘说:传统的萍乡傩舞,大都没有唱词。为了让傩文化和百姓贴得更近,艺术家们常常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唱词。 “在农家就祝福‘养鸡就大似鹅、养鹅就大似羊’。如果是商家就祝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等。就是要自己去编,一般写成七个词一句啊,有的九个词的啦,一般都是十到二十句吧。” 传统的萍乡傩舞多以“踩”的动作来表现,主要以锣、鼓伴奏,用锣鼓点子来烘托气氛、渲染情境。傩文化研究者尝试着在古老的傩舞音乐中加入一些本土的民间音乐元素,让这些古乐更加动听。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就是其中一位。 “萍乡傩舞的鼓点很特殊。它是用三拍子,‘蹦喳喳、蹦嗒嗒、蹦嗒嗒’。 你不能老‘蹦喳喳、蹦喳喳’啊,所以我们根据萍乡民间小调,像我们的这个采茶戏里面有些调子,就把它拿进去。噹噹噹哆嘀……它就、就很喜悦。” 艺术家们还在表现形式上对傩舞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高跷傩舞表演体系。2005年,高跷傩舞队赴非洲毛里求斯进行交流表演。芦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缪志杰,是当时这支队伍的负责人。他说:那时,队员们踩着高跷连续训练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而摔跤则是家常便饭了。 “我们这80公分的高跷的话呢就比较高,膝盖以上才能活动,膝盖以下就跟高跷是绑在一块的。训练的时候确实比较苦。当时我们所考虑得比较多的就是耐力,就是要稳,不要摔跤。我们好多都出现脚变青的那种情况。” 为了更好地传承傩文化,2004年萍乡市文化部门准备成立一支少年傩舞队,当时考虑到南坑镇本身就有一支傩舞队,基础比较好,就把目标定在了南坑镇中学。学生们踊跃报名。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第一次,他们推荐大概有60个人参加。筛选以后就剩下24个。05年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他们去南昌表演。” 近年来,在萍乡市各级政府的关心下,萍乡傩文化重新焕发出亮丽的光彩。700多枚傩面具回到傩庙,安定下来。48座古傩庙得到维护,焕然一新。二十多支傩舞队相继成立,并走上国际舞台。 当傩舞的音乐响起时,表演者们戴上傩面具。他们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了,而具有了神性。这应了那句古话——“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面具在“萍乡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图腾、就是一尊神。“萍乡傩”一场表演动用的傩面具最多可达126个。这是绝无仅有的。萍乡市民间文艺曲艺家协会主席王付平说: “我们萍乡拥有中国最多的傩面具。至今,保存下来的也还有700多个,而且以清代刻制的最多,还有少量的宋代或者明代的面具。极大多数的面具都是用香樟木雕刻的。但是,我们现在同时也发现了极少的铁面具和石刻的面具。 萍乡傩面具,2006年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900 少见 没有毛病 看图吧! 不真白送 假一罚万 老规矩!藏品 升值空间巨大
2775
24250
3万
漂亮
132
2513
2777
好东西
2015-11-10 转正
923
5499
7345
欣赏
77
722
876
喜欢,问个友情价,谢谢
拍卖不兑现,警告一次2014-9-11
1498
9642
1.3万
少见 好花
大刀的谢谢短信问的多就一起回复了
谢谢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