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随感西北一品狼
爱上收藏也有几年了,开始的时候,在办公室摆些古代的物件,和它们为伴的时候,觉着心里非常踏实,慢慢的,我就走近了这些古代的东西,它们就像一座巨人一样,时时刻刻站在我的眼前,这种诱惑使我不得不去研究它们,了解它们曾经的苦辣人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路成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喜欢收藏,成天沉迷于网页浏览,鱼龙混杂理不清头绪,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古泉原地。热情的服务,清新的版面,让我喜欢上园地。记得2011年6月第一次出手,购买了铜圆,并且也得到了小利,随后的那段日子里,频繁的购买铜圆,也带动园地小热闹了一会!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在出差的机会,经常会去各地的市场瞎逛,什么都看,但什么都不懂,觉得游历在那儿就是一种享受。去的次数多了,对一些东西有了兴趣,迫于囊肿无物,也不敢下手。由于对摄影的热爱,对胶片机的情感,开始盘算着买了几台过去的旧相机。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相机还是相对比较便宜。国产的几百元就可以收入怀中,当然进口还是不敢靠近,动辄都要几千元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摄影的时候,一台几十元的红梅相机还是借同村伙伴哥哥的,由于当时同伴的哥哥是银行的职员,家里相对比较殷实,据说那台红梅相机是花了56元买来的,当时也不便宜,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作呢。在潘家园的时候,我也遇到了这样的相机,看着它非常眼熟,也让我想起了学习摄影的时代,当时就花了400元买了回来,放在办公室,感受着曾经的温暖。虽然现在每天手上拿着全世界最好的尼康D4,但是从没有感受到这台机器给我的快乐。慢慢,我收藏了珠江、海鸥等相机,价格都是几百元一台的,每天与它们为伴,心里就会有一种安然。有时候,还可以顺便拿下来把玩一下。
这些年,瓷器成为主攻方向,从瓷片到物件,然后进入到每一个时代,瓷器里可是有着大乾坤啊。刚开始的时候,我主要收藏一些民国的东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囊中羞涩啊,民国的东西比较便宜,同时假货也少。从民国开始,慢慢的向古人靠近,清代的、明代的、宋代的都开始收藏。每一件物件都会有着它自己本身的传承关系,比如青花,元代的时候的器型、花纹、色彩等等都反应着当时官方和民间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到了明代的时候,早期的永宣追求什么,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追求什么,晚期的嘉万追求什么都是与其统治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再去了解每个统治者的特点,比如正德皇帝喜欢女色,正德十四年的时候,他去大同,看到了一个乐工老婆就招回来给自己享受了,由于这个女性是回族,他为了博得这个女人的开心,这个时期就烧造了不少伊斯兰风格的瓷器。其实,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要一点一点去学习和记忆的。清代的时候,由于每个皇帝的学养不同,他们对瓷器烧造就有了不同的追求。与官窑相比,民间人们的追求基本与当时皇帝的审美是差不多的,只是民窑的东西比较粗糙而已。
从园地中,买的一些老窑瓷器货真价实,为我在瓷器的学习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感谢园地这个平台。
收藏的另一个乐趣是可以逼迫着你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各个朝代的历史知识,帝王变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收藏一定是这样的,要先了解清楚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状况,而这些物件都是在这些大坐标中的一个个小点点儿,如果没弄清楚每个朝代的状况,要玩收藏,还真不容易,你总是会顾此失彼的,经常会一叶障目,拿到的东西就会问题比较多。
游荡在收藏的行列中,常常会因为物件和钱而发生内心的纠葛,那是一种痛,当然也是一种快乐。与这些数百年数千年的古物对话,那是一种伟岸的感觉,常常会觉得自己穿越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汹涌壮阔,波澜迭起。回想起来,这是一场和历史对话的艳遇,身处其中,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