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物办和市钱币学会专家在经过几个月的多方考证后,今天上午,正式对外宣称,舟山考古发现的9枚萧梁对文五铢陶钱为我国首次发现。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盛观熙介绍,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提供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陶质仿制币的实例,因此,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考古价值。 今年4月3日,这批古币出土于普陀朱家尖的蜈蚣峙小山(该山在古代原本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悬水小岛,直到解放后才经围海造地与另外十几座小岛连成今天的朱家尖岛)。经过市文物部门的整理和鉴别分析,此次出土的古币总枚数约6200枚,共有4大类30余个品种,除去部分砂土和残片,总量为12.3公斤左右。其中,最早的一种是西汉高后两年(前186)始铸的八铢半两,最晚的是南朝梁末天成元年至太平二年(555-557)铸造的萧梁对文五铢,两者铸期跨越超过740年。 另外,专家们还发现,这批古币在入土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多数磨损较重,证明它们是经过长期流通使用的正式货币。这次发现的陶钱,币材较特殊。专家说,关于陶质钱币,则迄今尚未见历史记载和出土例证,由此,舟山发现的这些陶钱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这些陶钱共9枚,是市文物办馆员黄亮在细分萧梁对文五铢(铜铸)和对文五铢(冲凿改制)这两种钱币的过程中发现的。 这些陶钱表面呈灰白色,由于窖藏钱币长期互相紧密叠压缘故,钱身大部或局部牢固沾粘绿色铜锈,钱面无轮无廓,背无轮但有内廓,面背较为平整,磨损程度高。而“五铢”两字多数可辨,背廓突出而规整。该钱币是经过一定温度焙烧而成,成本很低,无疑是货币使用大混乱时期的产物。 专家们认为,这次舟山发现的陶钱不是冥币,而是一种仿真度极高的低值劣币,混杂在大量流通使用货币中,钱身表面的饰层在入土前已大部磨损,当系经过流通所致。综合分析认为,这些钱币制造的目的显然是为牟利而充当流通货币使用,至于当时何人制造,目前还难以判断。但无论如何,这些陶钱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社会状况等,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据了解,在国外,从17世纪起,德国才有陶币使用的记载。(《舟山晚报》)